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是高尔基的第一部自传体作品,小说通过小主人公阿廖沙天真懵懂的孩童眼光,用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下叶俄国的社会风貌及民风民俗。
故事开始于我童年时的一天,那年我四岁,大病初愈,看护我的父亲却不幸染病身亡。
在昏暗狭小的房间内。 我父亲躺在窗前的地板上,全身穿着白色的衣裳,显得身子特别长,他光着双脚,脚趾头怪模怪样的向外翻着,一双亲切的手平静地放在胸前,手指头也是弯曲的。 他双目紧闭,可以看见铜钱在上面留下的黑色圆圈,和善的面孔,乌青发黑,龇牙咧嘴,挺吓人的。
外婆说话亲切快乐,又和气,从见面的第一天起,我就跟她好上了,现在,我只想让她赶快带我离开这个房间。

母亲的样子使我的心情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哭嚎使我心里有一种新的惶惑不安的感觉,我头一次见到她这副样子,她一向很严厉,很少说话,她清洁整齐,人高马大,身体结实强壮,两只手非常有力。
可是不知怎么搞的,现在母亲整个人好像都浮肿了,头发披散着,衣服凌乱不堪,平时端端正正盘在头上,像戴了一顶漂亮大帽子似的满头秀发,如今却披散在裸露的肩头,遮住了面孔,而她的另一半头发则编成了辫子,在父亲沉睡的脸前一直摇来摆去。
我已经在屋子里站了很长时间,可母亲甚至一次都没有看我,她不停地在给父亲梳头,边梳边哭,泣不成声。

外公家充满着仇恨的气氛,大人之间充斥着仇恨的味道,甚至连小孩也深受其害。后来,我从外婆那里知道,雅科夫舅舅与米哈伊尔舅舅因为家产而整天争来斗去。母亲带着我突然回到这个大家庭,让两个舅舅迫不及待地想要分家。对母亲和“我”充满了敌意。
我们来后不久,在厨房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两个舅舅忽地站了起来,将身子探过饭桌,冲着外公大喊大叫,那样子就像两只发怒的狗一样,龇着牙、咧着嘴地吼叫着,全身颤抖着。外公用饭勺敲着桌子,气得脸通红,像公鸡打鸣似的大声吼叫道:
”你们给我滚出去!”
从吵架一开始,我就吓得爬到炉灶台上躲了起来,我怀着惊恐不安的心情看外婆用铜盆里的水,给雅科夫舅舅擦洗脸上流出的血;
雅科夫舅舅一边哭,一边跺着脚,外婆声音沉痛地说:“你们这些该死的,野蛮东西,你们也该清醒清醒了!”
。。。
我在灶台上扭动一下身子,不小心把熨斗给碰倒了,于是熨斗顺着阶梯滚了下去,扑通一声掉进一个脏水盆里了,外公跳上梯子,一把将我拖了下来,仔细端详着我的脸,好像头一次看见我似的:
”是谁让你爬到灶台上去的?是你母亲吗?”
”是我自己爬上去的“
”你撒谎“
“不,我没撒谎。是我自己爬上去的,我害怕来 着”
他推开我,用手轻轻地在我额头上拍了一下,
“跟你父亲一个样,滚出去!”
茨冈是外婆收留的一个弃儿。我觉得茨冈很单纯,很可爱。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他。他东张西望了一阵子,悄悄对我说:“下次再挨打的时候,千万别抱紧身子,要放松,要深呼吸,要拼命地喊,懂吗?”
“难道还要打我吗?”
他回答得十分平静:“你以为这样就算完了?你肯定还会再挨揍的。”
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外公会不断地找茬打我的。
看着他把痛苦的事情说得那么平静,我不禁想起了外婆讲的伊凡王子和傻子的故事来。

过了不久,茨冈就死了。
他帮雅科夫舅舅抬十字架,却被十字架压死了。
茨冈就这样死了,他被无声无息地埋掉了,后来人们也渐渐地把他忘了。
日子就这么继续向前过着。一天晚上,外婆正跪在那里虔诚地向上帝祷告,外公闯了进来,吼道:“老婆子,不好了,染坊着火了!”
外婆头顶一条空口袋,身上披着被子,飞一样地冲进了火海,她大声地叫着:“混球们,快去弄硫酸盐,要爆炸了!”
“啊,格里高里,快拉住她,快!唉,这下她完了……”外公狂叫着。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米哈伊尔舅舅因为外公不肯分家,就放火烧了染坊。
失火以后,半盲的格里高里完全变成了瞎子。
他跟了外公近四十年,可是现在外公只给了他很少的一些钱,就硬要他离开这里。
自从茨冈死后,我从没有那样的心酸过。
望着格里高里的背影,我心想,不知道他出去以后将怎样生活?
为什么好人的结局都那样悲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