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阴码头——“三闸”遗址
石凤阁
“三闸”遗址,位于淮阴区码头镇码头村至泰山村,“三闸”由南而北依次为惠济闸、通济闸和福兴闸,在当地俗称头闸、二闸、三闸。各闸相距三、四里,这段河道长七、八里,向东延伸至中、里运河与二河交汇处,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原“三闸”包括正、越闸,结构型式基本相同,均为单孔,宽7米余,闸身长12米。
码头“三闸”是明清时期古运河上著名的古闸。据《淮阴风土记》载:“天妃庙东北一里有福兴闸,又南里许有通济闸,又南二里有惠济闸,此所谓三闸也。三闸皆有越闸,其旁大王庙,其金门皆宽二丈四尺,墙皆高三丈六寸。但上下水面之差,惠济为二尺半,通、福两闸皆半之,故‘惠’为头闸、通为二闸、福为三闸”。建闸原为节制水源,而危害亦甚。盖势束怒,航途艰险。又据舟人言:“运河沿岸七十二闸,惠济为首”。
闸东大王庙,不知曾受多少大员礼拜,多少粮船烧平安香。其闸墙高峻,闸堂深广,一望而知,伏秋水涨时,有奔雷撼海之奇观。
为什么码头在三里之地非要建造六座正、越闸,这里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地域性是主要因素。
码头自秦置淮阴县以来,在这十之八九是郡、州,县治的所在地,又是国家漕运咽喉之地。《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载:“运河并不是通过一个闸坝进入黄河的,而是通过一个‘U’字形河道上用来调节洪泽湖、黄河对运河水量影响的”。
当年的码头地处淮河南岸,本就是船行河运的必经之地。黄、淮、运交会以后,使码头三方阻水,形成U字。由此运河绕镇三面,成为锐角湾,西与张福河接,谓之运口。这种特殊的地域,加之淮、洪、运河的无度交会泛滥,给南北船行和漕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保证漕运,当年,官府也曾经想过不少办法节水济运。如建坝拦水,开沟泄水,建造分水墩……但一直无济于事,所以迫使朝廷在这三里之地建造六座正、越闸进行节水济运。正、越闸两两一组,互为备用,一防事故,二利维修。正闸损坏,即可启动越闸。条石闸底、闸墙、木桩基础,闸身长10米,进出口均为八字条石墙,即,“雁翅”,与闸身岸墙连结,伸向两岸,下游出口墙(出口“雁翅”)较长。闸身中部设有插板槽两道,相距约2米。进出口护坦为三合一土加铺条石,出口长70余米。这样结构和设计,不得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码头“三闸”自建造以来,对节水行船和漕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虽然有几道闸的节制,仍然避免不了一些艰险。据《淮阴风土记》载:“昔之码头其地特殊,其水凶恶。其东制以‘三闸’,其南锁以‘五坝’(即头坝、二坝、三坝、四坝、五坝)。漕舟北上,湖客西来玆地实扼其襟吭”。又据管闸的后裔潭井章老先生说:“船到码头欲过道闸,需三天还带黑”。
但少有人知道,历史上里运河也是一条“有脾气”的河。行驶在里运河上的船只,有时竟然也需要像爬山一般,把自身的高度陡然提高3米。这种听起来不太可能的水上“奇观”就发生在明清时期的码头“三闸”。
“南河有个奶奶庙,东山头到西山头,三天又三夜”。说的就是由惠济祠东绕经惠济祠西再向北行的过程,漕船逆水过闸的速度之慢,当时为百姓故老相传。
吴廷桢《天妃闸》诗曰:
断堰锁崔嵬,奔流下石隈。
势吞淮甸尽,声憾海门开。
水气晴吹雨,天风夕送雷。
扣舷惊绝险,谁是济川才。
《淮城信今录》有明代诗人丁大耒《通济闸》(即惠济闸,明时曰通济闸,康熙年间改名曰惠济)的诗也记录惠济闸的奇险。
诗曰:
水门人力建,奇险亦云稀。
壁束雷霆斗,天垂组练飞。
鱼龙天跃上,舟楫复何依。
惯习怜漕卒,年年向帝畿。
现“三闸”主体物已荡然无存,仅留下原有的两个闸塘等遗迹,(1959年扒二河时福兴闸被拆除),每个闸塘大约在三万平方米。
“三闸”遗址是黄、淮、运水系变迁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漕运发展史的见证,对研究明清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水利,科技发展状况等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2006年公布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 笔者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在运南工作期间,常常从“三闸”经过,被毁前后的往事记忆犹新,挖出的木桩及条石大部分作为农用、民用(我曾也买过桩木为母亲作棺木之用)。天妃庙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奶奶庙”,两层飞檐黄瓦(琉璃瓦)楼8间,边上有楼梯。室外有石刻雕件(残),室内看到黄色绸帘,隐约可见奶奶睡像。因多年失修,风雨飘摇,北边有民居不让人上去看。
2022.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