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先进适用农机技术装备研发和运用,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宜机化”同步实施。”对我省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壮大农机人才队伍。
为进一步掌握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提升农机人才素质、建立和完善人才机制、促进农机人才队伍健康有序发展,笔者就云南省农机人才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探索。
一、云南省农机人才队伍现状2021年底,我们利用问卷星平台发布了相关农机人才问题问卷,共收到1910份有效问卷,调查人群基本覆盖云南省各类农机从业人员,通过数据显示,农机人才队伍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农机队伍面临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突出。数据显示,农机队伍中30岁以下211人占11%,30—45岁853人占44.6%,45—60岁846人占44.2%。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机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存在着青黄不接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农机岗位收入少,经济待遇低,有一定学历的年青人不愿干,老同志还离不开,缺少宣传引导和相关的激励机制。
二是农机队伍学历有所提升,但是继续教育滞后。数据显示,文化程度占比为:本科及以上752人占39.3%,中专及专科722人占37.8%,高中及以下436人占22.83%。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新知识比较缺乏,平时大部分人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市场经济新理论、经济管理新思维、农机经济新知识。由于许多农机人才不是通过专业知识培养,而是通过“熟能生巧”这一途径实现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增长。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开展,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一类的农业机械人员的知识水平已经与时代以及市场需求脱节。
三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技术、管理和复合型人才紧缺。对象类别占比为:管理人员298人占15.6%,专业专技人员1001人占52.41%,服务组织人员219人占11.47%,农机大户205人占10.7%,种养大户187人占9.79%。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州市、县(市、区)、乡三级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只占总数的3%左右,这一现状与农业现代化有着很大差距。再者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以及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则显的更少。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性能农机装备的大量增加,现有乡镇从事机务的人员严重不足,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到50%,农机机务队伍面临青黄不接。
二、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近年来,云南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机装备总量加快增长,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农机作业水平跨越发展,农业机械化队伍不断壮大。2021年云南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到2838万千瓦,农机具总拥有量达650万台,拖拉机总数37万台,拖拉机配套农具36.06万台,乡村农机从业人员203万人,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人数达6.53万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的推进,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一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农机技术亟待专业人才。如何拓展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专业人才去研发。但是在新型农机产品中,各种液压、电控、激光甚至全球定位等新部件、新技术的应用,农机产品逐步向高科技方向发展,现代农业装备为广大用户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农业机械的新技术、新组件在被越来越多采用的同时,农机专业的教育却面临着弱化,年轻农机人才严重断档,致使一些信息技术设备无人会用,为此,急需一批会操作信息化装备的农机人员。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急需懂行善管的农机技术咨询人员。随着农机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从过去的由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产业领域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延伸。随之,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和服务组织也在不断创新,呈现出了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为此,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有创新的农机管理、服务和技术咨询人员。
三是农机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农机司法服务显得尤为迫切。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化管理条例》《农业机械维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各级政府相继出台若干政策性文件,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技术、财政投入、保险政策、税费减免、金融信贷、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合作社、燃油供应等方面的扶持内容,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随着自主经营体制的逐渐转变,农机面临的民事纠纷,经济合同争议等涉法案例也越来越多,农机司法服务人员远远跟不上对职工法律知识普及的需要,跟不上对司法调解服务的需要,农机司法服务形势紧迫。
三、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农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障碍;既有体制机制的成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是农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尚不健全,造成专业人才的缺失。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农机相关专业办学信心不足,层次不高、功能不全,培训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场地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级工、技师等专业性强、面向国际化程度高的教育培训资源更加缺乏,难以适应技工人才实用性、应用性强的需求特征。
二是科学合理的农机人才评价体系尚不完备,影响了农机工作的发展进程。目前,农机工作人才评价认定标准还比较单一,农机专业资格评聘制度还没有建立,专业农机工作人才职称发展序列还要进行跨行业评审,没有形成农机行业的岗位体系。另外,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力量十分薄弱,市(县)、 区行政编制甚少。
三是农机薪酬水平仍不高,缺少吸引力和工作积极性。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不少人才回到农村。但是,人才制约依然是乡村振兴最突出的瓶颈。这个群体一方面人员日趋大龄化,而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的附加产值较低 以及其他原 因 ,行业内又很难留住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农机 从业 人员的基本薪酬水平始终在 一个尴尬的境地。
四、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建好一支农机人才队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机人才开发管理体系和政策措施,抓好农机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工作,为农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制定奖惩制度,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大部分地区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人事管理权下放至乡镇政府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人才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不利于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基层人事管理权应该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具体由市(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制定有关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行严格考核,使农机管理者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二是探索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俗话讲:“人挪活,树挪死。”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及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形成新的人才优势、提高用人事管理水平都有促进作用。在用人机制上,以“社会招聘、契约管理、专业培训、职业运作”为方向,探索建立聘用制、派遣制、项目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柔性用人机制,实行合同制管理。逐步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和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管理环节上,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三是加强农机人员的培训。大力发展农机化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开发,扩展职业种类,加快技能培训鉴定,大规模培养农机生产、作业操作、维修保养、“数字化”技术运用等技能服务型人才。坚持不唯身份、不唯学历、唯其土、唯其专的导向,组织遴选和培养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建立名录管理机制,从鼓励支持和引导开展农机具研发创新、承接农机化技术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项目、参与农机化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项目决策咨询等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四是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加强对农机工作领域的立法,规范农机工作者的义务和行为,使农机工作有法可依、工作有序、整合有规,创建必要的权益保障机制;积极营造社会氛围。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加快研发制造适合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高效专用农机和绿色智能畜牧水产养殖装备,并借助知名网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专业媒介推广宣传,进一步为农机发展营造声势,提高社会认可度。
作者:陈 越
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干部学校教务科
责编:罗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