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常态”和在中国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的“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个轮子一起驱动的建议,为今后的科普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自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我国又迎来了科普创作的第二个春天,为适应新常态下科学文艺创作的发展,很有必要对当下科学文艺创作进行全新的思考。
对新常态下我国的科学文艺创作总的想法可以概括为下面几句话:继承传统,开拓创新,适应发展,深入人心。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地加以阐述。
一、 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对科学文艺创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提出这个概念,主要还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而言的。后来迅速波及各个领域,成为热词。谈及新常态下的科学文艺创作,就有必要对新常态这个概念做一下仔细的梳理。
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人类社会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人对社会的认识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贯穿在常态-非常态-新常态中的主线,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人类总是经历事物的正反面发展、总结正反面经验,经过感性-知性-理性、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后,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本质。
新常态涉及的领域很大、很广,新常态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给当前的科学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提质增效是新常态的本质,“不拘常例,不违常情”是新常态的表现形式,具体对科学文艺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
1.要出精品
从严复翻译赫胥黎的科普著作《天演论》以来,拉开了我国的科学文艺创作的序幕,从1915年开始,我国的科普文艺创作出现了三次高潮,其中可谓星汉灿烂,名家辈出。像胡适、鲁迅、陶行知、高士其,茅以升、郑文光、徐迟、叶永烈、童恩正、刘兴诗等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的科普文艺精品。像《细菌的衣食住行》《十万个为什么》《哥德巴赫猜想》《飞向人马座》《小灵通漫游未来》《珊瑚岛上的死光》《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等,整整影响了几代人,到今天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新常态下,我们从事科普文艺创作的作家们,更是要以出精品为己任,精雕细刻,不懈努力,创作出更多的传世之作。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国年轻一代的科普作家们正在迅速成长,继刘慈欣的《三体》第一次摘得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之后,“80后”女作家郝景芳凭借中篇小说《北京折叠》今年再一次摘得“雨果奖”桂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普创作的希望。记得著名作家陈忠实和路遥在谈到创作《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的动机时曾经讲过:要给自己一生留下一本垫在棺材底下做枕头的书。那么我们的科普作家们是否也应该有这种情怀,为自己、为孩子、为社会多创作和留下一些精品,这也正是新常态下对科学文艺作品提出的更高要求。
2.要有实效
科学文艺作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它自身的概念内涵决定了必须具有实效性。当前我国权威的科普概念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科普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报告》:科普是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实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和互动过程。综上而言,结合新常态下科普创作的实际意义,我们要把创作的实效性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解决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伪科学的问题,困扰百姓生活的问题等等。如对食品转基因问题的种种争论,对永动机问题的追逐,水变油的荒唐,还有神医胡万林事件,以及江西大师王林的变蛇引起众多明星、官员竞相追捧等等,这些都需要科普作品去揭露、辟谣和加以澄清。用八个字来说:科普作品创作应“关注热点,排忧解难”。3.要有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广大科技人员要承担起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重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首要的是要实施创新型科技发展战略,因为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因此,科普及其科普创作要有突破,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的科普创作人才。结合到科普创作的题材和方式上,就是要打破传统,敢于探索,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类的生存及未来进行深度的思索,具有悲悯的人文情怀。在这方面,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都做了很好的尝试,值得我们学习。在表现形式上,长春市科普作家协会编演的四幕话剧《荷花颂-7号网格长》也做了很好的探索,这个话题有待于我们继续去发掘和探讨,这里就不再赘述啦。
二、 科学文艺创作的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我国的科普创作共经历了三次创作高潮,从1915年-1949年,形成了中国科普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科普作家、科普活动家和科普编辑家,如严复、杜亚泉、胡适、陈独秀、丁文江、鲁迅、陶行知、陈望道、高士其和董纯才等。
新中国的成立给我国的科普事业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1949-1965年,中国迎来了科普及科普创作的第二次高潮。在这次高潮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科普作家是茅以升和郑文光。茅以升是桥梁工程专家,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杰出的科普作家。于90高龄出版科普文集《桥话》10册。郑文光是新中国科幻小说的开山者,中国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普创作高潮的领军人物之一。著有科普读物《天空的神秘》等。《从地球到火星》《太阳探险记》是他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写作的一批“科普式”的科幻小说。这期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谈21世纪》影响巨大,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受读者欢迎的一套优秀青少年科普读物。
中国科普创作的最高峰,即第三次高潮(1978-1999年),与十年浩劫结束的1976年姗姗来迟。1978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8月,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后更名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这期间,全国共出版各类科普图书4万多册,科普报刊和影视作品也异常火爆,发行量巨大。在中国科普及科普创作的第三次高潮中,出现了叶永烈、童恩正、刘兴诗等一批科普代表作家及一批由科普作家群体完成的大型科普畅销丛书。徐迟、黄宗英和黄钢等一批著名作家加入了科普创作队伍,他们的作品在当时的《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刊登播出,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可以说以《哥德巴赫猜想》为代表的科普作品,在全国掀起了新科普创作浪潮。《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发行20余万套600余万册,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国内第一部大型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自出版以来,畅销不衰,累计发行200余万册。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科协九大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分水岭,科普事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当前科普创作已出现了很多新气象,积聚了再创辉煌的能量,这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家撰写科普读物
2.将科普作品纳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范畴
3.大量翻译、介绍世界科普名著
4.科普创作产业化
5.重视科普创作理论研究
6.科普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7科幻小说主流脱离科普界
8.科普创作网络化
三、科学文艺创作的分类
科学文艺作品主要分为以下7类:
1.科学散文
2.科学家传记
3.科学小说和科幻小说
4.科学童话和科学童谣
5.科学诗
6.科学故事
7.科学寓言
对以上类型的科学文艺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还有待于补充和扩展。
四、新常态下科学文艺作品的创新
新常态下的科学文艺创作一定要秉持“继承传统,大胆创新”的精神,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有所突破。
1.科普文艺演出
形式如“曲艺、歌曲、戏剧”等等。
2.科普影视演出
形式如“科幻电影、电视剧、科普微电影”等等。
3.科普美术
形式如“科普动漫作品、科普摄影、科普挂图、科普画廊”等等。
4.网络科普作品的创作
形式如“科普网站、在网络上撰写科普作品”等。
5.移动通信时代的科普作品创作
形式如利用多种自媒体传播工具,像“微信公众号、微信、微博上发表科普作品”等。
参考文献:
1.董仁威. 科普创作通论[M], 第一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科普作家通讯[J], 2016,(01)-(04).
3.长春市科普作家协会. 今·科学[J],2016,(01)-(06).
作者简介:
许海生,199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历,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会员,长春市科普作家协会主席,长春市科协第八届常委。1990年开始文学及科普作品创作,共出版、发表各类体裁图书、文章200多万字,获各种奖项20余次。曾先后被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吉林省学会学术工作先进个人”“吉林省优秀科普编辑、作家”“长春市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