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红色资源变“金矿”
“作为军人,要把革命传统牢记在心;作为村里的基层干部,更要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要利用好红色历史资源,把旧寨村的品牌做大做强”。从贫瘠的“三无山村”到如今的红色文明村,旧寨村“兵支书”吴志辉借势出拳,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梅州市是全国12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之一,也是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地级市,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为其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赢得了先机。近年来,梅州市秉承苏区文化,立足红色资源,着力提高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知名度和影响力。
旧寨村毗邻三河坝烈士纪念园,作为退伍军人的吴志辉立足苏区特色根本,以红色党建带动乡村振兴发展,让旧寨村获选成为广东省“红色村”党建示范村第一批示范点。同时,他创新推出了旧寨村发展的“一三三”发展模式,形成了党建引领、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建设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拉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局面。他积极带动发展乡村蜜柚种植的特色产业,引入有机灵芝栽培、农副产品生生产等项目,投入约百万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的有机灵芝种植基地。同时,他大力引进三河工业园在村选址,促进村民就业,现有引进企业8家,解决了村民就业500人次。目前,每年村集体经济净增30万元,在吴志辉的操盘下,红色资源变成了旧寨村乡村振兴的“金矿与财富”。
“兵支书”吴志辉讲解旧寨村产业发展情况。
兴宁市水口镇水东村党总支部书记黄秋龙分享参军经历。
“沉睡资源”焕新机
“在河源市1444个村(社区)中,退役军人担任村两委干部的人数比率达1:75。”河源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施海萍介绍。
近年来,河源市积极建立退役军人人才库,充分利用村、镇两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将优秀退役军人纳入乡村振兴人才库,积极引导优秀退役军人回乡参加乡村振兴建功一线。同时培优育强优秀兵支书,结合退役军人技能培训政策,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会合作开展兵支书专业技能培训,开设切合乡村振兴发展的实用课程,锤炼服务基层发展的真本领。
黄建辉是河源市东源县双江寨子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广东省优秀兵支书”。1982年他应征入伍,四年后光荣退役。作为一名“老战士”,他曾参与对越反击战,尽军人本色保卫疆土。而如今作为基层干部,他更是冲锋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用担当作为展现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人生价值。
河源市东源县双江寨子村的村党支部书记黄建辉分享军旅生涯与乡村工作。
“产业振兴了,乡村才能致富,村民就能过上好日子。”黄建辉立足本村资源禀赋,积极引领乡村产业,通过集约土地的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优质农业产业,使“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机、效益最大化。通过“公司+经济联社+农户”的模式带动集体入股,寨子村打造出了蓝莓、沃柑、释迦、坚果等高端优质农业,同时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增收。
近年来,寨子村还通过持续开发粤赣古驿道(寨子段)、梅坑水库(半月湖)等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产品+古驿道+全域旅游”的发展新路,为寨子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2019年寨子村被选为南粤古驿道连片打造的示范点之一。截至目前,寨子村的村集体收入已从最初的2万多元增加至13万元。
“网红村”的蝶变之路
“观背村每年吸引近50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带动了乡村民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3万元增长至目前的60多万元。”在惠州市博罗县观背村,作为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的郑国雄就是全村建设的“领头雁”。
多年来,他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充分地缘优势,引入文化元素,改善村容村貌,因地制宜地将昔日被称作是“落后村、涣散村、垃圾村”的观背村打造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观背村在“兵支书”的引领之下,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蝶变之路。
惠州市博罗县观背村党支部书记郑国雄讲解“网红村”的蝶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