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玉秦|原子城之缘
2022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58周年的纪念日。
在青藏高原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有个神秘的所在――原子城。想给这片深情的土地写篇文章的执念已数年之久。然而,总有一种理不清的情结在内心千转百回,使得我怎么也无从下笔。这个国庆,连续几日的沥沥细雨,思绪被牵着,不知不觉地走回和它“结缘”的回忆中……

2004年,我刚刚从家乡西安来到淄博市电视台工作。一次路过柳泉路农贸市场的偶然机会,两位阿姨在买菜时“防辐射”的对话,让我捕捉到了在这座城市 “大化纤”生活区的115处,就是当年参与过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英雄群体。这个英雄群体在完成使命后集体秘密转业,不计名利、隐姓埋名、忍辱负重、默默无闻地在这座城市生活了40年……
于是,我萌生了做一期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的访谈节目,让这个英雄群体重拾回忆,让这座城市的人民知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背后,在这里有着一群我们现在熟知、但40年来一直隐姓埋名的英雄群体和科学家。
幸运的是,适逢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40年后的解密期,经市电视台时任台长于明芝、《实话生活》栏目制片人刘燕雨与115处多方对接、联合申请当时的原核工业部同意后,《实话生活》栏目制片人刘燕雨躬身亲为,带着我们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节目如期录制。
记得那是一个秋雨濛濛的午后。节目录制现场,社会各界人士、不知从哪得到消息的离退休干部、复转军人,115处的干部、职工、家属、孩子们都来了。演播室座位上坐满了人,过道里站满了人,就连同演播台与观众席之间的地上也坐满了人……
当我们栏目组此前历经千辛万苦上北京、下马兰,最后从原核工业部资料库采集的真实资料――新疆罗布泊荒漠里一朵硕大的“蘑菇云”直上九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画面显示于演播厅的大屏幕上时,当115处的英雄们现场讲述了他们当年在211基地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奇迹时,大家群情振奋,掌声、欢呼声、抽泣声久久不息的回荡在录制现场。

本来计划一个小时的节目录制,两个小半时才录制结束。看到久久不肯离去的观众,看到115处一位河南籍老人眼含的泪花,看到让我捕捉到“防辐射”信息的那位阿姨长流的泪水,从此,罗布泊、原子城、211这些字眼,在我的内心扎下了根。
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实话生活》栏目制片人刘燕雨还派出栏目主持人何长勇、摄像王小君专赴北京,采访了原核研制基地司令员李觉。李觉从参与踏勘选址、基础建设,科学试验、实弹总装,一直把原子弹送上铁塔的亲身经历的生动讲述,打动了无数人。这些难得的素材,有力地支撑了节目的内容、质量和所展示的英雄情怀。节目播出后,电视台的四个频道连续播出一个月,这在市级电视台建台史上,还是第一次……

后来,我离开电视台来到宣传部工作。从外宣到新闻,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跟头轱辘的日子里,一瞬间,过了10年。然而,始终没有放弃对“211”这块神秘所在的向往!
2014年10月16日,掐着日子,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年的这一天,我终于走进心心念念的原子城,这块海拔3100米的高原沃土。
从1958年到1992年,这里是中国最神秘的地方,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就出之于此。50年过去了,曾经鲜为人知的神秘禁区,如今成为一座镌刻红色印记的精神高地。
我为《实话生活》栏目与“211”的结缘而来
又是一个秋雨濛濛的午后,站在这块土地上,竟然有些泪湿。因为我脚下的土地,英雄来过!也因为,走过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我和《实话生活》的领导和同事们一起,打卡一个英雄群体曾经的所在!

1959年,有一大批人千里迢迢来到了这片草原。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霸权主义的核讹诈日益加剧,面对核工业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军事抗衡、贸易竞争、技术较量的敏感领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作出了建立中国核工业的战略决策。因为中国人从来都知道,只有掌握核武,才能快速提升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我们能够自立自强,不受别国钳制的重要筹码。
一切都在绝密的情况下进行。1955年1月14日,周总理约见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第二天,我国发现的第一块铀矿石被带进了中南海。于是,高寒边远的金银滩便沉重地走进了历史的铁幕。
国之重器的研发基地,为什么会选择高寒的金银滩草原?共和国决策者的英明决策告诉我们:青海远离任何一条国境线,而金银摊四面群山围绕,外人难以进入,既能满足与外界隔离的保密需要,也因此地唯一通往外界的公路距离省会西宁只有100多公里,便于补充物资。
一时间,来自全国各部队的第一批2000多转业干部和战士先期到达这里,在这代号为211 厂,高寒缺氧的金银滩上冒风寒,顶酷暑,匆匆拉开了中国核工业的序幕。随后,包括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陈能宽、邓稼先等科学家在内的数万名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职工、建设工人和人民解放军、警卫部队指战员服从需要奔赴草原,在风雪高原上这些梯形的土堆和废旧的房屋,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

在221厂第一个地面建筑里,我们熟悉的风雪场景中,还诞生了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画面:没有桌子,科研人员趴在木箱上绘制图纸。没有饮水,在炉子上融化雪水,睡觉的地方不够,他们在仅有的三顶帐篷里架起了高低床,于是木箱、火炉、高低床也就成了三顶帐篷中仅有的“三大件”。面对帐篷紧张、供给困难的局面,核研制基地司令员李觉这个221厂的开拓者,毅然对前来勘测的技术人员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你们是国家的宝贝,你们住帐篷,我去露宿。于是,这个因为疾病从西藏外调来的将军,一头扎进风雪里, 和战士们住在了一起……这三顶帐篷,后来成为中国核工业起家的象征。
就这样,至1963年底,我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基本建成。基地建成了,试验怎么办? 这时,刚刚打胜中印反击之战,可曾想苏联又和蒙古签订协定,向中蒙边境派驻重兵,对中国虎视眈眈。而美国的五角大楼收到一份长篇报告,也策划着“先发制人”的方式,图谋摧毁中国的核项目。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迫在眉睫!
我为给过我激励的 “115”处人的情怀而来
慑魂牵肠的牧歌在遥远的牦牛群峰上生生息息。在这里所看到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放在一个高高的金属架上引爆成功。现在,按照比例复制了一个小号的三角架,并搭配了按原比例复制的原子弹模型。

为了这次引爆成功,在中央统一领导和中央军委的直接组织下,全国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解放军各军兵种参加攻关会战,加快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1964年4月14日,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不负众望,发愤图强,终于在金银滩突破了原子弹的奥秘,在211基地生产出了第一批浓缩铀,并加工出了第一套核部件。6 月6 日,在几千次小型试验和八次大型试验的基础上,在211基地靶场进行了最后一次全弹轰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据说,在现场观察的刘西尧、朱光亚、王淦昌、彭恒武、郭永怀、邓稼先、总指挥张爱萍将军等领导和科学家,奔出暗室,在绿茵的草地上欢呼、跳跃。”这时我想起,在那次的节目录制中,115处的一位科研人员,讲述过同样的情景。英雄不问出处!

我为辛苦拍摄、录制《实话生活》栏目的同事而来
这些资料,是《实话生活》栏目的同事,当年辛辛苦苦从北京搜集拍摄而得。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罗布泊上空出现耀眼的巨大火光,随后,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年后的“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青年科技奖”颁奖前,邓老的妻子许鹿希教授致函:一个人靠脊梁才能直立,一个国家靠铁脊梁才能挺立。这个“铁脊梁”便是从金银滩上,邓老们为之付出许多艰辛的蘑菇云吧!
在这些英雄的“铁脊梁”群体中,让我们记住他们:王淦昌,世界知名核物理学家。1961年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归国。为参加核武器研究,他改名王京。从此,他隐姓埋名17年,曾3次错过诺贝尔奖。直到1978年,人们才重新看到王淦昌这个名字……

罗女士,1963年大学毕业,响应号召从上海来到青海基地,在分配居住的帐篷前留影。当得知军事禁区严禁私自拍照后,她便把照片小心翼翼藏了起来,这一藏就是30多年,直到这片土地解密,她才把这张照片拿出来,这也成为221基地唯一留存至今的私人照片……
在这里,一条具有象征意义的“596”之路旁,一位短发的年轻妻子正要将信投入邮箱,她神情专注,饱含深情。离她不远处,一个男人倚墙专心读着一封信……一对新婚燕尔的夫妻,分别接受任务各自奔赴“那遥远的地方”。从此鸿雁传书、互诉衷肠。原以为各自天涯。在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庆功会上,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对方:原来两人工作的地方,只不过隔了一堵墙。他们寄出的信件会发到北京,再寄回来……

在这里,还有“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他就是郭永怀。1968年12月,他从导弹试验基地返京途中遭遇空难。危急时刻,他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拥抱,保护着夹在胸前装有绝密数据资料的公文包,遇难时年仅59岁……
在这里,还记载着当年二分厂发生爆炸事故,4位年轻的技术工人当场牺牲。由于事故太惨烈,只能把他们的骨灰平均分成四份寄回家中。后来,一个年轻逝者的父亲又将儿子的那份骨灰送回了基地。他说:儿子是为国捐躯,他要让儿子的英魂陪伴自己未竟的事业……

在这里,谁不会热泪长流?!我想说,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们以身许国,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热爱。让我们洒下热泪的,不止是一个个坚毅执着的鲜活面孔,还有那经时间沉淀愈发璀璨的追忆。
此时此刻,我们怎能忘记?那“躯壳纵填沟壑去,精神犹在海天张”的使命担当。
我为“115”处一位护送原子弹爆炸老人的寄托而来
原子城东侧,空旷的原野上,两排钢筋混凝土立柱,矗立在长满锈迹的铁轨旁,斑驳而沧桑,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这个站台上,一种身临其境的时光穿越之感,似乎不经意间,就可能邂逅到哪位共和国的功臣。
它叫“上星站”,一个藏在草原深处简易的站台和两排钢筋混凝土的石柱,见证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这里是211厂最核心的厂区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启运的地方。
1964年的一个深夜,已经泛黄的草原上,凛冽的寒风中,一列国家元首级警卫的核弹专列就从这里,在极其严密的警力防护和夜幕的掩护下徐徐起动,奔赴千里之外的罗布泊试验场。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轰动全球。
总有一些时间节点,来临之时便叩动着久远的记忆,让人们在历史的坐标里仰望崇高、砥砺精神。

这天,我在“上星站”铁轨旁,望着苍茫的草原,久久伫立。因为这时,想起了当年节目录制现场,淄博115处的一位保卫干事,讲述他曾秘密参加从211厂护送原子弹到罗布泊的惊心历程……
1995年5月16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成历史使命全面退役”的消息。211厂完成了它历史使命。在这里,曾有上万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共和国的核武重器,成为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1987年,遵循和平时期“化剑为犁”的思想,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文撤销221厂。再一次表明了中国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原则立场。
突然一纸通知要下马,万名基地干部职工痛苦而婉惜地以泪相抹,谁也舍不得离开为之奋斗过和生活过的金银滩草原。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兴高采烈地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金银滩草原。
曾经做为世界上第一个退役的核工业研制基地,曾经的神秘禁区,逐渐向世人开放。

如今,行走在西海镇的原子城,随处可见的雕塑、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园,当年的图书馆、电影院、将军楼……不时会邂逅当年221厂的遗迹。
它让世人铭记:中国人研制原子弹,并非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
后记:这些年,我常常路过联通路,会特意绕到那个叫“大化纤”的小区默默驻停,那里,至今还住着当今“115”、昔日“211”的部分功臣们。
这些年,我由衷地感谢《实话生活》,感谢我的领导和同事们! 让我和“211”和原子成结的这个“缘”!正如时任《实话生活》制片人刘燕雨所说:《实话生活》在节目趋向上,它像一面镜子,迅速而清晰地折射出时代的映像。
我也常常会想念我淄博电视台的领导和同事们:于明芝、 姜鹏飞、刘燕雨、孙越、何长勇、罗永华、曹小红、王小君、刘小羽、张仲群、杨娜娜、张雅丽……
这是2018年8月1日,我们《实话生活》栏目聚会时的一张珍贵合影。遗憾的是,我因参加宣传部组织的扶贫任务而缺席!那天午后,我正在我们扶贫路过的“小十八盘”上歇息,这时,微信铃声“叮咚”一响,我们的领导燕雨老师给我发来了这张大家向我比心的图片,瞬间,我感到就在他们中间!我并没有缺席!我就座在图片上右边的这张红椅上……好幸福!

备注:感谢原核工业部资料室提供的部分珍贵资料!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单书号、丛书号、电子音像号
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医护、
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