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授权发布
作者简介:邓育秦,1950年1月1日生,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东埝底村人。闫景中学68届毕业生,农村信用社退休职工。曾在教育和广电部门就职。热爱生活,爱好文学。近年来有诗歌、散文、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文章刊发于《故乡万荣》、《中山文苑》等新媒体网刊。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最近,文学圈又一个新名词横空出世——“发疯文学”。
所谓“发疯文学”,指的就是一种语序混乱、逻辑缺失,把疯言疯语搭在一起,以令人抓狂的文字句式发泄情绪,情感激烈的话。每一个文字里都透露出不满和气愤,让对方感受到你此刻的强烈情绪。比如:“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我想为自己发声”“为什么你还是不发货,是因为不够爱吗”…… 如今流行网上购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点到好吃的外卖,动动手指买到心仪的商品。可能多数人都碰到过这样的尴尬:迟发货、错发货、发次货、发假货,你要联系客服,他们永远在线,一会儿“在呢”,一会儿“亲,宝贝”,一会儿“不好意思”,一会儿“不可能呀”,不是用甜言蜜语敷衍你,就是撩完就跑,已读不回;不是永远在“尽快”,永远不发货,就是不愿搭理你,爱咋咋滴,给人的印象就是“只要我够可爱,你就不忍心骂我。”纯粹是用微笑化解一切的“人间天使”,一个聪明的糊弄学家而已。 遇到这种情况,你的良心倒是不痛了,但被他可爱到头痛。更奇葩的是,你都气得快要进医院了,或者要吃速效救心丸了,他还是爱你爱到灵魂深处,追你追到天涯海角,嬉皮笑脸用一句“不要生气,不要生气,生气给魔鬼留余地”来安慰你。气得你咬牙切齿,火冒三丈,如果客服在眼前,一定会暴跳如雷,抽他两巴掌。 然而,当你和电话那头谈了半天,才惊觉那些把你气得要死的客服却不是真人,原来都是智障的人工智能。在用工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接入智能技术,已成大势,使用了人工智能客服,有些商家就做起了“甩手掌柜”。但是,商品是标准化的,服务却是多样化的,很多情况下连人与人的交流都无法解决问题,仅仅依靠智能客服显然更不可行。 一个网友在和客服协商退款多次未果时,疯狂输出一段连标点符号都是混乱抓狂的话:“谁在乎啊笑死当初说这句话的我现在半夜睡不着想到你不退款处理在乎地要命起来嚎……我心里的怨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好狠的心呐好狠的心呐。” 这段话看似疯疯癫癫、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效果很强烈,“以毒攻毒”,“以疯治疯”,咄咄逼人,狂轰滥炸的气势,让对方无力招架,客服只能投降,瞬间闭嘴,立刻处理了退款,这让不少网友引发热议,惊呼“真的有用”,感觉“用敷衍对抗敷衍”快乐无边。好玩之余也不禁让人感叹:做个消费者,真不容易。 “发疯文学”的背后,其实是消费者的焦虑和无奈,是对网购现实的不满和吐槽。此类“催发货”的“发疯文学”,在双11来临之际得到网友的“青睐”,在网上爆红,也纷纷效仿。很多网友认为,使用“发疯”语气发送的消息,往往在众多同质化的问候语中“一枝独秀”,能让平日怠慢的商家提振精神,认真考虑客户的诉求。 现在这种“发疯文学”,已经不只限于用于催发货了,在各种社交平台上都相继出现,如“我想死您了”“好东西爱死我了”。有些商家看到了商机,借助网络平台推出贴纸、手机壳等“发疯文学”周边产品,销量不菲。甚至有人制作出“胡言乱语生成器”小程序,内含各类发疯、废话文学经典语录,可以一键生成转载,迅速跟上时代的潮流。 曾经的“凡尔赛文学”是对“什么都要拿出来秀一下”的回应和嘲讽,看似抱怨、实则暗喜,“用最低的调,炫最高的耀”;“废话文学”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废话讽刺和回击另一种废话;而时下正热的“发疯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年轻人的内心需求、调节大众的情绪和心态,不失为一种宣泄方式。“发疯”的语言有利于化解尴尬,还能让年轻人在交流中获得内容创作的体验与乐趣,对于缓解社交恐惧症或有一定帮助。这些新用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多彩的文苑百花争艳。 “发疯文学”看似简单易用、标新立异,能缓解个体的某些焦虑,却“治标不治本”。大量“发疯文学”刷屏聊天框,可能会使客服手忙脚乱,影响正常工作,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见得多了,商家也会对消费者“发疯免疫”,可以看到,最近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屡屡拿出“发疯杀手锏”催促商家,最终却“铩羽而归”。 没有人知道“发疯文学”还能出圈多久,但必须明确的是,“发疯文学”并不是沟通利器,无法解决沟通焦虑——玩笑开得好,双方和和美美、皆大欢喜,开得不好,则会适得其反。反而是心平气和的沟通,才会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真正化解这种焦虑。 “发疯文学”的出圈,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反思。有人认为,“发疯”的语言充斥着极度夸张、无厘头、歇斯底里等风格,这种情绪宣泄式的方式,终究偏娱乐性,也可能会“跳出”网络之外,污染我们的语言环境,也是对文学的一种消费。毕竟与公共道德和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即便其成为一种商品,也是“问题商品”。 显然,“发疯文学”只是好玩一时,终究只是一场易逝的狂欢,它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也走不远。对于喜欢追新的成年人来说,凑个热闹、过一过嘴瘾可以,大可不必陷入其中。但对一些小学生来说,有可能造成语言认知上的混乱。 我们体谅这些能够让人抒发情绪的文字,但也不能丢弃传统优美文字的表达,依然要相信语言和文化的自净能力,时间可以沉淀经典,也可以淘洗糟粕。甚至可以预见,用于双11催发货的“发疯文学”,也将很快成为明日黄花,被新的某种文学所取代,烟花散去,只会遗留满地碎屑。
2022年11月7日
认证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