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寻芳遍九州,欲言又止归一休】

我性格内向,从小话就少,当别人海阔天空聊得热火朝天时,我总是心怀忐忑,要么是躲在一旁默默地倾听,要么是点头配合着他人的观点,并非因为我信奉什么“沉默是金”的古训,而实在是由于自己害怕说错话丢丑。后来我读到孔夫子的一句话,心中便释然了,《论语·里仁》中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我仿佛一下子给少言寡语找到了理论根据,便如“阿Q”般有了“精神胜利法”:不是我不爱说话,实在是想多做少说呀!这一招果然奏效,再当别人高谈阔论时,我仍然很少开口,但偶尔插上一句两句肺腑之言,他人也会侧目细听,自己就欣欣然如得奖似的开心。而真正让我不再在乎话多话少的是,孙衍的书《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我同样是个“标题党”,这本书吸引我的首先是它的书名,富有诗意,蕴含哲理,细品其中的话更是令人茅塞顿开。“做个寡言但心中有海的人”,这句话最合我的胃口,是啊,心如大海的辽阔与深沉,何须口若悬河,无风三尺浪的气势就足以让人叹服,何必惊涛拍岸!大海的品格决定了它无需炫耀,不必争先。
天不言自高,海不言自深,人不言自能。我以前特羡慕别人的侃侃而谈,对自己的木讷深感惭愧,但当发现许多人只是善谈而已,剥去他们华丽的辞藻,看到的只是一堆炉灰渣,我不由得心生反感,有时会迫不及待地想逃离那些无聊的话痨,寻一处僻静之所,或是信马由缰任思绪驰骋,或是遁入空灵放松心境,口不言而心明大概也算是一种境界吧。
海能纳百川,因其低且不喧,君子敏于行,因其无暇多言。我已匆匆走过半生,好像仍似少年,一如从前不善言辞,一如从前痴心不改,只是少了局促不安的羞赧,多了处变不惊的坦然。或许这便是:少年常患沉默愁,强夺穷词空悠悠;半生寻芳遍九州,欲言又止归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