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济南市市中篇07
自然美与人文美并重的相家村/张丽语
编者按: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符号、一种标志,更汇集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还蕴含着一种乡恋、乡爱、乡愁,连接着乡土人情、家国情怀,孕育了一种地域独特的民风民德。
2022年8月25号,国家民政部发布了“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全国试点名单,在省、市民政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指导支持下,济南市市中区成功入选。
市中区的地名试点工作,得到了市中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市中区第一时间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乡村地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分工负责,落到实处。
区民政局作为牵头部门,坚持聚焦特色,打造亮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制乡村地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部分专家作家深入试点村发掘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完善村碑、路牌等地名标志设置,编制乡村片区地名规划和地名采词库,搭建数字村落博物馆、线上电子地图,并拓宽旅游、农产品等多渠道路径,着力提升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水平,积极探索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市中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还邀请了省内部分专家,通过查阅资料、访古探幽,实地采风调研,走访乡贤名宿,撰写出十几篇美文。今天起系列刊发部分专家撰写的与市中区相关的文章,以更好地进行地名文化研究,助力助推乡村振兴。
自然美与人文美并重的相家村
张丽语
村落位置
相家庄村位于市中区党家街道玉符河南岸,是济南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线路创建村。村庄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泉群环绕、景色秀美。
现状概况
村内共有村民2895人,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土地面积651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余亩。村“两委”班子现有5人,其中党支部3人,村委会2人。村内党员34名,共划分为3个党小组。其中,45岁以上党员占比为80%,大专以下学历党员占比88%。相家村两委会自2014年起连续三年被街道评为先进村及先进党支部,2015年度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度信访工作“三无村居”、2015年度“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先进党(总)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2015年度“项目建设年”表现突出先进单位,2018年荣获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五项重点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省级卫生村荣誉称号。
村名由来
相传,秦汉以前,那时村里仅有二三十户村民,位于现在相家村西南土崖处。秦汉时期,对农村管理实行家长制,后来演变为编入齐民制,即十户为一长。一户姓相的人家搬迁至此,因他家男丁兴旺,相姓族长自告奋勇前来当家长,随着相姓成员的增多,家族势力逐渐增大,相家村就这样被叫下来了。而这位相姓人家,据传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同支,与刘邦争霸失败后改“项”为“相”,隐姓埋名来此居住,但历史已不可考。
由于人员增多及当时的村庄地势不平整等原因,相家村逐渐迁移至现在的位置。乾隆时期,相姓家族成员考取功名,外出任知府,相姓整户户搬迁至任地。但相家村名沿用至今,所以有人就疑惑相家村为什么没有姓相的。
历史沿革
相传,相家村建村于秦汉之前,拥有上千年的沧桑历史。经文字记载,解放战争之后相家村隶属于济南府历城县仲宫公社,1953年成立了第个互助组; 1955年成立第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窦会云为第一任社长; 1957年划归到邵而公社; 1958年又划归到仲宫大公社; 1962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包到户,实行生产队管理,第一任生产队大队长为吴文亮、大队书记为窦方云; 1963年 又划归到邵而公社; 1985年之后邵而公社改党家庄镇; 2000年更名为市中区党家庄镇; 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8年之后更名为市中区党家街道办事处; 2019年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相家村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
自然环境
相家村南三面环山,从村南到最南边的羊鼻子山约8华里,当地人称“八里峪”。峪中有一条基本南北走向的土路,通天羊道,原是放牧牛羊所走的道路。该峪东西距离约2000米,两侧山体植被茂密,基本成原生态,拥有荒山面积7000余亩,林木约700多亩。山峪内有5处泉水,10个山岭, 6个峪沟,2个石瓮,山头9个。
5处泉水分别是琵琶泉、水仙泉、东峪泉、黑虎泉、炸壶泉,其名称来历已不可考。其中琵琶泉位于亓家大岭下山沟旁,现泉水上边被人工打成水井。水仙泉位于水仙峪的底部。东峪泉位于周家峪口外泄洪沟边。南边有一眼水井。 黑虎泉位于趴古岭东南角下的石崖中间。炸壶泉位于羊鼻子山坡角下的地里,这些泉在正常的雨水季 (6-10月份),泉水可涌出地面顺山沟而下流入玉符河,长则流淌100多天,短则10余天,泉眼处的水可保持半年之久。
10岭分別是峪口的长连岭、亓家大岭,向南的小猴子岭、大猪收江人大子岭、趴古岭,向东的大牛尾巴岭,小牛尾巴岭、大头岭、长岭、中岭,这些山岭的取名大多依山体形象和原拥有人姓氏而得名。
6峪分别是西边自北向南分别是赵家峪、孟家峪、石榴峪,东边自北向南有石灰浴、周家峪、水仙峪。石瓮是该地区山体独特的地貌,周围是天然石体,中间有石槽,底部象瓮,雨季雨水汇集于此,经久不渗,瓮内常年有水。大的一个在石榴峪山顶,方圆50多平方米,石瓮深约0. 5米,能盛水5担。另一个在其南部,略小。
9个山头分别是压龙寨、担子肩窝山、瓦屋脊、葫芦寨、奶头山、和尚帽子、羊鼻南天门、北楼。
其中压龙寨、担子肩窝山、瓦屋脊较为有特色。压龙寨山顶较平坦,面积约600平方米,四周有围墙,传说黄巢起义时在此山驻过军队。站在山顶东南可观卧虎山水库全景,北面可看渴马片区全貌,向西可欣赏整个八里峪风景。
担子肩窝山有一美丽传说,相传在上古时期天将二郎神担挑山(西北橛山、东南担子肩窝山)追赶太阳来到此地,由于捆绑不紧,山石漏了,挑了几次都挑不起来,因无法担走两山,一气之下,扔下担子,骑马蹬空而去,留下两山和后马蹄印(马蹄印迹清晰逼真,现在周家峪口的路上。现北山峰多为石橛,名为橛山。由于此处为坠担之处,故名为担子肩窝山。
瓦屋脊山位于八里峪西部,平地高约200米, 由于该山脊背突出,像瓦屋的屋脊,故而得名。站到顶峰可观望西南长清104国道,津浦铁路及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形状而得名。葫芦寨、奶头山、和尚帽子、羊鼻子、南天门、北楼都以山体形状而得名。
八里峪特产丰富。在秋后9——10月,到处都可见串串鲜红的酸枣,既可观赏,又可随手摘着吃。果树种类繁多,主要有核桃、大枣、杏、梨、山楂、樱桃、柿子、脆枣,还有香椿、花椒等。鸟禽有山鸡、鹌鹑、斑鸠、野鸽子、喜鹊及红嘴喜鹊等。峪中还有大量的中药材如生地、山姜、柴胡、土元胡、沙参等百余种。还有蝎子、国国坐蝈蝈等经济价值的动物,资源比较丰富。
人文古迹
土地庙
土地庙是石质小屋,3米多高,重修于乾隆33年即公元1768年,当时由现在的历城区仲宫街道办事处左庄姓赵的师傅刻的碑文,但具体初建时间不详,据代代相传是由相家村迁移时一并建设的。现在,仍有部分家庭坚守老人去世后要在土地庙祭奠的习俗。
古树
在相家村中部平敞开阔处,有两株古树,一棵是槐树,都被列入了济南市重点保护古树。槐树高5米左右,树干中空,可藏1-2人,有200多年的树龄。30年前,由于小孩玩火,致使树干部分和大部枝干被毁,虬枝盘旋。现在活下来的树干仍枝叶婆娑,蔚然成景。
另一棵柏树高约6米,树干直径3米以上,5个成年人方能合拢,至今柏树仍苍翠茂盛,蓊蓊郁郁。据村里老人言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柏树附近就是土地庙。
古井
相家村内有三眼古井。北井是最古老的一口井,据传是康熙时期由本村姓窦的一家凿出, 根据窦家的家谱记载距今已有整整14辈;南井是在民国时期凿出;东井在五十年代凿出。
四清桥
1964年四清时期,由上面派下来四五青年干部工作组来相家村驻队,目的是来村里清查各项账目,深挖贪污受贿情况。由于时任大队长大队书记窦方云、大队长吴文亮及工作人员工作认真踏实,做人光明磊落,并未查出任何问题。工作组在村里驻村大约有1年左右。在此期间,村西南柏树南边有一片洼地, 致使雨季来临从南峪冲刷下来的积水侵入村庄,给村里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他们决定在此开挖泄洪通道,将水引到玉符河,同时修建一条从南峪下来的出村路,解决老百姓的上山种地问题。大队书记一呼百应,村里劳动力全体出工,仅40天的功夫工程就竣工了,因此这一时期修建的桥和路,大家自然就叫为四清桥。
电视机台
黑白电视机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上世纪70年代末, 相家村还是一个非常贫瘠落后的小山村,老百姓的娱乐就是晒太阳拉闲呱,孩子就是蹦蹦跳跳玩泥巴。当时相家村及周边村庄老百姓对于电视还是处于一个梦想阶段。其实,这时候,电视机也正悄悄地飞入城市和有钱人家。时任大队书记的吴文亮于1979年的6月16日,带领大队干部花巨资600余元为全村购置了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时的放映现场就在村中心小广场西侧土崖上。拉上线,打开按钮,慢慢的出现了人影,人说话的声音便从天而降,声音响彻了整个寂静的村庄。每晚全村男女老少都前来围观,谁也舍不得离开,一直到电视没了人影,只能听到“刺啦、刺啦”的声音才肯回家。现在,黑白电视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标志电视机放映台的矮石墙还在。三块方形石头砌在2米左右高的石墙中间,中间凿出凸起的五角星,两边石头分别凿出三道横杠,上下两条线短中间长,并都涂抹了红漆。
老街
相家村村西有一条古街,胡同两旁还散落着几处土坯房、石头房。古街在2015年前还是石头街,石头滑滑的,凉凉的,这是时代的脚步留下的痕迹。石头街虽被拆除,但老百姓的记忆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为了记住乡愁路,传承传统文化,村两委会借助乡村振兴政策,又将过去的古街复原修葺。古街两旁随处可见石碾、石磨、水曹、拴马桩等,记录着时代的烙印。
老院落
花脊小小瓦,极具地方特色,是该村沧桑历史的最好见证。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院落是乾隆时期窦姓人家建设的,目前,由窦资深居住着,大门及一进门、南屋、东小院还保留着,当时他们家主要开药铺、行医,还有磨房等产业,在十里八街可谓是名门望族。其中,行医传承到窦资深这一代,可惜下一辈人对行医都没有兴趣,成为窦家的遗憾。老百姓对窦家津津乐道的不仅是他们家族的产业,更是他们家族还培养出来一位秀才,也就是窦资的第五代爷爷窦恒祯。至今,还有老百姓保存着他的文字真迹。
知青楼
1975年,20多位20岁左右的知青们根据国家号召从济南百货公司来到相家村,为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村集体出资,全村劳动力出工,利用半年时间给知青们盖起了这座二层小洋楼。当时,这在该村甚至整个邵而公社也是奢华高档的楼房。目前,这座知青楼就是现在的村委办公地。
文化传承
除了传统的土地庙祭拜文化、后来的知青文化,最值得人们铭记的是红色文化。
抗战精神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相家村,仍传颂着当地抗日战争的事迹,像孟广木,于1930年参加八路军,在历城县西营大庄被敌人杀害。尸体被家人找到后运回,偷偷埋到相家庄村西。
贾延庆,于上世纪20年代出生,1942年 秘密参加地下党,从部队回来后一直 在家务农,1958年在家中去世。
王芳廷、尹六于1941年从山南即长清地区秘密参加地下党组织,受党组织安排,他们于1942年来到相家村,并在周边宣传抗日活动,被敌人识破身份后,在渴马集上被日本鬼子逮捕,王芳廷幸运地逃了出来,但回到家后不久因病去世。尹六被日本鬼子拉到罗而大桥总部被洋狗活活咬死。
抗美援朝事迹
1951年4月的一天,相家村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妇女们们扭着秧歌,全村老少在村头列队欢送本村八位英勇青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大家激动地为战士们举行欢送仪式。
去参加战争的八位村民分别是孟广德、王宝山、贾延海、窦希全、窦红云、亓兴福、孟广营和贾延玉。其中,孟广营和贾延玉两人在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王宝山、贾延海、窦洪云、亓兴福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回乡务农。
其中,窦希全,转业到甘肃一家公司担任书记。而孟广德,1955年抗美援朝结束后被送到南京四步兵学校,在校期间学习医术,1958年到东北开荒,1960年 在生产队担任生产队人长。1962年退职回家, 回村后任赤脚医生。现在仍健在的孟广德被称为“抗美援朝精神”的活化石,仍保留着当年的证书和肩章。
新发展新规划
环境美、景点多是相家村的资源优势,村内有古树、古井、古庙、古院落等多处独特的历史遗留景观。该村借助相家庄村作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的优势条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相家村重点实施以“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主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行动,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硬化路面5000平方米,栽植绿化树木面积600平方米,修建健身广场400平方米,粉刷墙面58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5盏,假山一座,石凉亭一座,垒砌河道石墙860立方米,青石护栏430米。建设村内外景观文化广场两处,在村庄环境整治方面,该村在全区率先一步。
围绕“休闲玉符、泉源渴马”主题,街道着力打造集自然风貌和人文背景于一体的田园牧歌式乡村振兴示范线路。相家村作为5个乡村振兴样板村之一正逐渐呈现出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美景,形成串联在玉符河景观风貌带两侧的“一颗最靓的乡村明珠”。优质辣椒种植,是2019年 以来相家村产业项目的“重头戏”。40亩“韩杂8号”优质辣椒已经喜获丰收,为相家村集聚了第一桶金。为乡村振兴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响应开展劳动实践课的教育方针,相家村还和附近的育文中学联手,单独开辟一块试验田让学生在这里辨认花草的分类,了解庄稼的习性,并开展周末农家乐活动。在党建引领下成立的济南金穗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合作社下属的子品牌像亲子烘培蛋糕的菲比斯品牌和玉水源乡商标已远近闻名。
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相家村将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仗村边的玉符河,在河道开展含有水上漂流项目的帐篷营地宿营活动、打造便于爱好者们拍摄、绘画水鸟的生态停车场等,努力打造更加生态宜居的环境,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美起来,甜起来!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