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个度
王玉河

度是什么呢,度就是分寸,就是恰到好处。任何事都有一个度,把握不好,就会偏离它该有的方向,甚至背道而驰。人们通常说的“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都拿捏的是一个度,强调的是做人做事既防止“不及”,又要防止 “过”,求的是“刚刚好”。
“叩其两端”、“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一个重要的原则。据说,有一次,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看到一个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皿,就问守殿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守殿的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最好的警戒物,当装一点水的时候,它是倾斜的;当装适量水的时候,它就会直立起来;但当装满了水的时候,它就翻了,多余的水就会溢出来。”孔子听后感叹到“是啊,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由此,孔子悟出了中庸之道,教育弟子无论做什么,都要不偏不倚,达到适中的状态。
大家都熟知一句话,那就是物极必反。物极必反是宇宙里最基本的规律,阳盛转阴,阴极升阳,太阳升到顶就会西落,月亮圆了之后就会出现阴缺,花朵开放到最艳丽的时候就渐渐走向枯萎了。万物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昼往夜来,寒往暑来,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此乃天道,亦是人道。
福可为祸,乐极生悲,情深不寿,满招损,谦受益,都警告人们要“适可而止”。适可而止的核心是能够“自制”,只有自制才能在恰当的时刻及时停下来。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虽出身贫贱,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早期辅佐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在位高权重的时候,范蠡觉得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急流勇退,乘舟泛海而去。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垦荒耕作,兼营商业,没过多久,就积累了千万家产,但他乐善好施,既富且仁。齐王赏识范蠡的贤明能干,拜他为相国。做了几年相国后,范蠡又感到:“官做到卿相,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说,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颐养天年。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不贪恋功名利禄,善于“保存自己”,便是把握了一种度,更是一种高境界。
生活中处处有度,事事有度。民间有许多俗语,如“欠火候”、“过头”、“过犹不及”、“吃饭只吃八分饱,倒茶七分即为满”、“弦绷得太紧会断”等,都离不开这个度。花看半开,酒饮微醉,什么事都是恰到好处,余味无穷。德国哲学家尼采道:“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爬太高,从半高处往下看,世界显得最美好。”做人做事心中要有尺,行中要有度,千万不能走极端。但是,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真正做到进退有度、取舍有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生活中谁把握了度,谁也就把握了人生的命运。但是,把握度,不是折中,更不是一味退缩,而是趋利避害,追求中正、中和的大智慧。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