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七十年》连载16

崔兆森 口述 公晓慧 整理
两位“70 后”,毕业照里说流年
编者的话
崔兆森珍藏着小学、初中的毕业照,也珍藏着女儿从各个学习阶段的毕业照。老崔今年已七十有余,是一位“70 后”,出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女儿, 是家里的另外一位“70 后”。在这两位“70 后”的毕业照背后,有着不同的时代故事,也折射着两代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人生命运。
我有一张59 年前的小学毕业照。1960 年7 月1 日,我们全班41 名同学穿戴朴素,在济南市经六路小学的校园里照了毕业照。那年月没有校服这一说,有集体活动时,学校里就要求大家“ 穿白褂子、蓝裤子,扎红领巾”。那个时候经济条件普遍不好,总有一些同学因为不能按规定着装,而失去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但这次毕业合影不一样,虽然一些同学没借到“ 白褂子、蓝裤子”,却可以参加照相。这张毕业照上不仅定格了我们童年时的面孔,也记录下了当年校园的古朴风貌。

我的小学毕业合影(我在后排左四,前排右二是班主任王俊凤老师)

母校济南市经六路小学解放前建校,我1954 年入学时是第12 级 我在后排右一,照片提供者桑仲敏老师(二排右六)
其实,我们照完相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看到照片。等见到这张毕业照之时,已是30 多年后的事情了。1994 年4 月10 日这一天,在小学同学聚会时,班长刘玉森不经意提及,他手中有那张小学毕业照。当时老师安排他取的毕业照,照片一共有三张,学校、老师各留了一张,第三张老师给了他。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聚会之后,我赶紧打车找他去取照片。他家住在当时的历城县水泥厂宿舍,又偏又远。那个时候,公交车路线比较少,通讯又不方便,我费尽周折,好歹找到了他,跟他说取了照片翻拍一下。老同学递过来的照片早已泛黄,童年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庞和背景中的老校园,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五六十年前的读书时代, 拉回到给我们人生启蒙的母校里,我百感交集。
回来后,我赶紧到附近的照相馆里,翻拍照片,又加洗了几十张。在后来的同学聚会中,我给他们每人一张。大家拿到照片后,个个既惊又喜。时间如流水,岁月催人老,转眼又25 年过去了,照片里的有的同学离开了人世。给我这张照片的同学刘玉森也于2015 年的1 月15日因心脏病去世。
我们的小学,解放前叫济南五三小学,1945 年10 月份之前是惠鲁工商职业学校( 现山东财经大学的前身)。校园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四合院,有三进院落,还有个后花园。我上学的那一年是1954 年,后花园已改成了操场了。我们的学校虽然不大,却有着江南园林式建筑风格,大门楼高高耸立,门口的石狮子,回廊、额坊、雀替等一应俱全。1960 年,我毕业的那一年,我们已经是该校第12 届毕业生了。2016 年9 月18 日,学校80 多岁的桑仲敏和陈玉兰老师来参观我的博物馆,带来了当年带有经六路小学学校大门、大门前石狮子和校园的老照片, 提供了回忆当年学校风貌的珍贵资料。

母校的校门
说起来,我初中毕业照的获得,与小学毕业照的获得过程十分类似。五六十年之后,再看当初的毕业照,许多同学的名字,我已记不起来了。在开了家庭博物馆之后,我心想,能不能把这些老同学的名字在照片下面补齐了。我发动老同学一起和我回忆,前前后后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到了2015 年,才把所有同学的名字都想了起来。
我高中毕业时是1966 年,赶上了“ 文革”刚开始。那时学校教学秩序一片混乱,同学之间因观点不同分成好多派别,甚至成立对立面, 连张毕业照也没留下。从2015 年5 月15 日开始,我前前后后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发动多位热心老同学,通过互联网、微信等多种手段寻找到我们班在世的49 位老同学,并牵头组织了后来整个级部高中毕业50 周年聚会。2016 年5 月15 日聚会当天,到场100 多人,有些专程从海外回来,其中年长的老师93 岁,最年轻的学生69 岁。期间拍下这张合影,弥补了没有高中毕业照的缺憾。

2007 年5 月15 日,《济南时报》刊文《那年16 岁,今年60 岁》

女儿的小学毕业照(女儿在二排右一)

女儿的初中毕业照(女儿在三排左四)

女儿的高中毕业照(女儿在二排右四)
1988 年,女儿小学毕业了,一蹦一跳地兴奋地拿回了她的毕业证书和毕业照片。把我们俩的毕业照放在一起两相比较,我的毕业照是黑白的,我们那时正经历着三年困难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照片上同学们的精神面貌普遍呆板拘束、缺少生机。而女儿的毕业照是彩色的,他们笑容如花般绽放,他们的生活更如彩色照片般绚烂多彩。
我经常调侃,自己和女儿都是“70 后”。我这七十多岁的年纪, 经历了新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20 世纪70 年代出生的女儿,则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坐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他们这一代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比我们当年不知好了多少倍。岁月如梭,我们父女俩的小学毕业照依然在我的柜子里静静地被夹在一本厚厚的书里,像是被定格的时光,诉说着两代人不同的故事.
(《家庭博物馆里的中国——我家七十年》 崔兆森口述 公晓慧整理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