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7月16日上午,孟国泰先生走进昆明市高新区一中,140名教师聆听了他的激情演讲《新课标下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前后3个小时,孟先生一气呵成,赢得了与会者的数次掌声,引发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孟先生的演讲一开始就把与会者深深吸引了,他说:“昨晚,老祖先孟子托梦给我,说,小孟呀,你明天要去高新一中讲课,你一定要为我捎上五句话给他们,祝他们挺起胸、昂起头,尽早把学校建成品牌学校: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5、虽千万人,吾往矣!”会后,高中部语文教研组长秦国政写下藏头诗,称赞孟国泰先生:孟贤托梦雷灌顶,国士凌空奏清音。泰斗开启创新路,牛马奔腾前程分。孟先生说:“感谢秦老师的激励!虽不能及,心向往之。”高新一中的老师们执行力很强,演讲会刚结束,他们就纷纷写下了“听后感”,并表示要在“新课标、新中考、新高考”的引领下,早日迈上高新发展之路,尽快把高新一中建设成为高级的、高质的、创新的、全新的品牌学校。今选非语文老师——体育与健康组余佳、艺术教研组康雨霞、高一物理组张蕊老师、高一生物组杨继云、高二历史组业宏彬等老师充满文采的“听后感”,以飨读者。

余佳:听泰哥谈“己文化”
“闻道,知道,悟道,上道”“改变、突破、成长”“己文化”“自主、自学、自思、自创”……对我而言,这些词有的是听过、看过、了解过的;有的则是第一次听闻,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学习,让我颇受震动!
下面就其中“己文化”这个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人在上学的时候,学习知识会有老师作为领路人,生活中有家长作为引导者;在学校,有校纪校规、班级班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家庭,有长辈、父母和家规来规范自己;工作中有单位、公司的制度约束着我们……但这毕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自我管理的时间、阶段,“己文化”的制定和实施,像是在自己的人生中树立了一面旗帜,又像是树立了一面镜子。旗帜带给我们方向、力量,指引我们积极向上。镜子可以反射自己的行为,帮我们达到校正的作用。所以,我感受到,制定“己文化”很有必要!它会让我们工作更有动力,生活更加积极,同时也能完善自身,树立标杆,为下一代做榜样。
作者:余佳(高一年级体育与健康)

康雨霞:孟先生为我们指明方向
7月16日,孟先生培训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为本、让生自主、向生学习、为生服务。”在提出的思想中,学生被视为首要的关注对象,可以说做教育,就是在做服务,服务者是老师,服务对象就是每一个学生。如何做好服务呢?
孟先生在整个讲座中指明了方向,教授了方法,提升了思想高度。
一、老师的改变和成长
孟先生点明“两点”:“做你不想做的事情,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是美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艺术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艺术学习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艺术体验,强调实践导向。以此对照“两点”,确实是明朗、直接的建议,做教学是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但做教学方法是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究、探索的。看着一届届学生毕业,一届届学生入学,每一批学生有相同的优秀点,有不同的未知问题。教参差不齐的学生,最考验老师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在反复的调整和求好中涅槃重生的。所以说两点“改变和突破”,是作为一线老师始终要做到的事情。
二、学习做人、工作、管理的秘密
孟先生的总结很务实,很精简,“听过看过,不算学过。思过想过,不算学过。做过用过,才算真学过。”在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就是听—看—学—说,但最重要的是落实在“做—用”上。实践和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从内化转向外化的过程,是老师掌握学生学情的主要途径。
在本次的培训学习中,孟先生画龙点睛、一针见血地把新课标下教师的成长给予了有效的帮助和引导。我要用新课标的培养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九字箴言来激励自己做更好的美术教育!
作者:康雨霞(艺术教研组美术学科)

张蕊:因“材”选科 因“材”施教
2022年7月16日上午,我们在高新一中的报告厅迎来了孟国泰先生。针对目前高中教学改革的“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孟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下面,我就结合孟先生的点石金言,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听后感悟。
一、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就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来说,已然向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点明了物理教学关键能力所在,即针对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是有这样的困惑:我已经讲得很细致全面,很精准到位了呀,为什么学生还是一副什么都不懂的表情呢?尤其是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紧守重要的知识点讲三遍这个准则坚决不动摇。可是最终收获了什么呢?
一个期末考试考了17分的孩子在我面前真诚地说:“你是我遇到的所有物理老师中最好的一个!”从外而内的填鸭式教学显然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学生需求,我们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也要发生转变,思考如何在教学策略中实现“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化才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因材选科,用幸福人生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高考的方式已经从传统的“物化生,政史地”两刀切文理模式改革为“3+1+2”的新模式,这就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等多方面考虑,从而选出自己理想的学科组合,让因材选科在高考中得到更加有力的支持!从内而外的学科需求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从而让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用武之地。当然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说,也是国家高精尖人才需求在高考中的体现!
三、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
不同层次的选科要求,也对新时代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走班式教学过程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也将面临更高的挑战,如何让学生自动自发地喜欢物理选择物理?如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如何让孩子们以物理学习为依托,实现真正运用的物理思维去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逐个面对并思考解决。在“三新”的时代浪潮里,教育这件事情,已经不再是曾经“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知识传授,更不是“唯分数论”的单调重复,而是变成了真正的“耕耘”。我们要在学生的心里洒下求知的种子,用心引导他如何去灌溉施肥拔草发芽。在寒冷的冬天里,你看着一片光秃秃的原野,不要灰心,因为在这个原野的下面,一颗颗种子正在茁壮成长,待到春风徐徐,你再来看,那百花齐放的原野,才是教育真正的明天!
作者:张蕊(高一年级物理学科)

杨继云:听完孟先生的报告,我对未来的迷茫逐渐清晰起来
重回三尺讲台,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作为年轻老师的我感到十分迷茫。对于后续教学如何设计,和学生如何交流,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走向何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让我看不清眼前的方向。而在这个时候,学校邀请到了孟国泰先生为我们讲述主题为“新课程新理念新教育”的讲座,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在听过之后,不仅对未来的迷茫逐渐清晰起来,而且有了很多的思考。在这里浅谈一下我在这节课里的启发:
一、“听过看过,不算学过;思过讲过,才算学过;做过用过,才算真的学过。”
对于孟国泰先生所提出的这28字箴言,是我本次讲座最为深刻的收获。面对新课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师生的关系不再是传统模式中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单一发展方向,而是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关系。如何在这个关系中让学生学得更好,成了每一位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孟国泰先生为我们呈现了一张数据图,在这张数据图里可发现:学生接受知识后24小时内,不同的学习方式所造成的遗忘程度是不同的。如果学生单纯只是听老师讲授,那么24小时后,学生只能记住5%的知识。但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和别人传授,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那么此时学生就能记住90%。这一数据向我们生动地说明了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其对于知识的理解动力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愿意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问题。这也是我们生物学面对新课改所需要具备的新课程目标。
二、“脸上爬满皱纹的不一定是老人,心里爬满皱纹的一定是老人。”
在本次讲座中,孟国泰先生还向我们讲授了一个关于“突破”的理念,而这一理念与我们一直强调的“学到老活到老”的思想相互契合。在这个话题中,孟国泰先生跟我们介绍了辛勤老师的故事,这让我很是动容!我时常在想,我的目标是什么,但当我实现一个目标的时候,我常常觉得空虚和无助,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实际上,这时的我便是遇到了一个瓶颈。而在孟国泰先生的本次讲授中,我了解了突破瓶颈的方式: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突破,做自己不会做的,不敢做的事情,永远都不说自己是一个“成熟”的人,而是说自己还是一个“年轻人”。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无限好奇,去一次次抵达目标的彼岸,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在一次次突破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三、“如果你有一流想法,但只有三流的执行力,这就是一个很差的想法;如果你有二流想法,又有二流执行力,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想法;如果你有一流想法,一流执行力,这就是无敌的想法。”
对于本次讲座还有一点让我反复思考的就是孟国泰先生所提起的“执行力”。文段开头的话就是孟国泰先生在本次讲座中反复提及的。从这段话语中,我知道了“执行力”的重要性。通过孟国泰先生的讲解,我对于新课程新理念新教育有了很多的想法,而接下来最为重要的就是,我需要让每一个想法都落到实处。敢想,敢做,敢执行!除上述我所说到的想法之外,在本次讲座中我还获得了很多对教育,对职业规划,以至于对人生规划都有很多启发的思想,却因文章篇幅无法在这里一一赘述。正如我在本文的最后提到的,只有当我们真正去做了,才能更好地实现;当我们做过用过,才算真的学过。我希望能够带着今天我所在孟先生的讲座上学习到的思想,落实于我教育生涯中的每一个角落,最终能够实现我的终极目标,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优秀教师!
作者:杨继云(高中一年级生物学)

业宏彬:新理念新视野促成长
2022年7月16日上午,我校开始了本学期为期4天的教育教学培训。培训伊始,由岑兵校长进行培训动员讲话,随后由著名教育家孟国泰先生给教师们带来一场主题为“新课程新理念新视野”的精彩讲座。
孟国泰先生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从新课标下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角度进行分享,围绕个体发展,对新课标新理念进行阐述。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就必须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虽然对自己职业生涯有了明确的要求,但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应该及时进行更新,正如孟国泰先生所说:什么叫改变?做你不想做的事情,叫改变;什么叫突破?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什么叫成长?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
新课程新理念之下,强调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改变,从以前由教师的教到现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那么要落实好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要真正做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以生为本,让生自主,向生学习,为生服务。
孟国泰先生还使用具体的案例为教师们在新课标新理念教学之下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那么就是学习的主动与被动的选择。新高考之下的导向,越来越多的强调要以生为本,发挥教师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转变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加深对新课标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的认识。
同时孟国泰先生还给出了具体的方法,从个体-对子-小组-全班-年级-学校的“己文化”建设,全方位地进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执行和落实。新课改之下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从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三个维度,去落实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
于历史学科而言,作为众多人文学科当中一门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做好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和理解历史的方法。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发现历史的正确史观,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上升到家国情怀方面,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关怀,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从本学科具体实际出发,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让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此次孟国泰先生讲座上独特的见解和分享,受益匪浅并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
正如孟先生分享的秘密:“听过看过不算学过,思过讲过才算学过,做过用过才算真学过”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新高考理念也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断去深入学习和认真落实,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业宏彬(高二年级历史教师)
责编:焦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