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县志·古迹》载:“芦洲在县西二十里。”“伍子胥叛楚岀关,于江上见渔父,求渡,时旁多人。……子胥既渡,解百金之剑与之,渔父曰:‘楚购子,粟五万,爵执圭,岂百金之剑乎?’子胥行未数步,回顾,渔父已覆舟而死,其处是也。”“解剑亭在县东北,”“亭在通淮门外江次。”“节度石在县东三里江中”。“旧传子胥去楚,渔父接渡于此。”
遗址:
以上古迹已湮灭无存。

故事:
春秋战国期,楚国有个大将名叫伍子胥,他的父兄因奸臣诬陷,被楚王杀害。于是他就想逃往吴国搬兵报仇。楚王知道后马上派兵追赶。这一天,伍子胥逃到了鄂渚(今鄂州)城外,看到城门上挂着他的图形画像,楚国的官兵正在四处搜查。伍子胥惶恐不安,情急之下慌忙钻进了城西江滩的芦林之中。伍子胥在芦苇里东躲西藏,芦林里的芦花纷纷撒落在他的身上,一夜之间又急又怕的他,头发和胡须都变白了。见自己改变了原来的模样,以为楚国人再也不会认得他了,便大着胆子钻出来沿长江东下,朝吴国的方向奔去,狼狈的样子不亚于丧家之犬。

伍子胥逃到鄂渚北门外,几个巡查守城的官兵见他的长像与画像很相似,便拦住他进行盘问。一个当官的说:“这个人形迹可疑,很像伍子胥。”另一个则说:“这个人的头发胡须是白的,画像上画的是黑的,不太像,让他过去吧。”伍子胥一听,心中暗自高兴,拔脚就走。刚走不远,看到一地的芦花,那个当官的顿时明白过来,喊道:“哎呀,快追,这个人肯定是伍子胥!别让他跑了。”
伍子胥知道事情败露了,赶紧加快脚步向前跑。跑到江边的叉路口,见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在江边浆洗衣服,连忙上前对她说道:“姑娘,后面有官兵追杀我,我年纪大跑不赢他们,求你帮忙救我一命。如果他们追来问你,你就说我往南跑了,千万莫要说实话。”那个姑娘看他饥色满面,十分可怜的样子,就默默地点了点头,并将身边用来浆衣服的一盆米汤,递给他喝个精光。这时前有江水,后有追兵,伍子胥无奈,只好向西又躲进芦林深处,等待时机。
过了一会,官兵追到江边,指着姑娘问道:“喂,你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往哪里跑了?”姑娘胆怯地回答说:“往南跑了。”官兵往南追了几里发现受骗,转来时一怒之下,竟把姑娘杀了。因为怀疑西向江滩芦林中可能藏有人犯,官兵们便放了一把火。过了两个时辰,料定伍子胥这次非死不可,他们才收兵回营。
也许是命不该绝,正当芦林大火即将烧到身边时,伍子胥突然发现江滩边有一块礁石伸向江中。于是俯身爬行到礁石背后,躲过一劫。傍晚时分,走途无路,已经绝望的伍子胥只有祈告上天,合掌跪拜。果然,天无绝人之路,暮色中只见一条渔船顺流而下,缓缓驶来。伍子胥大喜过望,急忙登上礁石,挥手求渡。来者不是别人,他就是骗过官兵遇害姑娘的爷爷。得知心爱的孙女救人遇害,万分悲痛,决心救人救到底,哪怕赔上一条老命。于是划着渔船四处寻找逃难之人。看到伍子胥在礁石上求渡,渔父将船靠拢,强忍悲痛的泪水接他上船渡江。
伍子胥十分感激渔父的义举,在江边登船之时,解下身上的七星佩剑对渔父说:“这是我祖传的七星佩剑,价值百两黄金,您的救命之恩我无以回报,请您收下,留个纪念吧。”渔父见此,满腔悲愤,情绪激动,他高声言道:“楚王悬赏粟谷万石,还要封官授印,只为抓到你。难道这些还不值你一把百金佩剑吗?”伍子胥听后羞愧无语,只好跪地叩谢,然后登船过江。到了北岸与渔父挥别以后,刚走不远,回头一看,只见渔父已弄翻渔船,自沉而亡。原来渔父早有预感,此次救人必无好果。所以在出门之前便吩咐妻儿早早逃命,自己也没有打算生还。因为官兵知晓以后,一定会惹来杀身之祸,倒不如以死成仁。
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受到重用,带兵伐楚报了杀害父兄之仇。凯旋时路过鄂渚,专程来到芦洲渡凭吊渔父。此时,只见一位白发老太正在两个坟堆前痛哭流涕。一问详情,才晓得救命的恩人不止渔父,还有他的孙女。感叹之后,为了报答祖孙二人的大恩大德,伍子胥命人重修渔父祖孙的墓茔,奉养渔老太直至终老,还找到渔父的儿子封官晋级并赏赐瓜米金一升,让他娶妻生子,传承烟火。这就是伍子胥“一夜白头芦洲渡,渔父祖孙救英雄”的传说故事和节度石的来历。(王义文 熊菊生)

本文作者王义文,现年78岁,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员、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吴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鄂州市地名学会,鄂州市楹联学会会员等多家文艺社团成员。王义文长期从事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研究。2021年获得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王义文"民间文艺守望者"荣誉称号,先后参与编辑《洋澜湖志》、《鄂城区地名志》、《吴山楚水话鄂城》、《鄂州市图书馆志》、《鄂州市姓氏文化专刊》等书刊。作品先后荣获鄂州市方言永久存档、鄂州市抗战七十周年征文活动一等奖。其作品收录于《三国文化研究论文集》、《观音阁》、《西山寻梅》、《八屋塆》、《精彩鄂州》、《鄂州市地名典故》、《鄂州市地名故事》、《导游鄂州》等书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