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文化与儒、道、佛
作者: 陈振民
后土圣母既是中华最古之祖,又是大地最尊之神。
这样说,最科学的道理在于她的人格原型是母系氏族最伟大的首领女娲氏。她最早繁衍人类,故称最古人祖;她又最早平治水土,故称最尊地神。
也因而后土文化向为母文化、大文化、先进文化,它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兼与道家学说、佛家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当然也有墨家、法家、名家、农家等东西,但主要的还是儒、道、佛三家。而这三家的主张,都与后土文化脱离不了干系。
儒家是干什么的?是要人们讲仁义、讲中庸的。仁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泛爱众,是要把人当人看。中庸的核心是不偏不倚,不缺不过,恰到好处。这些都代表了当时亦即春秋战国时代广大生产奴隶要求解放的呼声,要求公平待遇的呼声。它是后土文化中爱护生民、周济生民,为生民创造平安的生活环境的人文精神的延伸。
道家是干什么的?是要人们遵循自然无为,恪守阴阳协调。自然无为不是消极守故,无所作为,而是不要逆反事物规律,不该为而为。阴阳协调是要争取对立面的平衡,不要一盛一衰。这些也是在当时亦即春秋战国时代,针对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广大奴隶,使广大奴隶无法度日的现实而讲的,也是广大奴隶要求社会和谐的思想反映。它无疑也是后土文化中强调和合、强调清平的哲学观念的发扬。
佛家又是干什么的?是讲究一种大觉悟,觉悟众生本来的平等性,主张以无量之光普度众生;要求于世人的是自觉而又觉他,自利而又利他,达到一种大慈大悲的境界。它本来是二千五百年前产生于印度,过了约六百年,于东汉明帝十年(67)传入中国。由于它符合中国以儒道为代表的传统主流文化的主旨,因而被接受和容纳,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来,从而逐渐地本土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同样体现了后土文化爱民为民的价值取向。
隋末大思想家王通,鉴于儒、道、佛三者之间互为补充,异曲同工,就提出儒、道、佛“三教可一”的见解。所谓“教”者,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集中化、体系化基础上的组织化、宗派化。道和佛本来各为学说,因其组织化和宗派化,就演变为宗教。而儒因未组织化和宗派化,虽曾名“教”,然终为免强;惟其集中化、体系化则大备其实。再,正因其未囿于组织化和宗派化,其范围也就更大化,故居道、佛之首。
尽管宗教在极端发展中,参杂了一些糟粕,使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负面效应,但其原始本为学说。儒、道、佛作为学说,其产生之初衷,都是反映人类慈善之良知,是适应社会需要之科学。而这种良知,这种科学,其各自的特征,又都由后土圣母女娲氏抟土造人、制订婚姻、炼石补天、平治水土以及肇创音乐等种种盛举孕起源头。
鉴此,后土文化无愧其为母文化,无愧其为大文化,无愧其为先进文化!
我们欲发扬中华儒、道、佛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济世精神,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文明,促进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实现,就应重视弘扬后土文化,以后土圣母之精神感动后裔,以后土圣母之本领昭示万世!
2009.9~2022.4
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