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济南市市中篇09
寨而头村——玉符河畔好耕田//王海军
编者按: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符号、一种标志,更汇集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还蕴含着一种乡恋、乡爱、乡愁,连接着乡土人情、家国情怀,孕育了一种地域独特的民风民德。
2022年8月25号,国家民政部发布了“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全国试点名单,在省、市民政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指导支持下,济南市市中区成功入选。
市中区的地名试点工作,得到了市中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市中区第一时间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乡村地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分工负责,落到实处。
区民政局作为牵头部门,坚持聚焦特色,打造亮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制乡村地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部分专家作家深入试点村发掘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完善村碑、路牌等地名标志设置,编制乡村片区地名规划和地名采词库,搭建数字村落博物馆、线上电子地图,并拓宽旅游、农产品等多渠道路径,着力提升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水平,积极探索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市中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还邀请了省内部分专家,通过查阅资料、访古探幽,实地采风调研,走访乡贤名宿,撰写出十几篇美文。今天起系列刊发部分专家撰写的与市中区相关的文章,以更好地进行地名文化研究,助力助推乡村振兴。

寨而头村——玉符河畔好耕田
王海军
村落概况
寨而头村,是济南市市中区党家街道下辖的行政村,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属于控制开发地带,以截水养泉为主的地区。北靠大山,东北与十六里河镇大石崮沟村接壤,东与仲宫镇董家村相接,与宅科村隔河相望,地势北高南低。寨而头村还与宅科村、东渴马村、相家庄村、张家庄村、土屋村、展村东村、展村西村、西渴马东村、西渴马西村、小白庄村、催马庄村、邵而东村、邵而西村、魏家庄村相邻。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共有村民682户,人口1772人;村民均以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2019年,人均收入21000元以上。
村名的由来
相传现今寨而头地区最早居住着的是柴姓人家。村东有两个大山头,取名为大柴和二柴。清末年间,社会动荡,土匪横行,村民迫不得已,迁到大柴、二柴山头居住,依靠山势,构筑山寨,抵御外侮。周边地区民众于是称此地为”二寨头”,久而久之,流传至今就演变成为寨而头。
梯子崖附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且交通不便,一直都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山坳里只有零散的山民居住。直到明末清初,オ陆续有人或为躲避战乱,或携家人逃荒来到这穷乡僻壤垦荒造田,安家落户。
清康熙初年,柴(从历城唐王迁来)、吕(从罗而庄迁来)二姓率先迁来此地落户。康熙二十七年(1688),郭氏家族从济南东郊迁徙而来:随后又有齐氏家族由吴家庄、孟氏家族由后魏村、贾氏家族由瓦峪沟,陆续迁来安家并逐渐形成村落。因村东有大寨,小寨两座山,故村名约定俗成为寨而头村。

自然地理概况
寨而头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处在玉符河风光带源头间。寨而头村属渴马峪地区,渴马峪位于党家街道办事处南部,北接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南线,东南与历城区搭界,西南与长清区相毗邻,夹于两条东南走向的山脉之间,南北距离10公里,宽平均3公里,区域面积约36平方公里,玉符河穿谷底而过,两山夹一河是该地区地形特点的真实写照。
玉符河是发源于泰山北麓的一条季节河,《水经注》称之为“玉水”。玉符河渴马峪段,河道蜿蜒曲折,长约14.5公里;断面上小下大,宽50—150米不等。玉符河上游拥有“三川”(锦绣川、锦阳川、锦屏川)和锦绣川、卧虎山两大水库,两侧山峪多为封闭峪沟,山体完整,植被资源丰富。
在寨而头村老辈人记忆里,就在现玉符河河道的北边,历史上本就有一条河,时称“锦线河”(源于南部锦绣川)常年流水不竭,本地人又名“大河”,其下流所分叉的溪流称之为“小河”。由于一年洪水漫延,滚水使得河流子(鹅卵石)、泥沙将原“锦线河”故道淤塞,使之河道南移,方有今日之经流寨而头村。

寨而头村的红色基因
在漫漫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这样一批人物,他们能力卓越,为人清廉、品德高尚,成为人们学习效仿的榜样楷模。寨而头村也不例外。在革命战争年代,寨而头村有无数杰出人才用自己英勇的表现给村庄的荣誉薄上留下浓重闪亮的一笔。
抗日战争时期,有郭志禹、孟宪禄两名同志投身于驱除倭寇的事业;解放战争时期有周义祥、梁福成、纪学文、李全禄、郭克恒、吕京舜、孟宪荣、许元庆;抗美援朝时期,寨而头村有十二位优秀青年报名参加了保家卫国的战争,这十二位优秀青年是:秦玉祥、孟宪华、梁洪治、郭继华、陈俊清、杨兴盛、张廷军、杨军庭、吕京秋、李全祥、郭克成、谢文成、孟庆茂。他们的名字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一样,会永远记录在寨而头村史光荣名册中,为人敬仰膜拜。
非遗文化源远流长

1、寨而头村的戏曲文化沿革
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集唱、念、坐、打于一身的综合表演艺术,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寨而头村的戏曲文化丰富多彩、经久不衰,就是得益于该村有一大批热爱戏曲的村民,一代接一代,薪火相传经久不衰且传承至今。
提起寨而头村的戏曲文化起源,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从外地来的人。此人名叫杨玖,生卒日期不详。据一代一代口口传说,此人是一个地方戏班主,对传统戏曲很有造诣,尤其是对流传在黄河两岸的红笛梆子相当精通。不知何故远离家乡。他流落到寨而头村子后,以教戏曲谋生聊以糊口。最早跟他学戏的有王德荣、谢元贵两位村民,后来,有一大批年轻人跟着学艺。学武场的有谢文圣、孙怀昌、吕京春、梁福元、谢文江等;拉琴弦的有李庆仁、杨文生、孟现荣、孟现华。主要演员有亓荣昌、郭志恩、王德海、王德礼、郭志轩、王德森、吕学智、曹吉祥、吕学礼、李全福等。还有唯一的女演员王凤华。曹吉祥是出演小生的演员,他的形象至今深刻留存在村民心目中。王凤华和王德海是演青衣、花旦的,两人的演唱技巧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曾经自费到济南剧院看两场戏,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排演了几次就能登台演出。而且唱得有板有眼。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不识字,通过少数识字人的口口相传,将大段的唱词和念白一句一句硬生生地背下来。那种精神毅力和对戏曲的酷爱,每当谈论起来,都是让人赞不绝口,佩服不已的。
当时唱戏是很困难的,首先是经费问题,农民温饱都达不到,哪有现钱投入这种不当吃不当喝的闲事。为了解决经费问题,时任正、副村长的秦海和辛长林,带头进行捐款,同时发动全村开展募捐。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基本解决了经费问题。后来又发动村里的巧手红工媳妇制做戏装并筹建戏楼,节省了不少开支。春节唱戏时,到村民家中卸门板,借桌凳,搭建临时戏台,村民众皆支持。后来村里筹建了戏楼,前台外三面用打好的料石砌垒而成,中间用好土夯实、平整,后台由三间大瓦屋构成。东西各有出将、入相一门,总面积约八十平米左右。虽然戏台简陋了些,但也算得上远近闻名的乡村“大戏楼”了。
由此开始,寨而头村第一个业余剧团开始了走向成熟与辉煌的历程。他们排练了不少传统剧目,如京剧《借东风》、《空城计》、《华容道》等; 吕剧有《小姑贤》、 《借年》、《李二嫂改嫁》等,还有不少“红笛梆子戏”。其中,吕剧《小姑贤》在历城县文艺会演中,被评为了优秀戏曲剧目。这些剧目极大地丰富了农对的文化生活,弘扬了正气,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改革开放后、戏曲文化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传统戏曲和观代戏曲交相辉映。该村“夕阳红”俱乐部应运而生。村里为戏曲爱好者们腾出两大间房子,做为活动场所,夏天有电扇、冬天有暖气,大家聚集在一起说戏排练,十分开心,乐此不疲。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果实,杨士柱等人参演的戏曲节目2014年在济南市市中区党家地区迎新春文艺汇演中,获得了戏曲表演二等奖;在2017年市中区宣传部、文化局组织的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为寨而头村赢得了荣誉。

2、非遗项目舞龙:
寨而头村舞龙历史的发展与沿革,因为村史中没有只字片言的记载,舞龙从何时开始无从考证。据村中老辈人回忆讲述,寨而头村舞龙历史至少传承了百余年了。过去每逢春节过大年,必定会有人组织精彩绝伦的舞龙活动。前几年,不仅在村里舞龙表演上几天,还从正月初四开始走街串巷,把整个党家庄办事处各村落都舞上一圈。寨而头村的舞龙队伍规模庞大,自始至终都是两条龙舞动,十三节的龙灯需要近四十个人来操作,还有云彩灯,高跷、杂耍,锣鼓等相互配合,演出队伍总人数下不二百余人,场面非常宏大和震撼。


3、非遗项目武术
寨而头村村民历来素有豪侠气派,习武之风尚盛行不衰。具体从何起源无据可查。据传,上个世纪寨而头村有个木匠,村里人都称之为“杨三”师博。此人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拳脚,三五人近不了身。
那个年代,寨而头村民秋后常去附近的长清县许家寺集市卖柿子。集市上有一伙地痞流氓习惯于向赶集的人索要钱财名曰“保护费”;如若不给就把头割破,将血洒在卖柿子人的摊子上,借此讹诈。为此,卖柿子的村民时常和他们发生争执,吃亏不小。杨三师傅听说后十分生气,就亲赴长清县许家寺,本着讲理在先的原则找这些人摆道理。然而,这些地痞流氓“地头蛇”仗着人多势众,根本不讲道理,甚至想大打出手。杨三师傅将他们约到集市不远处一个空场地里和他们过拳交手,三拳两脚就把几个地痞打的倒地不起,跪地求饶。由此,杨三师傅的武术技艺和名气威震四方。
在杨三师傅的影响下,寨而头全村兴起了习武健身之风潮,拜师习武者十之七八。谢元贵善使春秋刀、王德荣善使流星锤、花轮和七节鞭,王德谟惯用单刀,潘得胜、许寿仁爱使用俏子棍;杨桂云善使用双刀,杨兴志的干斤坠、吕京尧磨盘稍子和拳术也是出神入化……武术之村美名远扬。
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

1、寨而头村关胜墓
梯子崖南侧有一条通往崖上水渠的八十五级台阶。沿水渠向北约90米右侧即是关胜墓。附近的一片山坡原来是关家林。民间传说,大刀关胜是关羽后人,胯下赤兔马,惯使青龙偃月刀,有万夫不当之勇。在人们心目中,关胜是一位忠义之士。有史记载: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迫临济南城下。时任济南总兵的刘豫受金人利诱意欲降金,却遭到部下大将大刀关胜的坚决反对。关胜骁勇善战,屡次挫败围攻济南城的金兵,于是,刘豫便设计陷害他。待关胜出城迎战金兵时,刘豫突然下令将城门关闭,并令城头士卒在城墙上向下射箭。内外夹击下的关胜身中数箭,一只眼睛也被射中。他拔出眼中之箭,并将带出的眼球一口吞下,舞刀又向金兵冲杀。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被刘豫等奸人所杀。后人念及关胜忠勇气节,遂将其葬于渴马岸上,留存下千古英名。

2.寨而头村梯子崖
在寨而头村西南,有一座林木茂密的大山,名叫西头山,当地人称南哨。此地上下落差高约60米,是一块自然形成的断崖。断崖层层叠叠,有像楼梯一样的台阶,人称梯子崖。渴马崖山势陡峭,很难攀爬,附近的村民自建村起便称其为“梯子崖”。
3、寨而头村双宝峪
寨而头村村北三华里处有一座山,名曰凤凰岭。凤凰岭被左右两座山环抱其中,远看就象凤凰展翅,似飞似落。三座山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山峪,人称双宝峪。一方面该山峪山体林木繁茂,资源丰富。上半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柏树,下半部主要是核桃、桃、杏、苹果、石榴等果树,春夏花,秋天果,身处其间,怡然自得,此乃一宝。其二是此处还有一美丽的传说。由于此处类似凤凰,俗语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此处传说拥有宝藏。“金银十八窝,不在前坡在北坡”已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就是寨而头村双宝峪得名的由来。
4、瓢峰
瓢峰在渴马崖之南。此山较高,每到雨天这里云雾缭绕。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瓢峰,其形似瓢,云自瓢出主雨,云自瓢入主晴。”众所周知,云既不是从山岭而出,也无所谓又回归于山。不过云雾漫漫绕山,似自山出,故雨。云在山头逐渐消逝,由浓而淡,故晴。从旧说可以得知瓢峰之高耸入云,常环绕在云雾之间。
明、清时,渴马崖、石崮寨、瓢峰,均为济南城南名胜之地。建国后,伴随着建设卧虎山水库等,公路畅通直达,皆成为新的旅游名胜地。而渴马崖、石崮寨、瓢峰为水库所间隔,地处西南偏僻之所,游人罕至。

5、马刨泉
传说南宋大刀将关胜战死疆场后,其所乘之坐骑赤兔马极其哀痛,遂奋起前蹄扒地,随之出水,名曰“马刨泉”。至今此泉犹在,此处即梯子崖(渴马崖)区域,是济南市区群泉的强滲漏区域。金元时期,元好问在乙未年(1235年)秋游历济南时写下的《济南行记》中记载:“爆流泉在城之西南,泉泺水源也。山水汇于渴马崖,状而不流,近城出而为此泉。好事者曾以谷糠验之,信然。往时漫流オ没胫,故泉上涌高三尺许,然土人呼爆流如故。爆流字又作趵突,曾南丰云然。"明朝诗人晏璧也曾赋诗,曰:“渴马崖前水满川,江心泉进蕊珠圆;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独称第一泉。

6、寨而美丽传说金香炉
相传很多年前,人们站在宅科桥北岸的石崖止,看见水中游动的鱼都是金黄色,浑身闪着粼粼金光。可将鱼抓上岸后,和其他地方的鱼一般无二,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一天,村中来了两个操着南方口音、行为诡秘的陌生人。一天晚上,两人携带锤头和钢钎悄悄地摸到东小湾的石崖上。夜里,有村民隐约听到石崖上传来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但并未在意。第二天人们前去查看,只见石崖壁上遗留下一个约六寸见方的香炉形状的石洞,再看下面水中的鱼,已经黯然无色失却了金光。从此,金子被抠走时留下的石洞就取名为金香炉,留存下一段精美的传说故事,现在从石壁上依然能见到这个传说中的石洞。
7、寨而头村将军府
寨而头村有一座将军府,据说,该村在清末民初时,出了一位将军,名为吕风山。他是军阀张勋部下负责军需供应的一位军需官,从他当时穿的服装上看应当是中将军衔。他当时所居房屋都是青砖绿瓦,飞檐斗拱,气势非常宏伟。据传房子的前主人是一个梁姓官僚,家境敗落后卖于吕家。几经翻修,形成了一个前后三进出的府院,称做:吕家公馆。至今虽已近百年,又易主翻修。虽不是原先之旧貌,但依稀还可以看出原有的痕迹,至今还保留着后墙上的镇街将军相。


8、郭家井与古树
据传,郭家这口古井为本村郭家人于清乾隆二年所挖,距今已三百余年,目前。仍完好无损。
村民王文成院内有一棵黑槐树,据王文成介绍,他奶奶(已去世,现有100余岁》嫁进王家门时,这棵树已经很粗了,约有200余年的历史了。老百姓都觉得这棵古槐年代久远,很有灵气,常有老百姓前来烧香祈祷,祈求古树神灵保佑,为百姓脱灾降福。
9、寨而头村古建筑
此建筑现为郭广学老人居住。据郭广学先生回忆,这里曾经是一套标准的四合院,是他爷爷结婚后不久所建。他爷爷名叫郭继曾,是渴马卫生所的老中医,倾其所有按照当时最高建筑标准,盖起了这座当时颇为时髦的青砖灰瓦四合院,这在当地也实属罕见。整个墙面都是用打磨好的上好大石块加青石砖,围墙、房檩都是琉璃小青瓦,屋顶梁则是名贵实木,郭继曾家庭优渥,又有文化,学富五车,此乃书香门第之家庭,因此,他的后代子孙均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10、寨而头村的北干渠、南干渠
所谓干渠即是泛指灌溉系统中,灌溉的主水渠,也特指人工开凿的沟渠。
北干渠是连接卧虎山水库至济南市区的饮用及濯溉渠道,寨而头段约长2000米。修建北干渠时大约为上世纪50年代初。劳动力大部分来源于本村,还有部分各农村征派的劳动力。该水渠地势较高,建在半山腰,开挖水渠好似钻山洞,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开凿干渠无比艰难。
南干渠是连接卧虎山水库至各农村的灌溉渠道,寨而头段约长1000米。修建南干渠时大约为上世纪60年代初期。

11、友谊广场
党家街道办事处的寨而头村和魏家村两村直线距离相距6至7公里,一山相隔,分属于两个管理区,关系历来融洽,亲如一家。在“村村通”公路建设中,魏家村又无私援助寨而头村水泥等物品。两村关系密切的原因缘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明末清初的一年,玉符河畔干旱少雨,魏家村村民生活困难。村中有八位老妇人和九位姑娘,翻山越岭来到寨而头村村边的玉符河去取水,没想到刚到目的地就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玉符河河水暴涨,取水之人被困当地。寨而头村村民见此情境,无私的拿出自己仅存的粮食给予资助,使其得以存活。灾难过后,热情的寨而头村村民又拉出自己的牲畜,帮助魏家村的八位老妇人和九位姑娘返回家中。自此之后,两村村民来往密切,一直延续至今。现村中建设“友谊广场”一处,筹建起始因资金短缺,难以为继。是魏家庄村民慷慨解囊,主动捐款三万元,资助寨而头村的广场建设,为两个村的传统友谊,更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远景规划
寨而头村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属于控制开发地带,以截水养泉为主的地区。党家街道办事处根据地域特色,制定了“南部生态化、北部产业化、东部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围绕这一思路,寨而头村的远景规划就是,戮力打造并创新建设美丽乡村农村文化旅游乐园,”农文旅“,一是包括特色农产品种植、直升机观光旅游、草坪露营等,二是研学游,就是跟市区各家大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研学及劳动实践活动,让更多的莘莘学子回归大自然,不忘乡村,繁荣乡村经济。现在这一块的规划,已经初具规模,停机坪修建已然进入尾声。
停机坪草场草坪是属于现在种植的草种类型,而且是专门为这种草场定制栽种的,有其成长的周期性。种植了一块儿草场,效果良好和明显,停机坪广场工程全部完工之后,直升飞机就可以过来开业运营。到时候,市民游客乘坐直升机飞翔于玉符河畔,寨而头村旁的青山绿水之上,蓝天白云之间,俯瞰美轮美奂,如诗如画蜿蜒曲折,流水潺潺的玉符河美丽景致,让人眼界顿开,赏心悦目。
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寨而头村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和有关部门联系合作,成效显著。譬如研学项目自2021年底开展以来,已与育秀小学、经纶小学等签订合同,各学校在村内实践基地已平均收获作物2次,平均参与劳动实践3次。寨而头村“心希望”联合会已通过党建引领合作社流转村内土地120余亩,并与市中区多所小学签订劳动实践基地合同,开展研学活动。联合会通过招商引资,已经成功吸引企业进驻并为企业开展农文旅乐园项目提供各项支持。农文旅项目自2022年6月6日运营至今,已为村内维修生产路120余米,卉区种植的向日葵也已于今年中秋节免费开放,牛奶玉米采摘区上市后,生产反映良好,后期规划还将增加直升机旅游、草坪露营、自助烧烤好农事体验……
寨而头村坐落于半山脚下,栖息在玉符河畔。历代村民们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辛勤地耕作,孕育出一代代优秀的儿女。新一代的寨而头村的人们正在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谱写着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寨而头村的明天值得期待……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