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七十年》连载12

崔兆森 口述 公晓慧 整理
三代人的语文课本
编者的话
崔兆森的母亲保留下她和父亲两人用过的课本,保留下儿女们的课本,崔兆森又学着母亲的样子,存留下女儿的课本。这种传承和默契,让我们感受接力的温情。我们以语文课本为例,读读背后的传承故事,看看纸张里的时代变迁。
1954 年,7 岁的我挎上母亲亲手缝制的书包,成了一名小学生。到校第一天,老师就给我们发了新的语文课本。看到新课本时,我们兴高采烈,完全没有想到这将是一个痛苦的开始。在那个写繁体字的年代里,我们迎来了第一次书写大考验—我们的第一课是《开学了》; 第二课是《我们上学》;第三课是《学校里的同学很多》。出现了三次的“ 學”字,把从来没有握过笔的我们,难为得不轻快。为了让我在家练习写“ 学”这个字,父母给我买了一块那个年代流行的石板,让我比着课本一遍遍地学着写。可那时我总也写不好,恨不得把石笔掰断, 把石板给摔碎。
父母之所以如此看重子女的学习,是源自他对知识发自内心的渴求。早些年由于连年战争,兵荒马乱,我父亲错失了许多学习文化的机会。在我成为小学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55 年,我的父亲也成了一名学生,在山东省级机关第五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进修,地址就在今经四路小纬六路路西的一个大院里。在他的第三册语文课本里,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共中央代表刘少奇同志在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与中央委员会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一系列充满时政味道的内容。这让人觉得,这不像是一本语文课本, 反倒像是一本政治读物。当然,也有一些坚守语文本分的篇目,诸如《请大家注意文法》《词类》《句子的成分》《虚词用法》《并列与比较》《怎么写报告》。

我的启蒙语文课本第一课(1954 年)

我用过的石版和侄女崔靓的文具盒

父亲1955 年的毕业证书和语文课本
1958 年,我的母亲也成为继哥哥、我、父亲之后,我们家第四位“ 读书人”。从这一年的夏天开始,她参加了街道办事处举办的“ 扫盲”业余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她的语文课本内容偏重语文知识在现 实生活之中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有汉字数字的大小写、油票、布票 的面值和种类等。那本语文课本是1956 年编写的,也记录下1956 年的济南市情:那时的济南“ 全市有七十多万人”“ 有五个市区:历下区、泺源区、市中区、天桥区和槐荫区”“1956 年1 月20 日,是一个不平凡 的日子。从这天起,本市私营工商业全部公私合营了,经营天天改进, 生产日日提高,真是一天一个样,到处都是新气象。”
多年来,我家一直保留着父亲、母亲以及我上小学以来的课本, 就算是我们十口人挤住在57 平方米的逼仄空间里时,这些课本都没有被卖掉。这得感谢我的母亲。她把我们所有的课本都小心翼翼地收拾起来。她虽然文化不深,识字不多,但一直用她自己的方式尊重知识、尊重文化。

我小学一年级下学期(1955 年)的语文课本及扉页

母亲的语文课本(1958 年)
得益于母亲当年的细心收藏,60 年多后,我仍然能够翻看我当时的课本,重温那一段难忘的入学时光。依时间顺序,翻看我的这些课本特别是语文课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课本几十年来所经历的巨大变化—从竖排本到横排本,从中开本到外开本,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国音字母到汉语拼音,这种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有了母亲的示范,我有了孩子之后,也把她从小学一年级到研究生的课本保存起来,和我的那些课本并排放在一起,进一步延长了我家的教育时空。不忙的时候,我喜欢翻看这些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本。通过课本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到几十年来咱们国家的语文教学所走过的道路,看到语文教育工作者们为了母语文化、为了语言文字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几十年前,我的开学第一课给了我一个大大的“ 下马威”。几十年后,女儿开学第一课虽也是关于“ 小学生上学了”的内容—“ 我是小学生,我们上学去。”“ 老师早”“ 同学好”;虽“ 学”字也是高频出现字,但女儿上学的年代已是简化字年代了,不用再重复我们当年初学繁体字时的各种惶恐和不适了。

我的小学语文课本(1954—1960 年)

女儿的小学语文课本(1982—1988 年)
一个时代的语文课文,带有一个时代的印记,也带有那个时代回忆的温度。我的课本里有歌颂毛主席的《东方红》篇目,女儿的课本里则有向雷锋学习的《过桥》篇目。还有一些篇目已经流传了近百年,成为语文教科书里的“ 常驻篇目”。《 小小的船》就是代表性一篇—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首儿歌是由组织、编辑、出版了新中国第一套语文教科书、创作了“ 语文”这个词汇的叶圣陶先生创作的。这首儿歌入选了1955 年的语文课本,又出现在我女儿的小学一年级课本里,近四十年过去后依旧保留在现在一年级小学生的语文课本里面,成为跨越时空的经典篇目。
除了课本,从女儿出生当天开始,我就开始给她建立档案,目前, 已经3 卷600 多份。其中第一卷里的东西最五花八门,也最有看头。有女儿出生时的脐带、出生证明,幼儿园涂鸦作品、玩的糖纸,老师发的“ 好孩子”红纸条、第一本作业本、成绩单等,这些东西,我都给她保留了起来。后来,女儿在国外工作时需要出生证明,周围的同龄人没人能找到,但她知道她的出生证明一定在。
(《家庭博物馆里的中国——我家七十年》 崔兆森口述 公晓慧整理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