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现代种业监管暨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培训班现场(张育宾 摄)
本网讯(通讯员 张育宾 张国平)“各路大军集结大理,“种业振兴”再擂战鼓。此次大家汇聚一堂,为生产经营企业与政府机关单位之间搭建了面对面的沟通平台,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构筑‘亲、清’关系,有利于将云南从种质资源大省建设成为特色种业强省。这样的培训班,观念新、内容新、技能新、形式新,普遍学有所获,非常乐意参加!”与会部分人员评价说。
7月13日至14日,来自滇西片区140多位种业管理人员、综合执法人员、种企经营人员,在大理接受“2022年度云南省现代种业监管暨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培训班”的集中培训。
学员们结业评价时表示,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近年来围绕基层和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省十一次党代会倡导的“三个工作法”(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落到实处。

省市县三级联手严抓细管种业市场,让“假冒伪劣”种子在云南无处躲藏。(张育宾 摄)
各类培训年年搞 “云南种业”求实效
学员们感到,“案例剖析警示多、刨根究底提问多、专群结合对策多、举一反三感悟多”是今年培训班的基本特点。
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副处长严伟介绍,种业振兴,当从种质资源保护和净化种子市场做起。去年7月培训班结束以来,全省种业管理系统在学习贯彻新《种子法》方面取得了骄人“业绩”。
一是认真做好云南种业振兴的顶层设计。种业管理系统协助省委省政府及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或即将出台《云南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云南省“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云南省支持种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
二是持续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保护。去年下半年至今,种业管理系统共完成116个县市区的普查工作,收集到种质资源4284份,进行了表型鉴定1692份。
三是开展了制种大县申报工作,种业管理系统通过了将陆良县(玉米)、元谋县(冬繁)申报为国家级制种大县的项目论证,文山市(三七)、耿马县(甘蔗)已入选国家第三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的名单(总数达10个、居全国第三)。
四是种业市场监管常态化。今年上半年,种业管理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4966人次,检查种子交易市场2211个次、个体经营户13394个次,抽取种子样品6423个,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32件(办结119件)、货值金额89.3万元。

查执照、查标签、查台账、查样品、查质量,云南种业市场检查“一样都不能少”。(张育宾 摄)
找准制约的“瓶颈” 探寻突破的“路径”
成绩需要肯定,问题不容忽视。省农业农村厅、省种子管理站、省农科院,以及云南正大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授课领导专家,通过列举大量实例与数据,探讨了云南种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与突破“路径”。他们认为,现代种业发展“卡脖子”,突出的表现在“国产种子质量上、种质资源结构上、作物种植技术上”。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找准制约“瓶颈”,有利各个击破。关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目前已知明显存在“三多三少三不足” 等问题。
“三多”,即低水平重复多、大田作物多、国内申请多;“三少”,即突破性品种少、经济作物少、国外申请少;“三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品种多样化不足、国际竞争力不足)。至于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与会人员达成了“三个亟待”的共识:亟待进一步推进“科研水平提起来、自主创新活起来、品种保护严起来、种子企业强起来、营商环境优起来”;亟待完成“十四五”期间的五大行动(种业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基地提升、种业市场净化)和17个专项任务;亟待增强“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强化“任务一布置,马上抓落实;工作一部署,马上去推动;工作一完成,马上就反馈”的责任担当,努力把现代种业发展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

“一线工作法”和深入田间地头、经常走村串寨在云南种业系统早已常态化(张育宾 摄)
执法引入“三个结合” 致力优化营商环境
“相比较于种业管理部门、粮食作物研究部门习惯于数据对比和理性分析,政策法规部门更善于案例剖析警示、刨根究底提问”大理州农业农村局、德宏州种子管理站、丽江市永胜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云南省种业商会、云南瑞禾种业有限公司、云南绿晶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与会人员,参加培训后如此评价培训班。
笔者细数一下,首日下午除去课间休息的3个小时里,省农业农村厅政策法规处负责人陆金全共用10个案例和119个提问,这令参训人员充满好奇,既‘兴奋’又‘紧张’,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就连讲解“农作物种子市场经营备案”专题的高级农艺师、讲解“水稻和玉米新品种审定标准”专题的农业推广研究员,都非常认可其新颖的授课方式与独到的授课效果。

云南省现代种业监管暨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培训班现场提问效果好(张育宾 摄)
政策法规授课专家认为,低水平同质、低层次高仿、低行为艺术、低违法成本、低执法手段,是农业品种保护和农业市场监管的“疑难杂症”;行政执法包含“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方面,必须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程序合法”。这位政策法规授课专家关于“要在维护法律法规尊严和权威的基础上,将严格执法与柔性执法相结合、科学执法与人文执法相结合、教育为主与适当处罚相结合”的观点,引起了参训人员的共鸣;他就“智慧育种”将成为近十年来“三农”新趋势的预测,也激发了参训人员的兴致。
责编:罗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