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号坝抗洪抢险纪实
左文明
据“人民治理黄河60年”一书记载:“1958年,一进入汛期,黄河流域各地连续降雨,导致河水迅速上涨,使黄河的防汛形势陡然紧张起来。7月18日,黄河济南段的水位已频临坝顶,万分危急。鉴于黄河洪峰发展的总体趋势,国家防总的抗洪预案直接报送到国务院,当时正在上海开会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立即终止会议,当天下午就乘机飞临河南郑州段,并视察了被洪水冲垮的黄河铁路大桥”。
山东省委省政府也做出决定,要求沿黄各地、县乡党委政府立即动员部署,集中一切力量,参与抗洪抢险。
还真应验了沿黄地区流传的“黄河防洪七下八上”的俗话,黄河洪峰7月22日进入济南,直到27日特大洪峰安澜入海,短短的5天,一河两岸的人民,经历了当地防洪史上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
黄河济南段的“一号坝”,在槐荫区北店子险工。是黄河经长清入济南的咽喉要道。河道窄、弯道多,河床高,堤防矮,加之左岸是齐河县古城,右岸为山东省会济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黄河防汛的重中之重。
特殊时期,学校都停课放假,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们当时脑子里还没有害怕这个概念,三五成群跑到大坝上看河水,看热闹,看那人山人海,川流不息的抗洪场面。
当时济南的一些工厂,抽调了基干民兵,乡村都成立了青年突击队,部队派驻解放军战士驻守。省、市分别设立了“抗洪抢险指挥部”。进行了战前动员。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
沿黄的村庄都腾出了很多房子,保障各地抗洪队伍生活居住,大家一天24小时,3班倒,轮流上堤,用地排车、推不够(独轮车)由背河往坝顶上运土,加高加固大坝。“号一号了…,嗨呀嗨呀嗨…,同志们那个拉起来…,嗨呀啊嗨呀嗨…,拉起了硪绳来呀嗨…!”打硪的号子声划破夜空,伴隨着洪水涛声不绝于耳。

(网络图片)
高温酷暑,人们挥汗如雨,生活艰苦,民工们毫无怨言。形势严峻,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固守大坝,确保安全。
防不胜防,百密一疏。25日凌晨,沿背河的巡查队突然发现了一处渗水点,已经浸湿了一片草丛,经验丰富的他们立即分头,一边向指挥部报告,一边飞快的跑到临河查找渗水的源头,责任片区的基干民兵也即刻拉来了柳枕,麻袋,装好土做好准备,三位年轻人腰间拴上麻绳,沉到汹涌的黄河水里,终于找到了碗口大小的漏洞,万幸的是,洞口还没有塌陷,他们塞上柳枕,墩上几麻袋土,算是排除了一次险情。
解放军是这次防汛工作的有生力量,也是整个抢险工地的精神支柱。战士们挥汗如雨,歌声阵阵。谱写了一曲军民众志成城,携手抢险抗洪的壮丽诗篇。以致于五十年后的国庆节长假,一位来济南旅游的老人,还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黄河一号坝,回忆察看了自己21岁当兵时曾在抗洪一线战斗过的地方。
老百姓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当兵的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抗洪抢险夜晚是最难熬的时刻,当时黄河管理部门,电源物资都不充足,绝大部分工段都是用的“嘎斯灯”相隔几十米放一盏,也照的整个大坝灯火通明,解放军战士的歌声时常回荡在抗洪抢险的工地上。
正当人们感觉水势稍稳,抢险接近尾声时,却迎来了黎明前的黑暗。接上级防总急电,第二天又一次超大洪峰路过北店子险工。

(网络图片)
俗话说:“涨水漩涡消水流”。意思是,洪水来临的时候,遇到障碍,水会形成漩涡,消水时,水位降低,河床狭隘,河水集中,水流加快。有些有经验的“老黄河”不用到坝顶上看,听声音就知道黄河的水情。
面对再次到来的洪峰,看看摇摇欲坠的大坝和疲惫不堪的防洪大军,怎么办?
防总做出了最坏的打算,除了以决战的姿态誓与大坝共存亡的总动员外,立即通知沿黄各村,夜不能眠,各自将能吃的东西及其他必需品,打包装好,嘱咐老人孩子,都在自己家院子里守候,时刻关注黄河大坝上射向空中的光柱,及时向光柱两侧的高地疏散,以防万一。
原来是上级安排各防段多准备了几十个三节电池的手电筒,作为信号灯、报警使用,
当时只知道自己家里气氛很紧张,父亲在抗洪一线,母亲带着我和弟弟还有上了年纪的奶奶,用几块布包了几包东西,并嘱咐我们,睡觉别睡的太死,有事喊你们时,你就拿这个包袱,里面装的是好吃的。我笑了笑说:“妈妈放心吧,我不困,我玩一宿也没事儿”。一家人就在院子里凉席上拉呱聊天……。
“起来了,吃饭了”听妈妈喊,我一个激灵爬起来,太阳都一竿子高了。
平安无事的一夜,也是人们在恐惧中度过的一个终生难忘的不眠之夜。
当然,有些情节是后来听老人们拉呱的时候我才知道的,但不管怎么说,有惊无险的一天,在我半个多世纪的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
2022.5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