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先生)
陈清与陈立夫的书信往来
何永年
陈清是我市文化界名人,陈立夫是国民党要人,二人非亲非故,更未共过事,远隔台湾海峡,是怎么联系上,并有书信往来不断?

陈清,曾历任淮阴县文化局长、清江市文联副主席、淮阴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淮阴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清河国画院顾问、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第一任馆长等职务。他擅长书法。离休后,以80多岁高龄、残疾之躯,一直为保护和挖掘淮安历史文化、文化名人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奔走着劳碌着,可谓离而不休。
陈立夫,原名陈祖燕,1900年出生于浙江吴兴。1938年,陈立夫出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1949年随蒋介石败退台湾,因与蒋政见不和,遂于1950年举家定居美国,在美国养鸡做生意,自食其力。1969年才回台定居。陈立夫在台湾研究儒家文化、中医学术。他担任台湾孔孟学会理事长、台湾中华国医馆理事长。为复兴中国医学,不但著书,还创办中国医药学院培养现代中医师。他自己身体力行,健身有道,卒于2001年2月8日,长寿达101岁。他还擅长书法、诗词。国民党撤离大陆前,为国民党在大陆最后一任教育部长,其时徐伯璞为教育部的文化司长。在台期间,晚年的陈立夫堪称祖国和平统一的斗士,坚决反对台独,主张祖国和平统一,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提倡两岸对话协商,互信合作。当选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名誉会长。
陈清有一妹婿单健民,在阜宁任中医院院长,擅长书法。一次台湾友人来阜宁,发现单健民的书法作品非常之好,友人带回台湾送给陈立夫,由此单、陈因书法而熟悉而开始鸿雁往来。单健民向陈立夫介绍了内兄陈清同样酷爱、擅长书法。于是陈清、陈立夫便由此书信来往不断,以书法为传媒,建立了老人间的真挚友谊。现仅挑陈立夫两次回复,作以介绍。
一封信是1995年12月18日,用台湾孔孟学会信笺竖写,繁体字,全文如下(按原格式抄录):
陈清先生台鉴:十一月十二日(笔者注:为陈清写信日期)。
大函敬悉。承寄徐伯璞先生音讯剪报乙方,亦已收阅。徐为教育部老友,请代为致意,并谢其问候!兹遵
嘱题书“晏清斋”横额乙纸,及“清河中国画院”“清浦书画院”条幅两纸,即希誉收为荷。专复,顺颂
时祺。 陈立夫 (又加印章) 启
八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笔者注:指民国八十四年,即1995年)
信中所说“徐伯璞先生音讯剪报乙方”,剪报内容指,经陈清多方奔走努力,徐伯璞老人收集珍藏多年的有于右任、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等40多位书画大师114幅价值连城的藏书藏画,捐献给淮阴市政府,成为淮安博物馆十分重要而珍贵的藏品。《淮海报》刊发了这一消息。
“晏清斋”横额、“清河中国画院”和“清浦书画院”条幅,分别由陈清和清河、清浦画院收藏。
另一封回信是1997年6月25日所写,全文仍按原格式抄录。
陈清先生台鉴:四月一日(为陈清写信日期)。
大函敬悉。转来徐伯璞先生所绘“梅花”乙纸,亦已收到,谢谢!兹写赠徐先生“弘毅自强”条幅乙纸,请转交。专复。并颂
时绥 陈立夫 (又加印章) 启
八十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即1997年)
这次是陈清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前,请徐伯璞老人画了一幅梅花,夜空中一轮明月。并写上由陈清撰的四句话:“但愿人长久,共渡好时光。庆香港回归,与立夫先生共享欢乐”。陈清将这幅梅花作品寄给了陈立夫。这充分显示了陈清、徐伯璞二位老人盼望祖国统一的拳拳之心和良苦用心。
此外,1989年陈立夫应陈清之请,从台湾寄来“韩候故里”、“钓鱼台”、“胯下桥”等条幅,陈清均交由码头镇旅游公司总经理丁祖刚收藏,并都制成匾牌,悬挂在旅游景点处。
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举办中日书画展,陈立夫获悉消息后,函告陈清,陈清书写了“甘为春蚕吐丝尽,愿作红烛照人寰”条幅寄日本。陈立夫写的条幅是“寿本乎仁”。这次书画展,除在日本展出外,还在中国台湾、大陆进行巡回展。后来所展书画作品汇集为《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一书,于1997年7月出版。陈清的这幅书法作品于2003年8月经环球国际艺术贡献奖评审委员会评审,获得金奖。
陈清与之交往的陈立夫、徐伯璞二位老人均逾百岁驾鹤西去。(何永年文/图)


(2007年8月19日刊载于《淮安日报》,2010年7月25日刊载于《淮海晚报》,2010年刊载于第3期《淮安历史文化研究》,2010年刊载于市委宣传部期刊《求真》,2012年刊载于第3期《淮安新闻》,2013年12月刊载于《名城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