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展厅前言
十九世纪的中国文化地平线上,曾出现一位湖北鄂州人的身影,他就是清代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张裕钊。

张裕钊造像
张裕钊青年时代正值鸦片战争爆发,曾经辉煌的大清王朝遽然跌入了屈辱境地。而太平天国起义与官场腐败等因素更加剧了国家衰危,张裕钊的思想意识开始觉醒。

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
入曾国藩门下治学,这是张裕钊在黑暗中探索与寻求进步的重要途径。

展馆门楼
曾国藩高举桐城派大旗,倡导古文与实践兼施的经世之学,显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其目的就是为了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危局。

领导参观
张裕钊虽入桐城派文学堂奥,但不以作家视界为限,而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之中。他认为“穷则变,变则通,而世运乃与为推移”,主张应时而变,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理念与技术。

专家调研
在张裕钊的熏陶下,张謇等一批有识之士脱颖而出,这些弟子的言论和实践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张裕钊接纳宫岛咏士之举,则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表率。

一楼展馆场景
当时处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之际,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给清代书坛带来前所未有的撞击。碑学由此大兴,北碑书法重新获得了生长的土壤;张裕钊敏锐地把握契机,创造出振拔千古的书风。

中日书法家挥毫
热衷科举,是为迂腐;忠于朝廷,是为愚昧;于此看来,张裕钊像是一位典型的封建文人。而从文学上创建莲池派、书法上领新标异等方面来透视,张裕钊的内骨是革新的;他的思想波澜与探索精神恰似一束强光,冲破封建社会的桎梏,熠耀于历史的原野。

文化传承
历经百年尘世沧桑,张裕钊的文化遗泽犹如蓄满生机的种子,在海内外勃发出一处处绿茵。而他的文化革新思想和勇气,对于今天的经济文化共生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成为拓展民族创造力与地方文明建设的正能量之源。

暖阳映照园地
本文作者张靖鸣,湖北鄂州人。学者、作家。
曾搜集民间资料一万余篇、拍摄图片五万余张、音像资料一千余段。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十余项。题写序文、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主要著述有《樊棘诗文选》《镜鉴杂稿》《竹林联笺》《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陈列大纲》《文史日记》《敦义儒林》(编著)《张裕钊卷》(执行主编)《山水乡愁 歌游鄂州》(副主编)《鄂州文化简史》(副主编)《张蔚兰手抄本》(整理)。点校《絸翁录存》《朱峙三日记》(四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