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理论
1,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治国理政》蕴藏着新时代领航中国的思想力量,打开了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明确了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重大理论成果和重大理论的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科学思维,一刻也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支撑了一个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应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4、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5、“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理论创新成果就越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责任。
6、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必须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7、务必不要忘记初心,要牢记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8、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形成了系统协调的现代文明新形态。
9、中国式现代化,以传统文化的和为贵与协和万邦为基因,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把现代性和传统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探索创立了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
10,只有根植于本国与本民族历史的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深意。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浸润着天人合一的智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展现了协和万邦的博大胸怀。
1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品味,深厚的中华民族情怀,浩然的中华民族之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12、五千多年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纵深,也是中国思想理论的深厚土壤。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里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3、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伟大复兴的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就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就不能科学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和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二、核心精髓
1、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精髓,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仁爱的具体义理,构成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完整体系。仁爱思想包含了人的自觉性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仁爱不仅仅表现在爱人上,而且体现在爱物上。
2、儒家仁爱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做出了世人瞩目的贡献。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促进人类的社会进步,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儒学主张,仁者无敌,大爱无疆。在仁爱态度上,都应该诚心诚意地去追求仁爱。在仁爱价值上,都应该注重悲悯善良的家国情怀。在仁爱方式上,都应该以博大宽厚的胸怀去爱护众生。在仁爱行为上,都应该提升自我认知,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
4、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铭记他人的好处;忘记他人的坏处;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5、在爱心付出上,要努力做到,以爱心为圆心,以格局为半径画圆。吃苦第一,吃亏第一,吃气第一,付出奉献第一。我为人付出之,不要求回报,不要去等回报。人为我付出之,要感恩戴德,涌泉相报。
6、在关系处理上,切忌出现两个透支的问题,人民币不能透支;人情账也不能透支。努力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行带人,以心换心。只有做到了以心换心,才能达到心心相印。
7、仁爱温暖的人,大都真诚厚重、悲悯善良、慈祥可亲、性情温和、人情味很浓。明媚而不耀眼,温情而又坚韧,从内到外散发着一种让人舒适愉悦的气息。
8、与仁爱温暖的人同行,再枯燥的风景也会充满诗意,再苦难的日子也会充满温馨,再烦恼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因为,人与人之间传递出来的温暖,能让人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动力与活力。
9、实践提示,有理无情理难入;有情无理情易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众人对待自己的温度取决于自己对待众人的态度,谁也不喜欢和一个冷冰冰的人打交道,如果一个人总是冷漠无情,久而久之就会让人望而生厌,厌而离之。
10、人生一世,很不容易。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不可能总是花好月圆。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眼里要依然有光,心里要依然有暖。在这茫茫人海里,只有心怀仁爱,才能向阳而生。
11、人与众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特别是各种人际关系的平衡,无论知识多么渊博,能力多么强大,资历多么深厚,如果失去了仁爱温暖,必将导致一事无成。
三、朱子家训
1、朱熹就是朱子,宋代儒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精思明辩、博学高产的哲学家。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是朱熹,可谓前推孔子,后推朱熹。
2、《家训》总体要求,当国君最珍贵的就是仁;当国臣最珍贵的就是忠;当父亲最珍贵的就是慈;当儿女最珍贵的就是孝;当兄长最珍贵的就是友护,当弟弟最珍贵的就是恭敬;当丈夫最珍贵的就是和;当妻子最珍贵的就是柔;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往朋友要讲诚信;遇见老人要注重尊敬;遇见孩子要注重关爱。
3、《家训》要求,家庭要和睦。家庭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于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是事业发展的加油站,是修心养性休息生活的港湾。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一切成功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帮助。营造温馨家庭,创造和谐家庭,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4、《家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有慈爱之心。父母对子女倾注慈爱的同时,要加强管理教育,使其懂得礼仪与做人的道理。
5、《家训》要求,子女对待父母要有孝心。孝心是真心实意的孝顺,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心甘情愿地付出。作为子女要主动地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义务。努力做到,在物质上关爱父母问寒问暖,在精神上宽慰父母和颜悦色,杜绝不孝顺的事情发生。
6、《家训》要求,夫妻关系要互补。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与基石。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夫和妇柔是夫妻相爱的关键。所谓“和”就是当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不要走极端,保持心平气和的理智。所谓“柔”就是柔顺温和。如果做到了夫和妇柔,相亲相爱,就是一时出现了矛盾,也会很快得以化解。
7、《家训》要求,兄弟姐妹之间要团结友爱。兄弟姐妹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就反目成仇骨肉相残。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所谓“友”就是友爱互助。所谓“恭”就是尊敬谦恭。“友”与“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凝心聚力的根基。
8、《家训》要求,为人处世要关系和谐。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来观察,人类所追求的就是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它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主张在关系交往中,从自己做起,不要随便揭露人家的疼处,背后乱说人家的坏话,伤害他人对自己的的感情。不要因为自己有所特长或着工作有了成绩,就瞧不起别人,为人一定要谦逊谨慎,切不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9、《家训》要求,重德修身,德行天下。对于有德之人,虽年龄小于我,我也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龄大于我,我也必远之。这与我们倡导的以德为首的教育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认为,只有读圣书才能修德,只有识礼义才能养气。人因读书而美丽,因识礼而高雅。读书是文化教育,识礼是素质教育,读书识礼,二者不可偏废。他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民为本,取利时决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众人利益,绝不能为了私心膨胀而违法损德,当个人利益与众人利益冲突时,应当顺之众人利益。
10、朱子是一位纯朴善良的老人。他在家庭和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等思想理论和实际行动上,为我们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提供了精神的指向。他对父母可谓至敬大孝,感人至深。在少年时就失去了父亲。在四十岁时,就失去了母亲。他为守孝道,筑寒舍于墓旁,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直到守墓尽孝三年期满。他对妻子的情感,更是感人至深,在他临终前还抱着病体,咬紧牙关,握笔为妻子写下了至死不忘夫妻情的《墓祭文》。他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逆境修行,在教子交友和为民造福等方面,也留下了很多感人肺腑教化人心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