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神农的时候。白天太阳特别大,把人都要烤焦了,好多好多的人中了暑气,患了热瘟。到了晚上,月亮特别冷,冷的人打抖,好多好多的人得了冷瘟。这么多人得病,病人一天比一天多,神农急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到处扯草药,想治好大家的病。
神农把河滩挖遍了,没有找到治病的药;把山坡挖遍了,挖回去的药还是治不好人们的病。他顺着大河往上挖,一心要挖到能治病的药。神农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有一天来到雪山脚下,他向人打听地名。说是叫青城山。
本文配图来源网络 仅供欣赏 如有涉权 请联系删除
青城山湿漉漉的,太阳烘得人暖洋洋的,月亮照得人凉乎乎的。神农一下明白了,这叫阴阳相合,阴阳互补。慢慢地,他的烦躁消除了。
有一天,天刚蒙蒙亮,神农就到了一座山岗,脚下,雾蒙蒙一片,不见山冈,不见沟谷,对面是瑞香岭。一会儿,一道金光从东方射来,湿雾变得金灿灿的,远处的雪山放亮了,放射出柔白的光。瑞香岭的兀崖突然从崖嘴处分成黄白两色。从崖嘴一直拖到崖壁的一帘绿油油的藤条,右边花簇柔白粼亮,左边花簇灿烂金黄。神农一下子高兴起来,连声说:金银花,金银花,阴阳一体花。
神农采回金银花,治好冷瘟和热瘟的病人。
《神农和灌稻泉城山传奇》记载了神农在青城山劝农的事: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夏末秋初的时候,洪水铺天盖地地来了。神农和子民们已成熟即将要收获的稻谷,一睁眼就被洪水吞没了。神农好心痛啊,不要命地去抢被卷走的稻穗,他也被洪峰卷走了。与他朝夕相伴的义犬狂吠着,咬着他的衣衫,把他拖向平陆。看到义犬的尾巴上巴了几粒黄灿灿的稻粒,神农双眼亮了,于是小心翼翼地梳下来,像宝贝一样藏在怀里。
洪水越漫越高。接天攘地。神农带着义犬,往高处爬去。高处淹没了,他又往西,去寻找没有洪水的地方。神农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直往西走。他早就听说终南山以南的青城山一带有绿洲。土地肥沃,沟渠稠密,他早就想去那里。神农历尽千辛万苦,第二年初春来到了青城山。
那时,岷江被认为是长江之源。岷江北边高,遍地蓑草灌丛,豺狼出没;南边低,水草丰茂,青山绿水,百鸟啼林。神农编筏过江,沿坡南行,不久就上了青城山。
青城山的土著山民,围兽皮、披树叶,住在山洞里,靠狩猎生活。神农到了青城山以后,在山道的低洼处用树枝树叶搭了一个棚子,住了下来。神农常和青城山的山民一起吃烤肉, 一起嚼野草,言语不通,就打起手势比划。
开春了,山绿了,坝绿了,泥土湿润了。神农拿出带来的稻谷种,教山民种植。要种水稻,就要有水。正好一场春雨积满了草棚外那块神农整理翻耕出来的地。他播下种子,种子发芽了。生根了,长成秧苗了。神农细心地管理,秧苗长得很快。不久,天热了,天干了,很长时间滴雨下,秧田枯萎了。神农心如刀绞,为了找水源,神农和山民一起进了深山老林。有一天,他们翻过一座陡峭的山梁,发现山梁后面有一座好大好大的天池。 池水绿茵茵的。
接连几天,神农都到池边,围若泉池左三圈右三圈,想把泉水引下山,引进稻田里。有天,神农困了。侍在崖边小想。突然,一只山鼠从脚边窜过,他一看,右脚压住的一个圆溜溜的小洞,洞里湿漉漉的,从洞中窜出的山鼠,皮毛还是湿的。神农一阵惊喜,翻过坡崖,到了泉池边,仔细查找,只见贴着水边的空岩上有一个圆溜溜的小洞。神农下到水边,慢慢掏,慢慢抠。水流进洞里了。他翻过坡崖。见水流出来了,欢喜得不得了。高兴了一阵, 神农一下子没劲了,原来流出来的水浸进地里去了。从这里到山脚,要下几道坡,上几座坡,怎样才能把水引到稻田里去呢?
救秧苗最要紧。神农砍了几节竹筒,打通竹内节。装满山泉水,用藤条捆成拥背下山去灌田。虽然杯水车薪,连续几天背水浇田还是救活了秧苗。有一天,劳累过度的神农摔下山崖,他背上的竹筒横挂在山坡和树杈中间。神农一看,一下兴奋了:平挂的竹节里的山泉水顺着竹筒口牵成细线往外流。要是把长竹竿打通内节接在一起,不就能把泉水引下山了么!他忍着伤痛,和来救他的山民一起伐竹、搭架,把泉水引进稻田里去了。
后来,人们把它叫“润槽”。那座池泉叫“灌稻泉”,为了纪念神农,人们在青城山崖壁刻“灌稻泉”三个大字,三个大字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