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提供了根本遵循。发展为要、项目为重、实干为先。作为全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市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海航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市发改局将聚焦“五个牢牢把握”,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发改主责主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狠抓项目投资建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以实干实绩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
持续掀起学习热潮
推动学习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记者: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全部工作的重心。接下来,市发改局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其落实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谢海航:市发改局将坚持以学促思、以思促行,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一是抓好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二是抓好宣传。精心组织专题培训、广泛开展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结合实际谋划具体落实举措和行动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推动学习入脑入心、走深走实。三是抓好落实。发改部门作为市委、市政府参谋助手,必须走在前、做在先,将结合市委、市政府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的工作部署,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完成投资215.41亿元
记者: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实施“七大行动”是我市产业发展主攻方向。今年以来,市发改局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谢海航:今年以来,市发改局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突破口,牢固树立“抓经济发展必须抓项目”意识,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以项目建设支撑河源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常态化推进项目谋划储备。密切跟踪国家、省出台的各项利好政策,充分挖掘利用好我市的政策措施,汇编《河源市“十四五”利用国家及省级项目扶持政策研究》,出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谋划申报工作指引》。2022年,我市通过国家审核的专项债券项目共有86个、同比增长104.8%,债券资金需求130.61亿元、同比增长95.3%。二是以超常规力度推进项目投资建设。推动河源市水经济产业园、长深高速扩建工程、固达数控装备等51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开工建设,龙寻高速、东瑞农牧、乔丰科技等55个在建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今年1—9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9.3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48.84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1.7%,较2021年的28.1%提高3.6个百分点;全市190个市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215.41亿元,其中90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96.2亿元,占全部重点项目完成投资的40%。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成功争取政策性金融基础设施基金3.81亿元,用于河源国家高新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专项债券资金64.5亿元,其中34.16亿元用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坚持制造业当家
全力抓项目扩投资
谢海航: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我们也看到,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部分续建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额远低于去年同期,部分新建重点产业项目未能如期开工建设。我们将坚持制造业当家,全力抓项目、扩投资,在资金争取、平台建设、项目谋划、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在资金争取上,研究吃透国家、省各类资金支持政策,主动出击,最大力度争取资金支持。二是在平台建设上,抢抓省统筹推动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机遇,会同有关部门和县区谋划建设我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和“飞地”园区,努力打造一批高质量产业发展平台。三是在项目谋划上,发挥重点项目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常态化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不断扩大产业投资、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四是在环境优化上,深入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立足河源实际
做好科学谋划
谢海航: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立足河源实际,做好科学谋划,找准找实工作抓手,推动我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河源模式”,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二是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用足用好国家、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各类政策,全力推动河源“融湾”“融深”发展,加快老区苏区和乡村振兴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营商环境补短板强弱项专项行动,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企业办事无忧、政府无事不扰的良好营商环境。四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等4个民生领域专项规划落地实施,加大民生领域项目对接和协调推进力度,推动更多民生补短板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储备库。五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强化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在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稳增长的同时,加快一批能源、粮食项目建设,牢牢守住能源、粮食安全底线。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