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处处有文章
——读舞笛《山吟海叹》
编者按
最近,作家舞笛(蔡全胜)先生又一部散文集《山吟海叹-史海珠贝拾零》问世,这是他继《借题发挥-文海淘宝拾零》《世味杂俎-生动故事拾零》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三部书共计100万字。至此,他十年前计划创作的《舞笛拾零三部曲》全部完成,一度被文友戏称为文学随笔“三胞胎”。
《山吟海叹》与前两部的题材与风格都迥然有异,《借题发挥》旨在捡拾散落于文海中的那些精彩短文加以品鉴,《世味杂俎》为采撷于生活中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加以抒怀,而《山吟海叹》则另辟蹊径,致力于绿树掩映的山山水水中泥沙所掩藏历史文化的挖掘——屐痕处处,山重水复,山思水想,舞笛时常穿越于历史隧道之中,刨来一些文化珠贝进行雕琢。四十年过去,蓦然回首,行囊竟是满满当当的文史知识,鼓鼓囊囊的古人智慧,闪闪烁烁的思想火花......难怪吉林的语文教师“一抹微云”读罢舞笛拾零三部曲惊悟道:“在这个喧嚣浮华的年代,舞笛先生仍然能静下心来笔耕不缀,真的很让人佩服。如今快餐文化充斥,各种诱惑时刻影响,安静读书的人也不多了,用心读进去的人更是不多。《山吟海叹》足够吸引人,能治愈此等顽疾,让心灵走进文字,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一些历史内容还真是第一次了解,这才填补了我个人读史之空白,受益匪浅!不少篇章已成为我讲课中的生动内容。”由此可见,《山吟海叹》是一部历史文化知识性极强的散文集。
该书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由河南省以历史题材为主创内容而走红文坛的作家李乃庆先生题签书名,并由平顶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孙希彬先生在认真阅读书稿的基础上,饱蘸浓墨,以《留心处处有文章》为题作序。孙主席在序言中就舞笛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风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给予了中肯的置评,另外也在对思想观点、内容取向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还实事求是的指出了行文方法上的不足,以及叙事表达技巧等方面有待改进之处,这些意见和建议必将有力地促进舞笛创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即使对于其他文学爱好者,也同样具有指导借鉴作用。
现在,诸君不妨随小编一同欣赏孙希彬主席对《山吟海叹》的评论——
留心处处有文章
——读舞笛《山吟海叹》
孙希彬
近年来,平顶山文坛相当活跃,老、中、青几代作家竞相登台炫技,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诸体裁佳作不断,百花绽放,群星璀璨,呈蓬勃向上全面发展之势。舞笛,本名蔡全胜,几十年痴爱文学,不愠不火,不离不弃,曾于十六年前相继出版过《人在旅途》《成功之路》等两部文学著作,六年前又出版随笔集《借题发挥——文海淘宝拾零》,算是一位老作家,近年来乘势突然爆发——今年连续推出《世味杂俎——生动故事拾零》《山吟海叹——史海珠贝拾零》两部散文集,至此,作者创作计划“拾零三部曲”大功告成。出手之快,成果之丰,让人刮目相看。
《山吟海叹》一书收录作者散文60余篇,厚厚一大本,达400余页30多万字,是一部可以归类为文化随笔的集子。按照常规,通常都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展读之下,此书自然属于前者,因为确实内容丰富。读罢掩卷,感触颇多,聊几句浅见,和舞笛与诸君共勉。
有句老话,叫“文以载道”;说明了“道”是要用文来“载”的。还有句更老的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更指明了文采的重要性。舞笛学养扎实,眼界开阔,文笔也是很放得开的,譬如这样的句子:
“那位在京城官场和文学圈都有影响力的的权威人士顾况老先生读了这首诗,立刻否定了自己对这位“京漂”小白的“白居大不易”的断言,随即推荐给了朝廷。”(白居易篇);“王维与这棵红豆树邂逅,既是王维的宿命,也是树的幸运。天才需要景物来激发灵感,景物更需要才子来点化灵魂。”(南国红豆篇);“他消逝于函谷幽壕之中,也许他自此忘却了世人,可世人却还是永远永远地记住了他!他悄悄地走了,一如他悄悄地来,他骑上老牛,拱拱手,又挥挥衣袖,悄然而去,没带走一片云彩,留下的是满天的缤纷紫云和一道贯天长虹……”(函谷紫气万古魂篇)。
又如这样的句子:
“苏东坡的后半生,始终深陷政治漩涡,打击越来越残酷,流放越来越遥远……然而,有如屈子行吟,无尽的苦难挫折却使他的诗词越写越好了。”(苏东坡篇);“这首诗更加无奈和沉痛,陆游向往平定中原,最后由元灭宋的结局是大诗人万万没有料到的……后人只要读“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未尝不为滴泪。”(陆游篇);“他是以千锤百炼的石灰,以万年重压的煤炭,以根深叶茂的大树,以精忠报国的岳飞自励的,也是用赳赳雄心和不怕牺牲的胆略、言行来证明的。”(于谦篇)。
还有这样的句子:
“啊!铁塔,千年铁塔,万古铁塔!你目睹过神州中原的沧海桑田,你凝视过无尽的黄河激愤巨澜,你始终无畏无惧地傲视着华夏长空中狂烈的霹雳闪电,你一直忧心忡忡地见证着黄炎子孙的兴盛与灾难……”(巨型惊叹号 铁塔民族魂篇);“只要张继的这首诗不朽,能够无限流芳于后世,哪怕寒山寺再遭数度毁坏,仍然会从“烟雨中”以更加年轻的姿态,再现于苍茫天地之间。这是文学特殊的功能,是超越物质之上无法比拟的一种力量!”(永不消逝的钟声篇)。
这样的句子还有许多,由此不难看出舞笛的价值取向,“文”也有着不错的训练,基本能够做到“辞达”,相当不易。
聊几句题外话。
一位老作家说过这样的话:为人也好,为文也好,一定要能自洽。所谓自洽,我理解就是能前后贯通、能够自圆其说。说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还有一种说法:一个成熟的作家,一定有属于自己的成熟的文学观。此话甚好!倘若没有“成熟的文学观”,写出来的东西定然会游移不定左右摇摆,为文为何?为何为文?写作者不但要清楚,还要坚定。“成熟的文学观”是前提,有了这个定海神针,才可以“随手拈来”,才可以“随心所欲”,弄出的东西才可以“非驴非马”,这需要足够的学养、阅历、见识来支撑,还需要娴熟的技术来驾驭。舞笛显然读过不少书籍,在文学上也下过一番功夫,但文学取向似乎还不够明晰、不够坚定。熟读余秋雨之后再熟读鲁迅,定然会有不一样的气象。
著文犹如酿酒,需几蒸几馏,还需老窖闷藏,越闷越香。有了好的素材,有了新的发现,不必急于表达,闷一闷,放一放,审审看看,别人都说过啥?哪些说得好?还有没有更好?还有没有更新?自己有哪些发现?自己的发现是不是最新?看了《山吟海叹》,感知舞笛胸中是有丘壑的,倘若再沉稳一点,再深入一点,表达再坚定一点,即便由于诸多因素不能直抒胸臆,即便皮里阳秋指东打西,也会让同道灵魂悸动会心一笑。
孔老夫子教导写作者:“辞达而已矣”,表达清楚了就“已”,不必多说一个字。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教导写作者:“唯陈言之务去”,话就更直接了。好的文章,一定是恰到好处,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作者明白,读者清楚,心神相会,不必宣矣——当然这是宗师的标准,一般人很难达到。舞笛的文章,放得开,拢得住,大开大合,颇有气势,间或来几句俏皮语,显得潇洒、从容。就表达来说,文从字顺,基本上做到了“辞达”,但对“已”注意得不够,应该去掉的“陈言”还是有一些的。这么说有点苛求了,不过既然立志为文,就要高标准严要求,没听有句老话么——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智慧的写作者,不会担心读者不明白,其实,读者的心里明白得很哩。
走笔至此,刚好看到当代作家、评论家李敬泽先生对散文的一段表述——
“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努力做到‘辞达’,努力做到直接地、有力地、清晰地、有逻辑地把自己生命力和世界里那些难以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这就是现代散文。”虽然表达得有些曲折有些拗口,但其意蕴还是清楚的有力的,推荐给舞笛君,希望能细品、深思。
辛丑年梅月于郑州
作者简介
孙希彬,河南襄城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奔流》《莽原》《萌芽》《山西文学》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近百万字,代表作有《血缘》《麦郎子》《小屁股剩正传》等。另有电影剧本及随笔若干。现居平顶山,任市作协主席。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
族谱家史、各种画册
国内单书号、丛书号、电子音像号、
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