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未君
我十分喜欢“终身学习”这个概念,一个人如果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十分喜爱并有所掌握,还能保持不断地探索,该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学习不是应付别人,而是改变我们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让我们在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面前变得更加谦卑,从而收获更多心灵与精神上的愿景。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恰逢其时!我更相信,只有你心怀理想,不断追求进步,生命才会使你到达“岁月静好”的最佳途径。
在中国画的教学体系里,我们一直是按照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教学。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在书法界,我们都知道,许多成名后的大书法家依然经常临帖。但在美术界,成名或未成名的画家很少有人再去临画(师古)的。所以导致许多画家观念失措,加之在对传统艺术观的混乱与模糊,造成无法创作出符合当下时代审美需求的作品。所以,当你感到创造力遇到瓶颈时,我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结果只有三个:一是向先贤大师学习,二是向当代优秀老师学习,三是向自然学习。而临摹,却是我们许多画家在遭遇瓶颈时必须要恶补的一项重要课程。在中国画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绘画语境系统研究是中国画不断演变和继续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事实上,你学习得越多,思考得越多,就能从老师的教学里获得更多灵感。获得“从一个鸡蛋联想出一只鸟的形态”,但要做到这点还需要在更多的理论支撑下做更多的艺术实践。香奈儿说:如果你想变得无可取代,你就要总是处于学习或者奔跑当中。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总是和艺术有关。我有时想,我每天看画,画画,教人画画,写下一些与艺术有关的文字。其实都是在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探索一种最美的文化图式,这种“美”的图式就是传统绘画语言与现代绘画语言的高度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再融入中西美术比较研究,真诚地表达你自己的内心,表达你的感悟,表达你的追求,表达你对生活的热爱,此时,你的创作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开拓点,引导你走向一条符合自己个性且光明的道路。
我一直认为,好的艺术总是给人以量,好的画作给人以精神上的慰籍。如果你感到这个世界上已经很难有人或事让你产生心灵上的治愈感,不妨试试静下心来开启你的学习之旅,哪怕是十分短暂的一段,因为你读到的是一本与自己内心息息相关的“书”,你欣赏到的是能触动到你内心深处的作品,你在,老师一定在!
15天很短,第一阶段学习暂时结束,期待各位学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祝愿大家沿着来时的路去往更远的地方。
本次教学属于短期研修,没有事先制定统一的课程,所教内容全部因人施教。但针对学员所遇困惑均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示范,在老师观看学员作画过程中发现问题,学员再认真观看老师示范,如此反复,以便强调在临摹的过程中慢慢感受老师画里画外全新观念,那就是技法与观念的融合。这种技法中甚至融合了对于戏剧(色彩)、舞蹈(姿态)、音乐(节奏)、文学(抒情)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解读与理解,触类旁通,目的是的让学员在临摹中不仅建立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并重点了解和掌握“从一个鸡蛋联想出一只鸟的形态”的艺术演变过程。
课程亮点:
1、工写兼施,多种绘画形式的融合,一套技法多种表现方式。
2、对技法的分析与理解,举一反三,由浅入深的临摹方式。
3、教你扬长避短,融汇贯通,如何正确把握用笔,用墨,用水。
4、掌握“高于生活”的笔法书写规律,构成规律,以形写神。
5、理论与实践并重,教你如何从自然中,传统中提炼,升华符合审美意蕴的图式。
6、了解技法的来源,如何重组,归类,藏露的表达方式。
学习体会 / 刘大海

在长沙学习的这段时间里,对未君老师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对我们每一位学员都非常耐心地指导,从作品的立意、构思、构图、用笔、技法、示范都一一的讲解,毫无保留,言传身教。并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给我们讲解古代美术史,欣赏历代名家作品,要求以古为师,从古人绘画作品中吸取营养,又要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未君老师的作品师古法又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很强的作品,老师博采众长,对学生又耐心不厌其烦地的指导,我想正是老师的这种思想,人格魅力和艺术情怀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

刘大海课堂作品

刘大海课堂作品

刘大海课堂作品
学习体会 / 范亮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吸收新的营养,形成、丰富、强化和完善自己的艺术语言,是每一个优秀艺术家毕生追求。自近年专注专攻冰雪艺术并获得一定社会认可以来,我一直寻求更多探索,以期有新的面貌示人。疫情三年,阻断了求学问道之路,不敢出省折腾,封闭中时有茫然。
未君老师是湖南走出去的艺术家,穗、京游历数十年,艺术成就斐然。他的绘画根扎传统,表现技法丰富,观念新锐。我们相识多年,相谈过数次。他因家事回乡开一期短班,无异于瞌睡中给了我一个枕头。
15天的培训时间是紧张、活泼、欢快和成长的。老师以湖南人特有的耐得烦和打硬仗精神,从早上八点至晚上九点半和学员一起奋战,在每一个技术难点和观念给我们带来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全新思考,我确信我在本次学习中受益良多,对我今后创作带来很大帮助。感恩未君老师为我们打造的美好成长平台和辛勤付出!感恩来自江西、云南、湖南、上海全国各地的同学们相伴同行。

范亮课堂作品

范亮课堂作品

范亮课堂作品
学习体会 / 李玲

人生若只如初见,再次相逢也是不错的安排。和未君老师初识在天津,再次相聚在长沙。第一次看到老师的画册,觉得那是一本绘声绘色的诗集,老师用画笔带我们去大自然旅行。时隔五年后,才看懂老师的画中,还有一种人生态度。我很感叹老师用一支笔将浓淡干湿焦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花叶的姿态灵活展现。从老师的教导中,我对“胸有成竹”四个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仔细观察生活,并且要懂得取舍。
白驹过隙,时光匆匆,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遇,期待下一次,也感谢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不同的成长。

李玲课堂作品

李玲课堂作品

李玲课堂作品
学习体会 / 郑淑敏

途有好师,不觉路远。感谢未君老师在这十多天的悉心指导。老师从北京来,我从江西来,在长沙开启了一段学习之旅。老师从名家技法的分析到创作构图,不吝教学。从写景画境,造型、用笔、水墨、色彩如何经营,使我对山水有了新的认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老师的这种画中意境,还需要我不断地学习。感谢遇见,感谢老师。

郑淑敏课堂作品

郑淑敏课堂作品

郑淑敏课堂作品
学习体会 / 陈明明

世间所有的好,莫过于如愿以偿。三年前的一次机缘,参观了老师的一个展览,至今依然记得当时老师的作品带给我视觉与情感上的无上冲击力。凡事只要有期待,在某种程度上,期待终将如愿以偿。十五天的强化课,老师的无私输出给了我们美学上、技艺上,灵魂上都是一次洗礼。痛快淋漓的知识醍醐灌顶!我要加油努力,期待下一期的重聚。

陈明明课堂作品

陈明明课堂作品

陈明明课堂作品
学习体会 / 毛然

在没认识未君老师之前,我就对他独特的浓墨重彩画风充满着浓厚的兴趣。 我很荣幸参加了“2022重彩培训班”,开始了半个月紧张而愉悦的学习之旅。
未君老师讲授的重彩画,兼工兼写,运用现代构成,画面清新雅致,超凡脱俗,使人耳目一新。老师详细的讲解和细心的示范很快把我们带入了状态,在老师悉心的指导下,我画得越来越有感觉。基本掌握了重彩画的笔墨运用和构成法则。绘画艺术乃长久之功,虽然老师毫无保留的讲解了技法,但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脚踏实地,潜心钻研,刻苦努力,绘画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总之,通过这次短期强化学习,受益匪浅。即陶冶了情操,又掌握了新知识,真是不虚此行。

毛然课堂作品

毛然课堂作品

毛然课堂作品
指导老师

未君,1973年11月出生,籍贯湖南益阳,民主党派人士。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班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生活于北京和长沙,林凡先生入室弟子。
现为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监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理事,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画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工笔重彩画花鸟画和重彩山水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在学术理论研究方向特别强调坚实的画史画论和美学基础研究,并富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内各类美术作品展出并获奖,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多年来,在《视觉艺术》《书画世界》《画界》《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术生活》《艺术中国》《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核心期刊和媒体发表学术论文,艺术评论,随笔近百篇。已出版《欲望的城市》《当代美术名家工作室文献研究·紫陌醉羽》《沿着花开的声音去等你》文集三部,及《未君花鸟画作品精选》《未君画集》《名家未君工笔花鸟》《未君唯美白描精选》《未君山水画技法精解》等个人专著画册二十余种。
学术主张:
概括起来就是:“借古开今,守正创新;师传统,更师造化。”未君认为:我们要敬畏古人,向大师学习,向经典学习,接受传统,尊重传统,学习传统,借古人的卓越与传统文化来提高自己,修炼自己的内在精神与品格。我们学习古人和传统,不是要沉浸于传统之中不能自拔,而是要做到真正的与大师心灵有通,领略大师的精神境界,了解大师所处的那个时代和大师的生存状态,并做到学以致用。我们只有真正的深入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来作为我们当下的精神坐标,在我们的艺术实践中获得更为精准的锤炼与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虽然摸不着,看不到,但它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对艺术的认知,它更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所欠缺的那一部分,还可以作为一种可参照的审美标准来作为我们前行的动力与衡量艺术高下的价值观。所以,从“师传统”到“师造化”是我们最终寻迹艺术高度的一种创作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立时代之潮头讴歌时代,以人民为中心讴歌人民,以大自然为创作源头反映赋予正能量的人文世界,才能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教学掠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