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河流域蝶变记
董光生
风景如画的汇河流域,是平阴县唯一的大平原。我1955年出生在汇河东边的沙岭村。六十多年的轮回,我见证了汇河两岸平原的脱骨换胎的变化,也参与亲历了沟渠路林综合治理,因曾在原店子公社工作的原因,还记得了一些蝶变前后的数据。伟人毛泽东做过指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汇河两岸的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汇河两岸的平原进行了重新安排,造福于民,造福于子孙后代!
一
建国初期的汇河两岸,可用几句话概括,路无三里直,羊肠加蚰蜒,地薄又叉花,到处蛤蟆湾,旱了收蚂蚱,涝了有蛤蟆。那个时候,各村之间没有直路可走,都是斜路小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从村里通向田间地头的生产路就更是窄的可怜,有的不足一米,收运庄稼大都靠肩挑人抬,最好的用独轮车推运庄稼和柴草。那时候的土地瘠薄不平整,没有浇灌条件,种在人收在天,老百姓管叫“望天田”,涝了一片汪洋,庄稼绝收是经常的事。从我记事起,村前边的赵王河(1975年疏通改造后叫齐心河)两岸,一年只种一茬高粱,从葛楼村往西到汇河的小河两岸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高粱地,如果张艺谋早二十年拍《红高粱》选景地,这里肯定是首选。再说汇河沿岸是蛤蟆湾,从前店子向西南看去,一片荒凉,因为种庄稼只搭种子没收成,老一代农民们从解放前就栽上白腊条子,连片几百亩的白蜡桁,不管旱涝秋后还能收点白蜡条子编筐编娄换几个钱,我们沙岭村的编匠多,每年秋后都去那里挂条子(就是收购白蜡条),我清楚的记得,每斤二三分钱,花几块钱就推回一车子来。我们村后边有条康王河,河两岸是砂黄土,适合种花生和庄稼,沿河的后店子、二虎庙、沙岭、龙洼、邱林、柳滩几个村的地也是望天田。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村土地位置存有不少交叉,老百姓管这种现象叫做叉花地,有的地块距离居住的村子好几里路,有的几亩地夹在其他村的地中间,不但不方便耕种,还给排涝和庄稼看护等方面产生矛盾,比如排涝需要挖沟,需要经过别的村的土地,为了各自利益,村与村队与队之间发生械斗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险出人命,比如龙洼村和沙岭村、龙洼村和柳滩村、柳滩村和相邻的肥城县的衡鱼村曾多次因为排涝发生械斗,矛盾不好调解,严重制约了生产发展。总之,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环境想促进农业发展难于上青天!
二
1974年,随着农业学大寨的深入,当时的店子公社党委决心彻底解决这一落后局面。为了解放思想,组织154个生产队的队长和大队干部到江苏省邳县的炮车公社和安徽省的涡阳县参观学习,看到他们那里沟渠路林网格化农业大发展的现状,大家深受鼓舞,鼓起了精神,提出了“学炮车赶涡阳,誓把大地重安排”的口号,拉开了沟渠路林综合治理、重新安排店子河山的序幕。当时的店子公社党委有革命和生产两套班子分工,生产指挥部的总指挥是残废军人转业的党委副书记刘传森负责,因为他作风朴实,实干精神强,当年在部队为革命贡献出了一只眼,社员们都亲切的称呼“瞎指挥”。这个“瞎指挥”首先带领水利站的几个人,每天徒步几十里,奔波在泥泞的田间地头,搞规划,定点放线,随后一声令下,全公社一万名劳动力上阵,奋战一个冬天,率先完成了两条贯穿东西和南北的主干道,当时的展王路(从展庄到邱林村西的王园)全长八公里,路基宽十八米,路边排水沟宽六米,宋白路(从宋柳沟到白庄)全长七公里,这两条主干道路渠宽度相等,又完成了纵横全域的二级路沟四十条,路宽十二米,渠宽四至五米不等,把三万八千亩土地化成四十个大方。接着抽调二百青壮劳力成立了战山河专业队,完成沟渠路林的后续工程完善,达到桥涵建设和路沟渠衔接相通,1975年春天所有道路排水沟沿途全部栽上速生杨树,根据道路宽窄栽种四至六行不等。同年秋天组织全公社劳力疏通取直了赵王河,改名为齐心河,同时加固汇河康王河的堤坝,实现了排涝系统畅通。
为了彻底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采取打深井,除了请县打井队外,公社自己成立了打井队,购置两台钻机,日夜不停,全公社机井到达二百三十多眼,全部配套,同时全部沿路修上了水泥防渗渠,全公社全部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实现了沟渠路林综合治理发挥了作用。
1976年,时任公社党委书记张庆泉组织专门班子,亲自出马协调解决叉花地的难题,用科学评估与思想工作结合的方法,把村与村之间的四千多亩叉花地进行调整调换,打通了阻碍生产发展的瓶颈,方便了耕种生产。然后,连着用三个冬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对三万多亩土地进行划小方,深翻平整,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条件,大旱之时,二百多眼机井能在五天内普浇一遍水。
三
穷则思变,干则巨变。沟渠路林综合治理前,粮食亩产一般年景在三四百斤,当时的农业发展纲要规定,黄河流域粮食亩产五百斤,长江流域亩产八百斤。当时葛楼村是全县农业的先进典型,粮食亩产五六百斤。当时店子公社的老年人都记得到长江岸上去望望的那句誓言和笑谈,是1975年公社召开会议,各大队干部汇报各自的生产计划,时任后洼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孔凡珍汇报时说,后洼今年已经过了黄河,明年争取过长江,就是过不了江,也要站到江边上去望望!当时惹得人们哄堂大笑,使得人们记忆深刻。经过沟渠路林综合治理,全公社的粮食亩产直线上升,1980年全社平均亩产突破一千斤大关,连续几年小麦平均亩产六百多,不光夏粮一次完成全年的粮食征购任务,还超额贡献,我当时在店子公社做资料员,至今清楚的记得,全县的夏粮征购任务是一千一百万斤,店子公社一季完成三百八十多万斤,占全县的三分之一。店子公社名副其实的成了平阴县的粮食囤。
汇河平原的综合治理,也带动了孔村孝直的汇河流域的治理,只不过先行了一步。1981年种植产业调整,种了两万亩棉花,老百姓的好日子打了底。后来各届党政领导又带领群众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建设提高,搞了灌溉管道化,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开展粮菜间作,三种三收,多种经济作物种植,土地流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有了巨大改善。去年我和农商银行的领导一起闲聊,聊起了汇东平原的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他向我透露说,柳滩村的存款额已经超过一千一百万。我听了这个数额,又联想起了柳滩村的小湖,当年柳滩村西北的两千多亩地因低洼常年没有收成,因为经常积水,被老百姓称作“小湖”,多次因排涝和周边的村民打仗闹纠纷,现在成了三种三收粮菜间作的聚宝盆,深感高兴和欣慰,因为这里边也曾有我的微薄之力。
2022.8.6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
国内单书号、丛书号、电子音像号、
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