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衰落的警示
孙连昌
中华民族是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可以说,在很长时期内,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先进文明的前列。
一、三大盛世对中国影响深远
太平盛世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又向往的理想生活。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少次盛世,人们一直存有争议(有三次、四次、五次、十次不等之说),但比较公认的有“三次黄金时期”:
第一次是“汉武盛世”。为什么会有“汉族”之称?中国语言又为何称之为“汉语”?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强大的王朝--西汉。西汉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强大而富足,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汉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战败而北逃,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等等。汉武盛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第二次是“大唐盛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时期,也是历代盛世中的盛世。唐朝全盛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鼎盛、最辉煌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特别是唐朝文化璀璨夺目,光彩熠熠,空前绝后,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而且四海传播,对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次是“康乾盛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黄金时期。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占去了整个清朝统治的一半以上,共134年。乾隆时即18世纪末,中国人的人口达到3亿。当时全世界的人口9亿,中国占了三分之一。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32.8%,近三分之一。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不过这时已是“落日的辉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
二、三大盛世衰落的主要原因
(一)西汉为何衰败?汉高祖刘邦建立后,其子孙汉文帝、汉景帝推行“无为而治”国策,使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使西汉帝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开创了“汉武盛世”。汉武帝时期的汉朝,大汉帝国成为当时的东方第一大帝国。但是强大的西汉最终没有逃脱覆亡的命运。究其主要原因,就统治集团来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在位的53年是汉帝国极盛辉煌与危机四伏交织并存的时期,他穷兵黩武,东征西伐,开疆拓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表面上歌舞升平,实质上土地兼并加剧,流民遍地,统治阶级奢侈无度,财政困难重重。到元帝时期,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西汉由此走向衰亡之路。之后成帝、哀帝、平帝“一代不如一代”,政治更加黑暗,外戚专权愈演愈烈,地主豪强巧取豪夺,土地兼并更加严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临危受命的王莽不得不实行改革,采取“新政”,结果王莽“篡汉”直接导致西汉王朝的灭亡。
(二)盛唐为何走向衰败?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到唐明皇李隆基的“开元盛世”, 此时唐朝有一百年左右,唐朝也进入全盛时期。然而,就在开元、天宝期间的盛世之中,却潜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社会危机,突出表现在均田制和府兵制的逐渐瓦解上;朝廷内部的朝官、宦官、外戚、宗室之间尔虞我诈,朝政日非;边疆的战争中,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内轻外重”军事格局的形成,使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同时在“开元盛世”的歌舞升平中,唐玄宗开始踌躇满志、高枕无忧了,于是,像所有的封建统治者一样,身上的毛病开始暴露无遗了,开始不思进取,产生滋长了骄傲自满和怠政的情绪,骄奢心代替了求治心。生活上贪图享受、放纵享乐,特别是强娶儿媳杨玉环后,更加沉溺酒色;政治上不再乐于任贤纳谏,而是亲佞人远君子,委政于相李林甫、杨国忠,政治日益腐化。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唐明皇率先垂范地骄奢淫逸,朝政日趋腐败,这个封建王朝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历史衰亡循环周期了。
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记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结果导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天宝十四年(755年),深受他宠信的安禄山却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却擂响了反叛的鼙鼓,举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和转折点,也让盛唐踏上了由治到乱、由盛转衰的不归路。
(三)清朝为何走向衰败?清朝初期的统治者,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比较注意吸取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矫正前朝败亡之弊政,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是有效的,不但稳定和巩固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而且出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最后也是最长的盛世。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达到极致,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因此称之为“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第三个黄金时期。
但是,“康乾盛世”末期,除了文化上的保守趋势外,庞大的国家机器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裂缝。乾隆后期为了标榜其功绩,拼凑“十全武功”装点盛世门面。他本人好大喜功,追求虚荣,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财力物力。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从此国势便如江河日下。更为严重的是,吏治腐败日趋严重,大小官吏奢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长期浸淫于“歌舞升平”的虚假繁荣中,使统治者对朝政的每况愈下放松了警惕。结果,“康乾盛世”的外表下已经危机四伏,清朝乾隆后期社会矛盾加剧,官吏贪污腐败,进入嘉庆、道光朝,衰败气象蔓延。
更为重要的是,时代变了。这边大清朝满足于“天朝上国”的夜郎自大式的憧憬中,而此时的西方世界却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大历史变化。就是说,当人类新文明的曙光即将划破长空照亮人类未来时,清廷却依然沉浸在中华古老文明的落日余晖之中,浑然不知日之将暮、晚霞莅临。此时中华民族的敌人不再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而是外来的先进制度、先进生产力的入侵。在千年之大变局中,闭关锁国、日薄西山的封建帝国,正碰上突飞猛进、如日中天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落后、固步自封、腐朽颓废的清王朝被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所淘汰,这是历史的必然。
到1890年中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就从32%跌落到6.2%,而欧洲则由占23.2%,迅速上升到62%。西方发展之迅猛,而中国衰败之快速,令人猝不及防。短短一个多世纪,中国一落千丈,最后竟沦落到人见人欺的地步,教训实在惨痛。
三,三大盛世衰落的警示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十多次鼎盛时期,也曾有多次创造太平盛世的辉煌,然而,令人痛惜的是这些朝代都没有摆脱由盛转衰的结局。透过历史风烟,细品历代王朝兴衰更替,可以发现贯穿其间都有惊人的相似轨迹:就是几乎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兴盛-衰败-灭亡的过程。而且,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初创时期朝气蓬勃、气象万千,开国明君或中兴之君都励精图治、克己谨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与之相反,那些昏君和亡国之君却荒怠朝政,骄奢淫逸,政治腐败、内忧外患,等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继往开来、创造未来的丰美思想渊薮和厚重文化引擎。历史的经验教训更是对现在和未来最好的启迪,我们要认真汲取历史上国家兴亡治乱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著名的“窑洞对”,即延安时期民主人士黄炎培和中共领袖毛泽东的“周期率之问”:“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并问共产党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毛泽东肃然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历史周期率”之问深深地镌刻在历史年轮上,从此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老的集体记忆,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时时自警自省的一面镜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并首次提出了“三个务必”的重要论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从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到新时代习近平提出的“三个务必”,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如果说“两个务必”是对“进京赶考”的积极心态和精神状态的话,“三个务必”则是在即将开启新征程之际,对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出的新要求。这也彰显了百年大党新时代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是的,只有勇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我们党才能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经得起各种风流的考验,国家才有“长治久安”的坚强领导核心力量和可靠保障。
民主监督和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大新探索、新贡献!
四、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有新作为
经过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不仅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可以说,中国迎来了又一次最伟大的盛世!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在充分看到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特别是一些官员理想信念丧失,腐败严重等。对此,都不能掉以轻心。否则,我们就面临着亡党亡国的危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前进的道路上仍然会充满各种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正如文坛天才苏东坡在《晁错论》中所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越是太平盛世,越要保持清醒头脑,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骄傲自满。我们要牢牢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自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坚持“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时“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如果走了邪路歪道,中国就可能四分五裂,不要奢谈伟大复兴,恐怕晚清那种任人宰割的悲剧也可能重演。
二是保持可持续发展,不能陷入“拉美陷阱”。20世纪3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经济一度持续高速增长,但自七八十年代开始,发展陷入困境,至今仍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有人称这一现象为“拉美陷阱”。“拉美陷阱”又叫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个国家人均GDP于人均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时,出现收入分配差距两极分化,弱势群体增多,城乡差距扩大,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陷入动荡,政局不稳,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要虚心学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陷阱”的前车之鉴,更值得我们深省和借鉴。
三是确保前进的进程不被打断。在我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但两次被日本强行打断了。第一次是清朝政府的洋务运动,30多年苦心经营,当时清朝经济上成为世界第二,军事上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然而一场甲午战争,投入巨资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风光一时的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第二次是国民政府的现代化努力。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短暂的迅速的发展,特别是从1927年北伐成功至1937年抗战前夕,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增长,政治、法律、文化、外交和教育等各领域也随之起步并快速发展,甚至有人誉为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然而,1937年日本的侵略战争,被再一次打断了。那么,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前进的进程,会不会再度被打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台海风云波云诡谲,俄乌战场冲突硝烟弥漫,美国等殚思极虑地企图遏制中国发展,各种敌对势力也是蠢蠢欲动。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就是说,我们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
新时代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前进;只要我们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只要亿万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