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义文
老鄂城城关居民对那些性格耿直倔强、爱憎分明、说话不怕人痛、眼里揉不进沙子的大老爷们,往往称之为“板先生”,意思是这些人刻板任性,直来直去,不晓得转弯抹角,脑子里一根筋。
老鄂城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一定还记得或者听说过,解放前城关镇大北门开肉铺的“板先生”以及他“罢市祭同胞,赔本庆胜利”的故事。
此“板先生”姓何,年近四十,能写会算,为人正直爽快,性情刚烈。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绝不短斤少两,以次充优。为了信守不误吉时的承诺,他曾冒着突降的狂风暴雪,凌晨徒步为客户送肉上门,并且坚决不收客户自愿多付的额外酬劳。所以肉铺的口碑很好。当然,爱挑刺、爱抬杠、爱打抱不平的脾气也远近闻名,于是就有了“板先生”的雅号。
何老板还极富民族气节和正义感,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同情苦难同胞。1937年12月中旬的一天早上,有朋友从汉口返鄂,给他捎来一份《民国日报》。当看到“南京沦陷,日寇屠城”的消息时,何老板怒发冲冠,情绪激昂。恰好此时一位顾客进店,隔着案板高喊:“何老板,快给我来两斤五花肉,打打牙祭。”
闻听此言,满腔悲愤的何老板双目圆瞪,剑眉倒竖,将剁肉刀使劲往案板上一拍,手持报纸对着那位顾客厉声吼道:“国难当头,奇辱大耻,半壁河山,铁蹄横行。现在日本鬼子又攻进了南京城,烧杀奸掳,血流成河,你还有心思吃肉打牙祭?这肉,老子不卖!”吼走那位顾客,余怒未消的何老板用白纸写下“日寇暴行,罄竹难书,华夏奋起,血债血还”十六个大字,连同那份报纸贴在店外的大门上,然后关门歇业,烧香吃斋,祭祀死难的南京同胞。直到七天以后,在家人和亲戚朋友的苦劝之下,他才勉强开门营业。但态度急转直下,整天阴沉着脸,郁郁寡欢。谁知即便如此,肉铺的生意反倒未见萧条,邻里街坊和乡亲被他嫉恶如仇的义举所感动,纷纷上门光顾,连被他吼走的那位顾客也成了他的莫逆之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喜讯传来,何老板激动得热泪盈眶,欣喜若狂,立马买来两箩筐鞭炮,足足放了半个多小时,并且连续三天大开吉市:凡前来买肉的顾客,无论老幼,统统迎进送出,买一斤送一斤,绝不含糊。何老板笑逐颜开地送肉大家吃,全然不计较此举带来的损失。
何老板这段轶事和硬骨头形象在四里八乡口口相传,也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

本文作者王义文,现年78岁,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员、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吴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鄂州市地名学会,鄂州市楹联学会会员等多家文艺社团成员。王义文长期从事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研究。2021年获得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王义文"民间文艺守望者"荣誉称号,先后参与编辑《洋澜湖志》、《鄂城区地名志》、《吴山楚水话鄂城》、《鄂州市图书馆志》、《鄂州市姓氏文化专刊》等书刊。作品先后荣获鄂州市方言永久存档、鄂州市抗战七十周年征文活动一等奖。其作品收录于《三国文化研究论文集》、《观音阁》、《西山寻梅》、《八屋塆》、《精彩鄂州》、《鄂州市地名典故》、《鄂州市地名故事》、《导游鄂州》等书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