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高考——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冲刺
王海军

山东实验中学大门口场景
那日,从外面和朋友摄影采风完毕,乘坐公交车路过市中区的杆石桥——山东省实验中学,此时此刻这里已然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学校门口围拢着成群结队的人群。也许是习惯了济南市上下班时节高峰期的堵路片段,抑或是每每这个时刻都是学校门前家长接孩子的高潮期,可谓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然而,映入我眼帘的却是武装齐整的警察抑或保安人员,正在校园门口维持秩序。学校大门上横挂的红色标语,让我蓦然想起,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节了。待公交车缓缓驶过这段拥挤的路段,也远离了暂时的喧嚣,我的思绪还始终停留在“高考”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中徘徊不已,四十四年前的往事也似电影片段一般迸发出来。一九七八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我,生平参加了唯一一次全国性普通高考,已然成为我生命中沉淀的往事,浮想联翩看到眼前的现实也陡然发觉岁月的悠长和生出些无限的蹉跎。虽说我参加的高考仅是人生的一个美丽的邂逅,没有成功的欢乐,更缺乏名落孙山的悲戚。但是,每每记忆起来,还是感觉到青春年少时我曾经勇敢尝试过,也奋力拼搏过,虽然尚未成功步入高等学府的门槛,可也是我生命中一次美好的回忆,促使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知晓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启迪我走上了与文学和摄影艺术相伴终生的道路。
我参加的是1978年的夏季高考。关于当时参加高考前的准备及其考试中细节和考卷内容,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忘记!它只是给了我一次考大学的良好机遇,也是对我生命的一次历练。按我当时的能力和水平,无非也就是一种“碰运气”和爱慕虚荣的尝试而已,自然也就不会产生任何理想的结果,但它却像一颗流星划过我空寂的心灵,镌刻出一道人生的轨迹,这星轨划出的不是完美地大学生涯,而是推动我走向生命成功和知识制高点的强劲动力和催化剂。
1978年的春日,全国上下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是春意盎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1977年国家重新恢复了高考制度,无数有志学子踏上了寻求自我腾飞和梦想的光明坦途!而第二年六月份,我们就面临着高中毕业的现实。尽管班里许许多多的部队高干子弟尚未毕业就已经到了部队革命的大熔炉进行锤炼去了,剩下的大部分“下里巴人”要不就通过考大学走上求学之路,要不就等待毕业后上山下乡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何去何从由自己选择。虽然说大多数同学因功课较差心里无底,但毕竟这么个高考的机会摆在面前,也就学着“赶鸭子上架”把自己推到了高考的高台子上去。

上世纪七十年代高考场景
于是,经过筛选我们班将近五十多名毕业生有大约26名报名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我还有幸担负了高考辅导班的“临时”团支部书记,其实,也就是为参加高考同学们服务的脚色。当时师资力量不够,教材也极度缺乏,幸亏我们的班主任田相盛老师是过去山东大学的数学高材生,而且他皆是数、理、化样样精通,这样他担任了我们的辅导老师,加班加点轮番学习辅导,开始了长达近百天的高考填鸭式“恶补”。没有学习教材,田老师就把组织我们开展勤工俭学的部分资金拿出来,自己刻板印刷教材,由此保证了我们备考教材的使用。我们是白天集中到学校上课,晚上自己在家加班加点甚至“开夜车”,就像一片干涸的沙漠,恨不能把所有的水分都吸纳进去!尽管班主任老师很是负责任,教材也是完备和实用,可惜我们毕竟基础不扎实,又是匆匆忙忙的临阵磨枪,其结果也就只能是差强人意了!
当时,参加高考对很多家长来说,也就是像上一堂自习课一样稀松平常。父母们工作忙忙碌碌,生活又相对艰苦,也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前途与命运如何!说句悲惨的话,我们参加高考,即没有享受到改善生活,“开小灶”的殊荣,一日三餐萝卜、白菜就着黑面馒头,该吃什么还是什么;另外,更没有父母亲和家人到考场陪伴的待遇。条件好一点的借家中哥哥、姐姐的自行车来回代步,差一些的也就甩开膀子齐步走,自己来回跑个几十分钟到考场应试了。
参加这次高考我是在现在的山东省实验中学考场,当时是考的理科且没有考外语课,可是,我依然成绩只考了可怜巴巴的120来分,离高考录取线相差了大概七八十分之遥。好在我的文科功底很不错,语文、政治拿分不少,否则,那就会颗粒无收,悲惨兮兮了……犹记得,考场上,考生们皆是单人单桌,好似现时代新冠疫情时吃“堂食”的感觉。穿着黑蓝中山装,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监考老师,神情庄重而严肃,非常认真地来来回回穿梭巡视着,一有点“风吹草动”立马到你跟前一探究竟。何况,当时的人们都普遍质朴、实在,也没有手机甚或其它带“小抄”的作弊工具,只能凭着自己的积累与本事答题了。我一个一同参加高考的校友美女同学,考场上三番五次想着偷看一下我的试卷,都因为考场监考严格,怕被监考老师“连锅端”,无奈,只能让其只字片文未抄到而望洋兴叹了!我采取的应考策略是,能够答的题就抓紧答上,不能答的题目,只好留下“天窗”或者“大白”了。五门功课考下来,考试时间才过了一半急匆匆缴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啊!后来,很多同学和朋友问我“您文科是强项为何不参加文科的考试啊?”可是当时是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考文科唯恐被人家耻笑,所以,也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酿就人生的一杯苦酒和阴差阳错了!
断断续续回忆起44年前的高考往事,没有炫耀和夸赞的资本,唯有对过去青春岁月的美好记忆和认真反思。人生的机遇有无数次,但时光是匆匆而过,恰如白驹过隙,有些机会和改变命运的时机不可轻易错过和复制,必须去刻意把握和牢牢的发挥到极致!
高考,我生命中的第一次冲刺 ,永远的人生之梦,高考我平生一段美丽的经历与邂逅,惟愿她永远铭刻在我的心灵深处,激励并鞭策我走完未来的人生之旅!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二季)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第一季)
征 稿
各位文友,《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一季《璞玉集》,已经正式出版发行,共入编包括著名军旅作家苗长水将军在内的十六位作家,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先生题写书名。
为应对书号价格越来越高涨,作者出版不易的局面,给各位作家、作者提供轻松出版的机会,搭建好对外交流平台,《都市头条·济南头条》、《极光文艺》,联合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国家正式出版社紧密合作,拟分别编辑出版: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二季),本季收录16位作家的散文作品,每人20个页码。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第一季),本季收录16位诗人、诗词家的诗词作品,每人20个页码。
每位作者配清晰的照片一张并附200字左右的作者简介。作品不涉及敏感难以出版的题材,所投作品自己按重要程度先后排列,便于编辑取舍。
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单书号正式出版,并附图书光盘一张,每人费用3000元,《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二季)、《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第一季)出版后,每位入编作者获样书100册,并参加有著名作家、评论家及相关媒体参加的新书发布会、座谈会,图书将捐赠国家、省、市图书馆和相关大学图书馆收藏,入编者还可成为《都市头条》、《极光文艺》签约作家或者专栏作家,并可在《都市头条》开设专栏或专题,择优在《极光文艺》纸刊或其他纸刊推荐发表作品,还可以介绍加入山东省写作学会等。
欢迎各位作家联系入编。如有出版书籍的文友可单独联系,丛书及独立书号均可,全国多家出版社常年紧密合作。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