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建议
——淮安市“名片”应该大胆增添“亮点”的建议
文章价值:
对应“参考选题”,十、里下河水运文化。二十二、新时代里下河的文化品牌打造。
内容提要:
从“漕运总督部院”遗址规模形象,及其历史、影响探讨,提出淮安市新名片增加内容,淮安市在历史上曾经是,尤其是明清朝代是北京京城首都的“陪都”。
关键词:
淮安市、明清朝代、陪都。
正文
淮安市四张城市名片历来是“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明城市”,愚以为,淮安市应该理直气壮地当之无愧地说,再加上一张城市名片,叫“史上陪都”,为什么?
我从省淮中学生时代起,常常想到,老淮安区镇淮楼北边,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怎么会有偌大的体育场,后来知道这里原来是漕运总督衙门,几十年逐步了解、认识其中的意义。明清时期,600多年啦,等等,给我的头脑里常常构思出这么高的“轮廓”,淮安府,可以说,应该说,就是明清历史上,北京这个京城首都的“陪都”。为了工作需要,把当时相当于今天国务院的中书省下面“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又以下,又是若干部委办局,作为“分部”“派出机构”下放到,安置到淮安府,当时的淮安府有许许多多事务要和中央六部大员请示、汇报、批复、传达、检查、核验等等,打交道,办交涉,为方便起见,于是把“工部”中的相当于今天的粮食部、水利部(从淮安府“漕运总督衙门”分离出来的设在清江浦的,“河道总督衙门”名称以前就曾经叫“户部分司”)、运输部、交通部,仓储部、造船工业部、盐业总部(盐运司),国家税务总部(钞关、榷关),属于“兵部”管辖下的押解保卫粮食兵丁、保卫地方安全兵丁许多万人,等等等等权力机构统统下放到,安置到淮安府,组建了规模庞大的“漕运总督衙门”,实际上,江淮九省(含四川、两广,实际上除此,就全国而言,其他都是偏僻荒远的非主产粮食地区,这就是指全国而言)的党政军工农副财文卫等等全权大使总管部门的政府机构,实际上属于政府部门的六部工作的“分部”“派出机构”都集中下放在淮安府的“漕运总督衙门”,这里的总督都是二品大员,还有从一品大员任职,就是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级别,所以说,淮安府实际上就是明清时期的北京这个京城首都的“陪都”。
疆域辽阔是中国特色之一,历史上,设置“陪都”的事例是很多的,也称之为“副都”“辅都”,也就是实际上的起到“第二首都”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政府职能巨大作用和巨大影响。唐宋时期,洛阳就称之为“东都洛阳”长安是“西京”,洛阳就是很多很多年的陪都,太原在历史上也是多个朝代的陪都,抗战时期,重庆也是陪都,当时淮安民间就有这个说法,实际上,淮安府已经担当了600多年的这个历史重任,有着事实胜于名气的重大政治作用和历史作用。我认为,我们淮安人应该理直气壮地在淮安市名片上补上这浓重的一笔,自己加强宣传,淮安人不说,谁帮你说,应该说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在苏北,再大范围,那个城市都是不好比的,应该大胆说,理直气壮地说。
最近,学习了安徽教授刘政屏先生走访、考察、研究淮安市的文章,令我感动。他生动地写出我们的心里话。请看刘教授文章。
淮安是南北水运的枢纽、东西交通的桥梁。据《重修山阳县志》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船不经此地,亦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当时,千万艘粮船衔尾而至淮安由末口入淮北上。粮船卸载之后,再从河下装满盐运往南方各地。南粮北调、北盐南运都要途经淮安,使淮安成为漕运、盐运集散地,使其在漕运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自隋起,朝廷在淮安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在这里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其中明朝迁都北京后,确立以内河为主的漕粮运输制度,“乃命武职重臣总理。景泰间,更命都御史同莅其事。……其都御史则兼巡抚,总兵则兼镇守,参将则协同总兵官”,均驻节淮安,时称文武二院。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将主管漕运的最高指挥官设立于京城以外的地方。
明万历年间,裁撤漕运总兵官,由文官总督漕运。
漕运总督驻节淮安,使淮安成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直到清末漕运总督裁撤,历时近500年。
淮安特殊的地理位置,极大地促进了淮安的商业和娱乐业的繁荣。漕运总督机关有着大批理漕官吏、卫漕兵丁。漕船到达淮安后,需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千万艘粮船的船工水手、漕运官兵在此停留,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进行货物交易,旅客也在此盘桓,为周转粮食,设立常盈仓两处、常平仓两处、预备仓三处、庄仓五处……大大提高了淮安的商品需求量,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当时这里城内外店肆酒楼鳞次栉比,夜夜弦管笙歌,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盛。
那天在淮安清晏园参观的时候,一个院落里矗立着四位治河名人的铜像。当我在每一座铜像前伫立并通过铜像前的文字介绍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的时候,蓦然发现“合肥”二字,这个发现让沿着淮河走了几天有些疲惫的我顿时来了精神。定睛细看,这位相貌沉稳敦厚的合肥老乡名字叫陈瑄。
通过介绍及后期查阅相关资料,得到一份比较全面的陈瑄生平事迹。
陈瑄(1365—1433),字彦纯,合肥人,明代军事将领、水利专家,明清漕运制度的确立者。
陈瑄随父以义兵千户归附朱元璋,少从大将军徐达,一射雁知名,屡从出征,骁勇善战。早年曾参与明军平定西南的战争,历任成都右卫指挥同知、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等职。靖难之役时率水师归附明成祖,被授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平江伯。
陈瑄历仕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自永乐元年(1403年)起担任漕运总兵官,后期还兼管淮安地方事务。他督理漕运30年,改革漕运制度,修治京杭运河,功绩显赫。宣德八年(1433年),陈瑄病逝于任上,享年69岁,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号恭襄。
陈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漕运总兵官,督理海上漕运、内河漕运共计30年,为明代漕运事业的发展和漕运管理制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陈瑄在理漕的同时,还针对南北两段京杭运河的治理与改造,提出了大量的建议,他所实施的治河措施,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上的难题,也为后代治理京杭运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很显然,陈瑄不但是一位有着赫赫战功的武将、沉稳干练的官员,更是一位治河漕运的开拓者,一位水利方面的专家。
明永乐时,清晏园为督理漕粮的管仓户部分署,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因考虑到淮安是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治河工程最重要处,清政府决定在清江浦设官治河,河督靳辅在明代户部分司旧址设立行馆,雍正七年(1729年),改设江南河道总督署。经历任河督整修,清晏园渐成规模。
河道总督署是清代全国最高的治水机构,是国家在京城以外专设的治河决策、指挥和管理机构,管辖着黄、淮、运河。从1678年始,清代常驻淮安的河道总督有72任,共58位,历时183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裁河道总督,由漕运总督兼理河务,迁驻清宴园,历时43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裁漕督,总督署改为江北巡抚署;1905年改设江北提督于此。
河道总督直接受命于皇帝,下辖四道二十四厅二十四(河兵)营,其“规模之大,县城无两”。河道总督的正职多为正二品,或是从一品,副职为正三品。朝廷还常以官阶较高的官员任河道总督,如高斌、嵇曾筠等人均授大学士衔。可见淮河治理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的位置是多么高。
刘教授强调提出:
其中明朝迁都北京后,确立以内河为主的漕粮运输制度,“乃命武职重臣总理。景泰间,更命都御史同莅其事。……其都御史则兼巡抚,总兵则兼镇守,参将则协同总兵官”,均驻节淮安,时称文武二院。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将主管漕运的最高指挥官设立于京城以外的地方。
河道总督署是清代全国最高的治水机构,是国家在京城以外专设的治河决策、指挥和管理机构,管辖着黄、淮、运河。从1678年始,清代常驻淮安的河道总督有72任,共58位,历时183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裁河道总督,由漕运总督兼理河务,迁驻清宴园,历时43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裁漕督,总督署改为江北巡抚署;1905年改设江北提督于此。
作为安徽著名学者刘政屏教授说得好,“……其都御史则兼巡抚,总兵则兼镇守,参将则协同总兵官,均驻节淮安,时称文武二院。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将主管漕运的最高指挥官设立于京城以外的地方。”“河道总督直接受命于皇帝,下辖四道二十四厅二十四(河兵)营,其‘规模之大,县城无两’。”
今天,我们淮安人对刘教授这两句话至少应该有如下三点认识:
第一,从政府机构设置、职能、作用、影响看,实际上属于政府部门的六部工作的“分部”“分司”“派出机构”都集中下放在寄放在淮安府的“漕运总督衙门”,这里的总督都是二品大员,还有从一品大员任职,就是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级别,所以说,淮安府实际上就是明清时期的北京这个京城首都的“陪都”。
第二,如果首都北京就有“漕运总督衙门”,那么,淮安县的就算是“分部”“分司”“派出机构”,事实上,京城首都没有这个机构,这就是中央政府机构“寄放”在淮安县,全程600多年啦!国家行政其他部门、行业、门类,没有哪一个行政部门寄放在哪一个县府,几个朝代,六部大堂权力机构,600多年(连同春秋、隋唐宋元,几千年啦),这一点,当然就是“陪都”啦!刘教授说,“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将主管漕运的最高指挥官设立于京城以外的地方”啊!
第三,前面是纵向看,再从横向看,全国上万的县,因为某种工作需要,国家行政权力机构,暂时下放某种权力机构在州县,都是暂时的,工程结束,权力机构也就结束了,像淮安县这样的“漕运总督部院”,就是统管地方行政机关,权力之大,统管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巨,政治,历史之影响,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等等,俨然有着“第二首都”的形象,刘教授说,县志上说“规模之大,县城无两”。几个朝代,六部大堂权力机构,600多年(连同春秋、隋唐宋元,几千年啦),这一点,当然就是“陪都”啦!
综上所述,淮安人重温大运河文化精华,彰显文化自信,深刻认识到:明清时期,以皇帝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政府,分拨、派驻的漕运总督部院河道总督衙门驻节为标志,淮安府成为全国各州府地位显赫、举足重轻的军事驻地、扼守国脉的经济重地,奠定了全国五大中心的地位,即: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淮盐集散中心,应该还有税务管理中心,当年,全国八大钞关,又称榷关,7所钞关全在运河线上,另一个是江西九江,再广大地区那时皆荒原贫穷地区,不收税,少收税,代管而已,当然就没有大一点专职税务机关了,而淮安钞关常年税收在全国一半以上。所以说,淮安市四张名片“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明城市”后面,愚以为,淮安市应该理直气壮地当之无愧地说,再加上一张城市名片,叫“史上陪都”,也可叫“明清陪都”,请酌。
淮安市的新名片应该加上这一句“淮安市是什么是什么,老人们就说,淮安市历史上就是帝王首都的‘陪都’”。要大胆说,理直气壮地说。此说如可成立,淮安当之无愧,将给淮安市在全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靓点,发展城市形象,那么,淮安市在苏北、在江苏、在淮河流域经济带、大运河中心城市群、在长三角中心城市群、在全国都将大大提高城市形象。
洛阳、太原城市都有以“陪都”介绍自己城市形象的,淮安市亦当之无愧。老朽浅见,以供参考,请于研究。功过随风成粪土,是非求慰盼回音。
2022年国庆节于灯下

作者简介:
郝宇铭 87岁,79岁为中共党员,原为宝应县曹甸镇中学1996年退休教师,现为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政协文史委编辑,被聘为编辑12年,74岁——86岁,参与40多部文史书籍的编撰工作,淮安市清河区区志办编辑10年,74岁——84岁。86岁自己编书。中华诗词学会老会员,淮安市清江浦区府前诗社顾问,著名诗人丁芒弟子,参加山东冠州、陕西麟游、江苏金湖、泗阳全国丁芒诗词研讨会等,诗作、论文均收入大会文集,诗文见诸报刊,多获大奖。优秀建议,淮安市批准、建成“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为一大奉献。今年出版文集《漫谈南北分界线》《枯树春花》。2022年4月23日被评为“江苏省书香家庭”。
联系电话 13365179963 联系邮箱 hahym@163.com
联系地址 江苏省淮安市苏减小区11号楼102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