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中秋佳节之际,省市县镇相关领导和专家在墨江县新抚镇班包村共庆旱种籼稻“宜优673”丰收。(张育宾 摄)
“中华之声”云南讯(通讯员 张育宾、罗金勇、李志祥)
“乡亲们!优质杂交籼稻‘宜优673’在新抚镇班包村旱地种植1400亩,经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506.9公斤,比上年度常规稻亩产增加280公斤,增幅达126% 。下一步要扩大种植、加强管理,继续全面落实国家种业振兴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政府副县长罗云春在仲秋时节的祝贺声,引发了参加与测产验收同步举办观摩培训的15个乡镇、125名农技人员以及乡村干部群众不约而同的微笑。

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原院长谢华安研究员(右一),近年来多次亲临云南指导水稻和旱稻种植。(张育宾 摄)
阿墨江畔,哈尼山寨,稻穗飘香,谷声阵阵。
墨江县是1979年11月28日成立的全国唯一哈尼族自治县, 北回归线穿城而过,享有 “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以及“太阳转身的地方”等美誉。新抚镇地处墨江县西北部,距县城106公里,海拔在800~2038米之间。东与新安镇、孟弄乡隔江相望,南与景星镇相连,西与宁洱县梅子镇、镇沅县古城镇接壤,北靠团田镇,东北与新平县平掌镇相连。国土面积4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林地面积55万亩。全镇辖10个村、15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918、18010人(其中常住人口4035户、13014人)。
2022年县级下达该镇杂交旱稻种植任务1300亩,其中班包村片区1100亩。
笔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该县杂交籼稻“宜优673”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原院长谢华安研究员领衔的团队研发。2008年和2009年在丽江市永胜县、德宏州盈江县、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等地进行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4.1千克,2010年顺利通过了云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适合湿润育秧、旱地栽种,生育期156天左右,平均株高118.8厘米。
如今在墨江县海拔1200米层峦起伏山地上试种,具有根系发达、长势旺盛、穗大粒多、适应性广、不需水源等诸多优点。
此次,墨江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邀请的省市县有关专家,参照全国及云南省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采取随机方式选取了3块旱地。
测产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监管、墨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云南德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供种、墨江县统计局见证。
笔者在现场目睹了测产验收的全过程:扣除杂质、空秕、水分之后,第一地块535平方米、折合亩产536.5公斤,第二地块642.4平方米、折合亩产469.4公斤,第三地块706平方米、折合亩产514.7公斤。经综合认定,平均亩产506.9公斤;1400亩山地种植,总产量达700余吨。

省市县农业专家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就旱种籼稻长势情况会诊(张育宾 摄)
据主持测产验收工作的副县长罗云春介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深刻内涵,坚持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品质,实现了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
他透露,仅2022年上半年,墨江县就落实了粮食种植65.98万亩,其中当地优质品种紫谷20035.8亩、引进优质品种杂交籼稻8109.5亩(全省计划年度推广50万亩)。
他希望县农科局及各乡镇要在优质品种、栽培模式、间套轮作等方面强化技术集成,促进农民群众持续增产增收和种子企业持续提质增效,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杂交旱稻种植增产增收,让普洱市墨江县新抚镇班包村的蒙古族农民旃(zhān)芝奎情不自禁的笑出声来。(张育宾 摄)
作者:张育宾
责编:罗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