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浴血南疆的英雄战友】血战“两岭” 两打主攻的排长冯和
冯和很低调!
一年前,他的老指导员、从防城港军分区政治委员岗位上退休的刘臣就让他好好把自己的参战经历和英雄事迹整理一下,自己到南宁来,或是我们去广州采访他。但他一直没有表态,也没有反对。
战后40多年,他没接受过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也没答应过相关部门的作英雄事迹报告的邀约,甚至没有向任何人谈起过自已打仗的事,包括他的老婆孩子。
就在我们走后,广州一家媒体还专程联系要采访他,被婉拒。
实际上他的口才很好,出镜形象很好,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强,也善于归纳总结。
这次我因有事路过广州,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与刘臣政委说了我想顺道采访一下冯和的想法。刘政委很爽快地答应帮联系,经反复动员,冯和才愿意接受采访。
9月24日一早,我们从南宁出发,约好下午由退伍老兵肖铿鸣联系一潮汕酒家包厢先采访后晚餐。
下午我们1点多到了约定的地方,准备各种器材,理理采访思路。
3点多,冯和打电话给我,他老婆也想一起来听听。这当然是我们喜出望外的事,热烈欢迎!
4点半后,冯和及夫人杨卫平大姐一起来到包厢。见面第一句话,他就说,我没什么值得采访的,比起那些牺牲的烈士,我这个功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他还说,因为刘臣多次说过,你与肖铿鸣前几年到阳江为一烈士父母伸张正义的事,这种情怀让我没有理由拒绝你的采访。
寒喧了一二十分钟后,采访开始。回忆起40多年前炮火硝烟的岁月,从他风轻云淡地讲述,我们仍然依稀能感受到当年伤未痊愈偷着跑上前线准备玩命的血性汉子的执着。采访没有更多的波折,也不费事,他对一幕幕生死霎那间的激烈的战斗场景,如数家珍,一个个英雄战友的英勇战斗故事,仿若昨天。采访一气呵成,让人感叹,肌肉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永恒,战争的记忆是不堪回首的历史,那段时日,是难于再去触碰、再去揭开的伤疤。他之所以不讲他的事迹和不接受采访,也许正因如此。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他的夫人都坐在对面,用手机全程记录,一丝不苟。这位广州粤剧院琵琶演奏家是第一次当面聆听丈夫讲他的战斗故事,几度用纸巾擦拭着眼泪。不知道听了这番讲述,她是惊喜于自己爱对了一个人,还是惊诧于自己险些与这些故事错过了一生!
我知道他转业后也受过不少委屈,包括“发配”到几百公里的支行工作,采访快结束时,想听听他发发"牢骚",但从他嘴里说出来的都是:比起那些躺在南疆的战友烈士们,我应该知足了!枪炮都打不死的人,一点苦一点累一点委屈,算得了什么!
这也许就是我坚定去挖掘采访英雄的强大动力!
英雄可以低调,但社会大众不可以低调对待他们!
致敬英雄!致敬平凡伟大的奉献者!
总序
四十多年前的边境自卫还击战,法卡山、老山者阴山作战及边境轮战,打破了国人三十年牧马南山歌舞升平的安逸,重新点燃军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激情,在维护边疆安宁和巩固发展利益的征途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埋骨南疆的烈士,那些为国而战的英雄,用他们的英勇无畏谱写了又一曲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赞歌!
忆当年,参战军人、民兵风华正茂,那浴血战火的经历,是他们最悲壮最血性最灿烂最难忘的人生篇章。
历经风雨沧桑,"老兵"正在老去……
为留存历史,传承精神,激励后人,我们将借助军地部门和社会组织力量,制作《我浴血南疆的英雄战友》系列短片,陆续推送参战功臣模范的英雄事迹。
让亲历者讲述,让英雄们畅谈,回望那段彪炳史册的峥嵘岁月,走近那些曾经挥洒热血保家卫国的“人民英雄”……
血战“两岭” 两打主攻的排长冯和
冯和,1956年1月出生,籍贯广东省广宁县,1976年2月在广州市入伍,1977年10月入党。历任41军123师368团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正连职干事等。荣立一等战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1979年参加边境自卫反击战,时任8连3排长,在攻打八达岭、八姑岭战斗中,率领全排两次担任连队主攻,率先垂范、灵活指挥,轻伤不下火线,住院伤未好“偷跑”上前线,带领全排出色完成战斗任务,亲手毙敌6人、炸敌火力点2个。战后,个人荣立一等功,所在排荣立集体一等功。
1986年转业到中国银行广州市分行,先后任科员、副科长、科长,支行副行长、纪委书记,广东省分行保卫部副总经理、督导员等。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经营管理者)、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退休。8级伤残。
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冯和在任中国银行河源分行副行长期间,曾与河源籍当年共同作战的战友聚会,回忆当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