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济南二中情怀(四)
(鲁安故乡泉城忆旧系列之八十七)
班主任甘维城恩师
文:鲁安 图:莲君

(压题片 济南二中校训中的诚字)
在学生青少年时代求学过程中, 应该说, 他们的班级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最大. 这种影响, 包括对学生的人格培养, 社会责任担当, 待人接物处理态度, 当然,也包括对各类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各类任课老师知识的渊博和润物无声地传授, 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总之, 这是一个闭环的完整系统.
有主有辅, 密切配合.
缺了哪一环, 都不会那么圆融完美.

(图1 甘维城班主任照片, 左三为甘老师, 兴驰俊彩提供)
幸运的是, 我在一九六三年秋季, 进入济南第二中学求学的时候, 进入十九级六班. 我的级任班主任是刚刚从曲阜师范学院毕业, 分派到二中的年轻语文老师甘维城先生, 而且初中三年, 班主任一直都是他; 和他同时分派到二中的还有曲阜师院毕业的李景宽先生, 教数学, 也是十九级一个班的班主任.
他们两位老师其实比我们学生大不了几岁, 典型的“孩子王”.
他们是绝配的一对年轻教师.

(图 2, 特级教师李景宽先生在二中讲座, 秦玉海学长提供)
甘老师个子不高, 瘦而精干, 面目清秀, 白面书生, 说话细声细语, 不急不慢, 富有条理, 极富逻辑.
李老师身板魁梧, 宽而伟岸, 脸色较黑, 语言生动, 讲课幽默感人,
笑料不断, 思维跳跃, 令人遐想.
如此大的差异, 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腰板儿都挺直.
当然李老师个子高, 年龄大了, 照片上侧面看, 不同的角度, 有点儿老头背.
他们的家, 都在济南, 是故乡泉城的老住户, 甘老师的家在黑虎泉东边一座深宅大院里, 门廊影壁, 书香人家; 李老师的家位于商贸繁华的普利门大街路北的一个院落, 槐树遮阴, 家境殷实.

(图3 济南趵突泉, 黑虎泉, 五龙潭, 珍珠泉, 甘老师在黑虎泉以东, 李老师在五龙潭以西 )
一东一西, 一高一矮, 语文数学, 一对主课好搭档.
只是甘老师眼睛小小的, 李老师鼻头大大的, 那时候, 学生们时兴给老师起外号. 我是班长, 尊敬起见, 不能“公开”, 只能是自己默默, 守在心里的“小秘密”.
我给班主任起的外号, 是“小眼睛”, 而数学老师呢, 是“大鼻子”, 不过这俩外号, 从来没有给外界公开过, 今天写作文, 讲讲心中的“秘密”, 是第一次讲给大家听, 祈请两位恩师恕我不敬.

(图4 李景宽老师晚年和妹妹的合影, 兴驰俊彩提供)
不过, 实话实说, 甘老师五官端正, 面相俊秀, 眼睛小, 却是炯炯有神, 那是一双充满智慧的双眼.
班主任甘维城老师的语文课, 非常有特色, 特色是他费尽心思的杰作.
譬如, 他在语文课上, 给我们讲述现代京剧《红灯记》的语言创作艺术, 他从语文教研室搬来了留声机和胶版《红灯记》大唱片. 尤其是李铁梅和奶奶的那段对白, 同时那种情景, 有语言, 有音乐, 有讲解, 有层层剥离, 缜密的逻辑思维, 达到最后高潮.

(图5 现代京剧红灯记剧照, 痛说家史, 网路照片)
那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更是甘老师精心设计语文教课的尝试, 在学生沉浸在一种情景对话之中时, 那种效果是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电视画面, 直到现在, 我还深深的记得李玉和那高昂的唱腔和道白:
“有了这碗酒垫底儿……”
学生记住了, 无论人生路何等曲折, 学术研究道路何等坎坷, 有了老师这杯淳厚的酒垫底儿, 无论塞北的沙海大漠, 西南的崇山峻岭, 金陵的学术殿堂.
学生“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图6, 1963年版的革命烈士诗抄, 网路照片)
难怪恩师甘维城先生的语文课, 常常有市里, 区里, 不同学校的老师们组团来到济南二中, 进行课堂观摩学习.
记得有一次现场观摩课, 在二中后院一排有厦檐儿的大教室举行, 宽敞明亮的大教室, 后面被观摩团的友校的老师们, 挤的满满当当.
那堂语文课, 好像是讲解《革命烈士诗抄》中叶挺将军的一首诗词, 《囚室》. 那时的观摩课, 没有彩排, 没有内定发言, 没有潜规则, 更没有钱交易, 坦坦荡荡,实实在在.
大家都不是“演员”, 学生更不能教成”演员”. 那是教育的失败.

(图7, 叶挺诗词的手书字迹, 网路照片)
叶挺将军的诗, 甘老师请几位同学念完了, 然后对关键的地方进行了讲解. 然后甘老师请大家举手发言, 谈谈感想.
全班五十多位学生, 小胳膊齐刷刷的举了起来.
大家的发言, 都是出自肺腑的言词语句.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图8 济南的泉水小河)
记忆中, 最后甘维城老师做了总结发言, 他讲述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语言上的特点, 尤其是介绍了这首诗是怎样从重庆渣滓洞,几近波折, 辗转多次, 经过郭沫若送到周恩来总理的过程, 表现了叶挺,郭沫若, 周恩来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 大家听的热泪盈眶, 下课铃声响了, 然后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久久不停.
正是这堂课, 很多同学的手中就都有了1963年重版印刷的《革命烈士诗抄》
当然, 我们的语文课, 最多的还是讲述古文经典, 如何欣赏唐诗宋词, 诗词的韵律平仄, 毛笔字的书写和甲骨文, 石鼓文字源探究, 以及如何写好作文.
后来我在甲骨文和说文解字方面, 有些自己的独到看法, 也源于恩师甘维城为我文字探究方面铺垫的功底, 才被命名为甲骨文明传承人, 甲骨文明世界研究院的特聘理事.

(图9, 匾牌证书照片 作者提供)
而且我在班上的作文, 很多次都是甘老师点评的重点.
正如甘老师所述, 言为心声, 只要抒发内心的声音, 写自己的话儿, 讲实话儿, 文章就不会招人烦. 其实我有“自知之明,”写写作文还可以, 但是让我讲话儿, 可能就差多了, 很笨拙.
正是因为自己’不会讲话儿‘, 讲演语言, 表达能力欠缺, 所以写起作文来, 就“东扯葫芦西扯瓢”, 用了过多的形容词, 句子又很长, 像老人一样, “树老根多,” 甘老师常常这样指点我, “短小精炼”最好.

(图 10, 班上的讨论课, 莲君绘图)
我这篇描述甘老师的作文, 是否又是“树老根多”?
不过每一句都是学生的心里话.
除了教学, 甘老师和我们更多接触, 生活在一起的时间, 是参加学工, 学农.
每年我们都要去济南郊区帮助当地农民收麦子, 挖地, 或者改造鲁北的盐碱土壤, 挖地三尺, 来回翻腾.
除了同吃同住同劳动, 还有同行.

(图11, 济南二中师生在郊区支农, 秦玉海学长提供)
记得我们去农村, 是乘坐火车前往.
绿色的硬座车皮, 欢声笑语; 老师的笑容和学生的歌声, 脑海中永久抹不去的记忆.
快乐的青葱岁月, 火红的天天求学.
和谐的师生关系, 难忘的初中生活.
接下来, 讲讲数学老师李景宽先生.
李老师讲数学, 那是百里挑一.
他善于把枯燥的数学公式, 缜密的推理, 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 譬如分子分母的通分和约分, 同类项合并等都是如此.
讲一个小例子.

(图12, 李景宽老师讲课, 秦玉海学长提供)
把四分之二变为二分之一, 2/4 如何变为1/2, 等值不变?
他会告诉我们说, 楼上的有2变1, 楼下的感到不公平, 怎么办, 也要减半, 四的一半是几? 大家齐声回道, “二“, 自然就等值了.
这里是李老师教学的聪明之处, “拟人化“他把整个数学讲活了.
还有譬如分母变分子, 那就是“拿大顶”, 而分子变分母呢?则是“下楼梯”, 他的课堂, 经常爆发出哄堂大笑, 学生在笑声中学习, 本身也是一种享受啊.
而且适可而止, 绝不拖课.
这取决于老师的殚精竭虑的备课, 并不容易.
在这方面, 我得到了李景宽老师的“真传”。
在我留校在石油地质勘探系普通地质教研室, 担任助理讲师, 讲述地层的对比和古生物化石的特征, 这是大学生最难的一门课, 主要是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各地各纪的地层对比, 名称过多, 对于刚刚入门的学生, 记住而且熟练地运用, 有一定的难度.

(图13 学农植树活动, 莲君绘图)
云南寒武纪筇竹寺的地层, 以及所含的三叶虫化石, 大体上相当于山东寒武纪张夏馒头组的地层时代, 因此, 我在课堂上讲述着这一段, 很简单的一句话, 就让所有的学生, 有了深刻的记忆.
这句话的原文是“筇竹寺的和尚要吃馒头组的馒头”
而且捎带着, 介绍了两大板块冲撞的基本概念.
我在讲课时每每讲到“吃馒头”这一句话, 大家都会哄堂大笑, 有的学生还会笑出眼泪, 但是简单的一句诙谐幽默的话, 学生会记住一辈子.
就如我记住李景宽老师的话儿一样.
在1978年夏秋之际,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全国考试中, 我的地层古生物专业课, 就是用这种特殊的记忆方式, 和地层古生物的特点, 编成诗一样的语言, 打开了最高学术研究殿堂的大门.

(图14 作者本人1978年4月中国科学院准考证)
通俗吗? 科普吗? 不高精尖吗? 其实未必.
我的中文书写, 虽然答卷用圆珠笔或者钢笔,是遵循着恩师甘维城老师的教导, 写字怀着恭敬的心, 安静的心态, 一笔一画工整的书写, 这种习惯, 一直延续到现在, 当然与爷爷的家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详见《鲁安泉城故乡忆旧系列, 爷爷教我写毛笔字》)
正因为如此, 读友学弟告诉我, 恩师甘维城先生在济南二中后来升职. 据杨文盛老师提供的信息, 从1987年至1989年 甘老师担任济南二中副校长职务, 后来甘副校长, 调任济南三中任副校长; 而李景宽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的称号, 实至名归, 众望所归.

(图15 济南二中师生联谊, 前排左起刘学慧, 董世珠, 赵芝训, 付瑞藻, 杜慧茹, 后排张机, 饶克雄, 李景宽, 许玉祥, 宋加庚, 章德媛各位老师, 兴驰俊彩和秦玉海学长和提供)
他们都是教过我们十九级, 和我们一起度过坎坷岁月, 担任过七, 八年的班主任, 是值得我们称颂, 大写而特写的老师们.
写到这里, 笔者衷心感谢读友们在系列作文中指出的错误, 本人不慎, 将正觉寺的觉字写错, 实为不该; 文中有些词汇用语有误, 或不准确, 敬请勘误指出, 以便在个人公众号以及汇集出版时一一更正, 谢谢. 这是读友对我最大的帮助, 支持和关爱.
历史的记录, 真实准确, 最为重要.
洙泗高风, 重在传承:
高山仰止, 恩师维城.
记得恩师甘维城先生给我说过, 文章是写出来的, 时间是挤出来的, 作文文字如果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
写此短文, 思如泉涌, 文字就是像趵突泉, 喷夺而出, 然后向北, 潺潺流淌…….

(结束图, 济南趵突泉)
(后文待续, 敬请期待)
2022-6-15 初稿. 初稿先后呈刘教授, 兴驰俊彩, 五龙潭, 琴棋书画, 岁寒三友, 杰兄等阅正, 感谢各位老邻好友的照片提供, 谢谢莲君绘图, 6-16 再改定稿. 谢谢家人的支持. 加大尔湾分校校园.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二季)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第一季)
征 稿
各位文友,《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一季《璞玉集》,已经正式出版发行,共入编包括著名军旅作家苗长水将军在内的十六位作家,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先生题写书名。
为应对书号价格越来越高涨,作者出版不易的局面,给各位作家、作者提供轻松出版的机会,搭建好对外交流平台,《都市头条·济南头条》、《极光文艺》,联合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国家正式出版社紧密合作,拟分别编辑出版: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二季),本季收录16位作家的散文作品,每人20个页码。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第一季),本季收录16位诗人、诗词家的诗词作品,每人20个页码。
每位作者配清晰的照片一张并附200字左右的作者简介。作品不涉及敏感难以出版的题材,所投作品自己按重要程度先后排列,便于编辑取舍。
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单书号正式出版,并附图书光盘一张,每人费用3000元,《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二季)、《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第一季)出版后,每位入编作者获样书100册,并参加有著名作家、评论家及相关媒体参加的新书发布会、座谈会,图书将捐赠国家、省、市图书馆和相关大学图书馆收藏,入编者还可成为《都市头条》、《极光文艺》签约作家或者专栏作家,并可在《都市头条》开设专栏或专题,择优在《极光文艺》纸刊或其他纸刊推荐发表作品,还可以介绍加入山东省写作学会等。
欢迎各位作家联系入编。如有出版书籍的文友可单独联系,丛书及独立书号均可,全国多家出版社常年紧密合作。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