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涣马蹄烧饼的红色记忆
作者:曹大根
七一,神圣而伟大的日子,笔者来到素有“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千年古镇”之称的濉溪县临涣镇。节日的古镇,红旗飘飘,人来人往,一片祥和之中。临涣美食十八香,三饼三食兼三汤,位居三饼之首数临涣烧饼。临涣马蹄烧饼,名震江淮。临涣营家马蹄烧饼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代传承人营光明的店前,慕名前来买烧饼的食客络绎不绝,排起长长的队。今年52岁的营光明,与妻子刘侠每天都会早早起床,开始准备所需食材和木炭,6点前准时打开店门,开始一天的经营。
营光明,侠义豪爽,精神焕发。只见他,把和好的面揪成小剂,揉成椭圆形待用,然后拉成长薄饼,抹上猪油、撒上葱花,再叠加成马蹄形,沾上芝麻,入炉烤制。手法娴熟,技术精湛。不一会儿,金黄、酥香流油的烧饼出炉了。

“临涣马蹄烧饼”有着感人的历史故事。临涣一慈母为儿子进京赶考,倾尽心血为子做的烧饼,作为干粮,结果中了状元。“马题烧饼”风靡一时,饱含着母亲的牵挂和浓浓的亲情!因“马题”谐音“马蹄”,时间久了人们就称之为“马蹄烧饼”了。
营家马蹄烧饼,始自清代,至今已200多年的历史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最难忘的是那红色的记忆。淮海战役期间,营家曾以烧饼作为礼品敬献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领导人,慰问过赶赴前线作战的英雄将士们!
1948年11月6日,震惊世界的淮海战役打响。11月11日,中原野战军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位领导人入驻临涣文昌宫。11月23日,中野集中兵力把黄维第12兵团包围在双堆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领导人在品尝了马蹄烧饼以后,赞不绝口,认为是行军打仗绝好的干粮。淮海战役中,淮北人民不仅在人力上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在财力上也做到倾其所有。群众节衣缩食,忍饥挨饿,节省每一粒粮食、每一寸棉布,支援人民解放军。双堆集战场因部队突然集中,外地粮食一时运不来,只好就地筹集。在缺粮的日子,营家以实际行动来支援人民解放军。淮海战役期间,营家就住在做过战后医院的天主教堂和沈家大院旁边,看着伤病员粮食短缺,营家制作大量的烧饼和油茶,免费送给伤病员吃。
香喷喷的马蹄烧饼和热气腾腾的油茶,营养丰富,有发汗治病的功效。在那天寒地冻的季节,顿时暖意浓浓,加快了伤病的治愈。营光明的父亲营振领动员全家,连天加夜打制烧饼,冒着枪林弹雨,把温暖的烧饼亲自送到连队,战士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全连战士宣誓:不消灭黄维,决不下战场。小小烧饼,凝聚了军民一家亲,鱼水之情。淮海战役,共产党60万胜国民党80万,主要原因,是人民的支援,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印证了陈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70多年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临涣马蹄烧饼却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我要发扬父辈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家乡的繁荣昌盛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营光明朴实的话语,透着北方汉子的诚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来临涣学马蹄烧饼的人很多,营光明都是免费培训,学员遍布全国,还有两名国外徒弟,韩国郑恩施和意大利沙瑞。对残疾人更是格外照顾,免费传授烧饼技术,提供设备,使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自营家在临涣落户就一直传承着免费义务为乡邻正骨,营光明父亲营振领一生免费为乡邻义务正骨,受到乡邻尊敬,营光明也继承了父辈一直传承下来的这种可贵的精神。

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孕育了临涣马蹄烧饼的诞生。三千年朴实的农耕文化,魏晋风骨的传承,古乐的烙印,成就了临涣休闲古镇美食文化的传承。营家马蹄烧饼,在营光明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1年,在首届临涣民俗文化节中,营家马蹄烧饼是唯一展示烧饼作品。2012年,受安徽卫视特邀,在食品展示会上现场表演。2018年人民日报采访报道。2022年1月25日濉溪石板街央视直播。2019年,营家马蹄烧饼被评为安徽省“最畅销小吃”奖,同年,还获得安徽省第六届徽菜创新菜中式面点“金奖”,淮北市文创产业博览会“最受欢迎奖”“安徽省老字号”企业、安徽一市一品地标美食、十大特色小吃,传承人营光明被评为安徽省“最美厨师”。
责编: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