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右一)经常到曲靖,与基层干部、农科人员深入探讨种业振兴之路。(张育宾 摄)
“中华之声”云南讯(通讯员 张育宾、郭占军)
“领先之得意,难掩突破之焦虑;体量之庞巨,难忍非冠之屈尊;政策之宝剑,决非独家之拥有;爨乡之坚韧,铆定鳌头之奋进。” 云南省16个州市中,既是农业大市、粮食大市,也是“产种”大市、“用种”大市的滇东名城曲靖,过去曾以诸多方面稳居全省第二、不少单项亦夺第一而自豪,近年来他们却总是感到寝食不安、如坐针毯。何故所致?症结在哪?路在何方?7月下旬,“云南省现代种业监管暨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培训班(滇东片区)”于曲靖市麒麟区举办之际,笔者就此前往探寻究竟。
领先之得意,难掩突破之急切
粮食产量占全省1/6、生猪头数占全省1/4——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粮食和蔬菜的总面积与总产量得以全省夺魁,生猪、肉牛的存出栏数与肉产总量常年稳居全省榜首;辖区拥有全省最大的杂交玉米、马铃薯、魔芋的良种繁育和供应基地——“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大天种业公司)是年产值超2亿元人民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昔日以储藏开采褐煤闻名的县级市(宣威)被列为全国首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蚕丝大县(陆良)也被认证为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大县。
曲靖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陶汝平介绍:“近年来,该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种业发展、粮食安全的系列指示要求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市场监管”五大环节,初步建立了现代种业发展的“1+4”体系和种质资源保护的“1+9”格局。然而,领先之得意,难掩突破之急切。”陶汝平说,该市各级农业农村局及种子管理部门清醒认知“政策利好之宝剑,决非曲靖独家之拥有”的竞争局面,不断增强“虽有体量之庞巨,难忍非冠之屈尊”的拼搏意识,立誓在“十四五”期间实质性改变当前“三弱一乱”(种业创新能力偏弱、种业整体实力偏弱、种业监管手段偏弱、种业市场散中有乱)现象。

7月下旬,云南省现代种业监管暨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培训班(滇东片区)在曲靖市麒麟区举办。(张育宾 摄)
爨乡之坚韧,铆定鳌头之奋进
曲靖市毗邻广西、贵州,是云南省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城市。3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建制史、500多年的爨文化史,形成了长此以往“独步南境、卓尔不群”“农耕先行、庶民为本”的定位与秉性,造就了如今辖区8个民族、660万民众共同践行“争先进位、争创一流、争走前列”的风采与精神。
曲靖市种子管理站站长刘宾照,道出了全市上下为让农业大市、粮食大市、“产种”大市、“用种”大市更加名副其实的“秘诀”。他说,深刻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碗、中国粮、中国种”的重要论述,始终把农业农村经济作为立市之基、强市之本,在现代种业发展中持之以恒地“用心、尽力、倾情”。
一是抓学习培训,强种业振兴能力。积极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三农”政策法规、种业发展技能等宣传培训,以提升“打好种业翻身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能力和水平。此次利用协办“云南省现代种业监管暨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培训班(滇东片区)”的地缘优势,他们让辖区40多名(占参训总数1/3)种业管理人员、综合执法人员、生产经营人员得以能力提升。
二是抓规模增长,强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健全完善种业管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监管法治体系、新品种展示评价体系,认真落实紧缺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财税金融助农等政策支持,引导种子企业向制种基地集聚,建立优势基地与龙头企业的稳定关系。2022年上半年,共培育种子生产经营企业5户,使企业总数达30户以上,企业资产总额突破20亿元,种子生产供应总量达2亿千克,正常经营门店保持1100家左右。

查执照、查标签、查台账、查样品、查库房,云南种业市场检查“一样都不能少”。(张育宾 摄)
三是抓品种创新,强粮食增产增收。先后设立了官春云(油菜)、程顺和(小麦)、程须珍(食用豆)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了40项部省市科技专项,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覆盖率达97.4%以上。种子企业选育出的“会单”“曲辰”“宣黄单”“靖单”“罗单”“胜玉”等系列玉米新品种,是“十三五”全省推广面积最大的系列良种;籼稻型品种“云大107”表现出了较强的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2021年,完成国家审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13个、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个,云南省审定农作物新品种53个。2022年,争取通过国家、省级审定(登记)新品种50个以上。
四是抓营商环境,强市场竞争能力。努力践行省委省政府倡导的“三个工作法”(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坚持常规事项不见面网上办理,特殊事项尽量让企业“最多跑一次”,大幅度压缩企业登记时间;主动与制种基地、试验基地、加工车间、销售网点、农民群众等生产经营一线人员保持常态化沟通联系,想方设法协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每年至少两次集中开展打击农作物品种侵权和制售假劣种子专项行动;推进种子生产、经营、使用、监管一体化,坚决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责编:罗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