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高度的概括,即“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
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做的概括,对于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会贯通,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并作简要解析。
1、“天下为公”。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天下是众人公有的,是一种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天下为公,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这种天下为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清末改良派康有为的《大同书》,就具体描绘了一个由“升平”到“太平”再到“大同”的社会改良愿景。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其办公室悬挂着“天下为公”的匾额,倡导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消灭私有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等共产主义理想是相锲合的。
我们今天讲的天下为公,其中的“天下”,与古代先贤所讲的天下,在意蕴上更加广大,在意义上更加深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倡导“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天下为公思想的具体体现,得到了世界上爱好和平、渴望发展国家的积极响应。
2、“民为邦本”。民为邦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原话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以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安宁了。
这是中国早期思想家的政治理想,引用的人多了,已经成为汉语成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以及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这些都是民为邦本思想的传承和体现。
这些传统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是不谋而合的,也是与毛泽东同志所讲的“为人民服务”,与习近平同志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为政以德”。语出孔子《论语▪为政篇》,原文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儒家以德治国的政治理想。
纵观历史,的上古时期,“四圣”之一的皋陶,提出了“德治”与“法治”结合,以促进社会和谐、天下大治。周朝周公旦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受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实现了“文景之治”。宋元明清各代思想家都主张“德主刑辅”,强调“德治”。习近平总书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思想,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政以德”的重要体现。
4、“革故鼎新”。典出《周易▪杂卦》,原文是“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意思是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因为多为后人引用,成为了汉语成语,现代汉语中简化为“革新”。革故鼎新思想,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张改革的政治家、思想家也多被历代所推崇。如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宋代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其主持的“变法”,在历史上都有进步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说明了革故鼎新的现实意义。二十大报告中引出此典,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5、“任人唯贤”。典出《尚书▪咸有一德》,即“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其意思是说,任用德才兼备的人,而不管他与自己的关系是否亲密。
任人唯贤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管仲为相,成就了一代霸业。汉刘邦任人唯贤,在张良、韩信、萧何“初汉三杰”等的鼎力相助下,战胜了项羽,成为一代帝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储备人才制度,隋唐又建立了科举制度,宋代进一步完善了储才用人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完整的储才体系,人才来源十分广泛,甚至庶族平民都可以通过科举入仕。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我党始终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路线,为党的事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新时代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意义。任人唯贤,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培养和使用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的人才保证。
6、“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庄子提出来的,他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共生共存,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之前老子就有“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实际上讲的就是天地人合而为一的思想。汉代大儒董仲舒从天人合一中引申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之说,则是唯心主义、甚至是封建迷信了,其目的在于强化封建统治者的权威性和神圣性。
在汉语的语境里,“天”是有多重含义的,有自然意义上的天,如天空、天地等;有政治和伦理意义上的天,如天道、天理、天命等等。我们今天讲天人合一,主要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的主观行为要与客观规律相一致,并行而不相悖。
7、“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个词出自《周易》,分别为乾卦和坤卦的卦辞,原话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天体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处世应像日月星辰等天体一样,刚毅坚卓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这两句话,被清华大学作为校训,在日常生活中也多被引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引领和鼓舞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为民族自强和国家振兴而不懈奋斗。
8、“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前一句话出自《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讲信修睦是说人们都要讲究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原文是:“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其意思是说亲近仁义,和邻国友好,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处事之道。中国历史上虽然曾几度强大,如秦汉、盛唐、清朝前期,但从不搞霸权和扩张。近现代虽然抗美援朝、援越都取得了胜利,但从未占有对方一寸土地。因此说中国有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
今天的中国,虽然发展了、强大了,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刚刚结束的G20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各国领导人的会谈,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主张睦邻友好、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人文情怀和大国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概括提炼,并写进了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进一步阐明了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以及精神文化的引领导向,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强,一定会引起全党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关注,并在学习中汲取精神动力,凝聚民族共识,引发全国各族人民和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从而激发出华夏子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作者:杜贻祥;党校研究生;高级政工师;国铁济南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历任国铁济南局济南站党委书记;国铁济南局党校校长;国铁济南局纪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