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饱含韧性凝聚性的汉子
(历史小说)
于永涛
一
淄河潺潺,蜿蜒东去……
青州府博山县和泰安府莱芜县交界处的淄河岸边,坐落着三个村庄,统称沙井村。共有人口1000多,土地2000来亩。这里是淄河由石马向南流,再向东流的拐弯处。河的西边是西沙井村,河的北边是北沙井村,河的南边是南沙井村。
明初以来,20多个姓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善良团结,勤劳勇敢地面对社会、自然。这里钟灵毓秀,民风淳朴。
乾隆30年,春季大旱,严重缺水。因为淄河是一条季河,临河的三沙井村村民,同样经常受到干旱缺水的威胁。
临近河滩的黄土湾处的小井,风调雨顺的年景,能够满足人畜的用水,可是一遇干旱,这井就会干涸。村民只得到十几里路远的地方,去寻找水源挑水,老弱病残者的用水困苦,更是人何以堪!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往年的这个时节,人们都在忙着播种高粱谷子了。今年地里冒烟,耩不上地。冬小麦旱得不成样子,蔫萎枯黄。路旁的野草、野菜、野花,还在倔强地显示着自己的存在。
太阳刚冒出东山顶,赶早去外地挑水的人们陆续往回走,一个个满脸是汗,气喘吁吁。
早饭时辰,一个跛脚的老汉,挑着两半桶水,蹒跚着走进村子。远处,一个小脚妇人挑着两罐子水,缓慢地向这边移动着……
南沙井村外路边的杨柳树行里,两个身着长袍马褂的文人边散步,边在谈论着什么,乡亲们挑水的情景都摄入了两人的眼帘。
这就是南沙井村那两位德高望重的乡贤长老,都是邑庠生学衔,家境也还殷实。
一位叫岳栋,一位叫秦庸言。
岳栋写得一手好文章,为人正直善良,足智多谋,非常崇拜岳飞,喜欢吟诵岳飞的《满江红》。相传其在取得秀才功名十年之前,阴界即有暗示警促,有桑梓后世文人墨客岳彤云老先生撰文记载可考:
“某年春节过后,岳栋去石马探亲,酒后归来,天色已晚,白雪皑皑,烟雾蒙蒙,行至康山南陈家陵中,见一人卧睡坟上,身下积雪已化成水,视其乃西沙张某也。
“其人叹曰:‘岳栋亏你来了,不然我吃大亏了。’岳栋问:‘缘何如此?’某人曰:‘我探亲,晚归至此,见有豪华宅院一座,石狮把门。一老翁笑迎门里敬茶奉酒,列果馔供肴,我知道是遇上鬼了,桌上之物乃狗屎,马龚。焉敢进餐?
“初敬我,后按头迫进。我说:‘我就是不吃,就是不吃。’争执良久,后闻听‘岳老爷来了,岳老爷来了’,时清醒如初,宅门幻影皆灭,肴馔全无,甚疑,举首视之乃岳栋君矣。
“岳栋笑曰:‘此怪事也’。遂苦心攻读,求取功名。……”
另一位叫秦庸言,性格刚正豪爽,处事果断而有魄力,写得一笔刚劲有力的行草书法。之所以取名庸言,就是因为家人自幼就发现其性格中刚烈的一面,欲用孔孟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论语》中的温良恭俭让来时时提醒之。
两位乡贤长老看到乡亲们用水的困苦,非常痛心,不谋而合,就想联合另外两个村,通过募捐聚集众人财力的方式,开凿一口可以解决村民人畜用水困苦的大井。
于是,经过广泛地沟通、交流、酝酿,他俩就召集三村各姓族长来村内大关帝庙议事。暮春的阳光照在大殿里,关老爷的泥塑像显得更加威武。
人们很快就到齐了。岳栋首先发言,只见他身着长袍马褂,长辫垂背,文质彬彬。对着大家抱拳当胸,鞠躬行礼:“我等今天聚集于此,就是要商议募聚财力凿井取水事宜。”
接着当众宣读了募捐倡议书,读完之后又说:“孟子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诸位意下如何?敬请出谋划策,发表高见。”
岳长老话音刚落,于姓族长即说:“凿井取水之事,于氏家族完全响应!”西沙井村张氏家族的族长张诸葛相继发言,他捋了一下胡须,以探讨的语气说:“是不是应该驾机问鸾,让神灵来为我等决定凿井的具体位置?”
众人皆以为然,并且纷纷表示,马上回去发动大家捐物捐款出力。
最后,秦庸言压轴发言。他一袭长袍,身材高大,声如洪钟,当众宣布了组织领导机构,包括领袖团体、账房、财务保管等。
领袖团体是由20多个姓氏的族长组成,首事人是岳栋和秦庸言;账房是魏姓族长魏成吉、财务保管是崔姓族长崔元;西沙井村由张诸葛长老统管、北沙井村由栾长老统管。
宣布完毕,鼓舞众人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互勉共奋,成就凿井取水义举,流芳后世!”然后抱拳当胸,与众人告别。大家慨然散归。
三月底,下了一场好雨,人们忙着耩地点种。麦苗也逐渐恢复得好了起来,也得适时滑锄一下。
四月中旬的一天,天气晴朗,正好是黄道吉日,驾机问鸾按照计划进行。南沙井村一处上房中堂的方桌上,撒了薄薄的一层小米,仙机摆在上面。
这仙机就像一个箩圈,外壁上固定了两个对称的把子,箩圈的下侧固定了一根比下沿长二指的木条。
仙机要由两人来驾,一个驾上机一个驾下机。驾上机的,必须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驾下机的,在仙机运动时,必须配合驾上机的。西沙井的张诸葛善驾上机,魏账房熟驾下机。
这当儿岳栋、秦庸言等三十来人已陆续到齐。于是摆好祭品,张长老燃香,然后众人跪拜,一会儿香灰直了,就是龙神到了,张长老禀告欲请指点凿井的具体地点。
接着仙机“唰唰”地开始写起来,写出的字都是狂草,认出了,再写下一个。认不出,就用小耙子弄平小米再写。
根据龙王批示,择日确定凿井的具体位置。
龙王爷爷降临选择凿井位置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附近的几个村庄。早饭后,人们好奇地赶来一睹为快。南沙井村北的淄河畔上一派热闹景象。空旷的地面上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龙王爷爷的牌位,一根枣木杠子固定在桌子的中间。
随着一阵鞭炮响声,人们焚香、跪拜,请龙王爷爷降临。一会儿香灰就直了,表明龙王爷爷已经降临。于是两个壮汉杠子上肩,抬着桌子在附近走动起来。
前几天驾机问鸾时,龙王的批示就是:用枣木杠子抬着龙王走动,走到哪个地方,感到肩上沉重的不得了了就停下,这地方就是凿井的最佳位置。桌子在河畔上转悠,转了大半上午,最后终于停了下来。随着锣鼓喧天,礼炮轰鸣,人们立刻象征性开挖,开工大吉!
你别说,龙王选择的这个位置还真是绝佳。此处到三个村的距离差不多远,这地方北边有原来黄土湾小井,南边有个较大的泉子。再者,这地方是南面的当阳山,东面的金牛山,西面的迎屏山,三山的根脚的汇合处。
相传淄河有18漏之说,这也就为人们提供了淄河滩的地下有水源的根据。这么绝佳的位置,应该是人的智慧和神的灵验的结合——可能事先也找高明的风水先生看过。
凿井的具体位置确定了,接着要解决的就是凿井的占地问题。这里正好有秦庸言家的地,于是他带头捐地,捐地三分多。半月后,村民王大用、王山、于成也陆续慷慨捐地,及时解决了凿井的地基问题。这时已到了麦收时节,人们都忙了起来。
麦收过后,凿井募捐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沙井三个村的街道上,都贴上了凿井募捐倡议书。各姓的族长也在挨家挨户地通知动员。
一月后的一天中午,南沙井村关帝庙处的影壁前围了好多人,人们都在看募捐账房贴出的募捐榜。“岳栋施钱六千,秦庸言施钱六千。”再往下便是各姓族长和比较富裕人家的施钱数目,各在三千左右不等。
捐献地基的也在榜上。贫寒之家捐的钱就相对较少了。实在拿不出钱的,就捐点粮食,多的几斗,少的几升。有些穷汉子,什么也拿不出,他们便说,凿井是力气活,咱有的是力气,用得上,就出点力气吧。
多雨的季节不利于凿井,魏账房和崔保管就先置备凿井用的工具。先是买来了一架特别耐重的辘轳,放在离井址近的王大叔家。又买来了绳子、抬筐、短锨、短锹等。
雨季刚过,割谷子,杀高粱,割豆子,种早茬麦子,收玉米,种晚茬麦子等农活就跟上了。繁忙的秋收秋种忙完后,凿井所需工具和农闲等条件都具备了。
凿井正式开始了!人们起劲的干着,没几天的工夫,挖下的土石已经不能用短锨直接甩到地面了。负责管理工地的王大叔,就把预先买来的那架辘轳,从家里弄来安装在井口处,用它上下运输方便省力多了。
这王大叔为人很好,念过一年多私塾,粗识文字,能会记账。
岳栋和秦庸言两位首事领袖,几乎每天都来工地察看指导,岳栋看到工程顺利面露喜色,欣慰地鼓励人们,反复地强调安全措施,人们响应着,辘轳在欢快地转动着。
日复一日,用辘轳提上来的土沙渣子堆成了一大岭。那些没钱物捐献的穷汉子,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他们轮流来干,井越凿越深,有一丈多深了。人们盼望着出水的日子快一点到来!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人们沉浸在幸福的盼望之中时,从凿井工地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再往下凿,凿在了青石板上。这可如何是好?岳栋秦庸言闻讯立即跑来察看,研究对策。
他俩觉得这青石板也许还不是山脚在地下的石板,也有可能是碰巧遇上的一块大石头。当即决定,动用石匠继续下凿,或许凿下几尺,就能穿过石板,从而越过这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
这一问题的出现,给人们的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岳栋和秦庸言也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这石板不是一块巧遇的大石,就会给凿井带来巨大的困难。
想到这些,两位首事领袖的眉头结成了疙瘩,他们的心里就像压上了一块巨石。
毕竟秦庸言性格上有刚强的特点,他略一思忖,便对岳栋说:“天无绝人之路,我等应该做好应付更大困难的心理准备。”两人一边商量着下一步的凿井安排,一边向村子走去。
“呱,呱,”几只乌鸦叫着归宿在路边的白杨树上,一种莫名的抑郁气氛向他俩袭来。
作者简介:于永涛,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退休中学高级教师。淄博市作协会员、博山区作协会员。许多作品发表于《中国当代词曲作家》《南北作家》等多家纸刊和《中国爱情诗刊》《齐鲁壹点》《学习强国》等10多家网刊。在诗意人生华文作品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多首歌词获博山区文旅局二等奖。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
国内单书号、丛书号、电子音像号、
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