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精诚济苍生的大刀精神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郭洪志

郭洪志(中)
个人简历
郭洪志,男,1956年10月出生,宁津县时集镇郭皋村人,1978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神经内科知名专家。
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首届、第二届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华医学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华东六省一市神经病学协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神经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科杂志》特邀编委,《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编委,《中国临床康复》、《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山东大学核心期刊)常务编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外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审专家,“国际(天坛)脑血管病论坛”国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脑血管病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
擅长脑源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的肠道机制、老年痴呆模型与临床治疗评估、脑白质疏松症的临床系列研究。
12月15日下午2点10分,D337次列车到达济南站,下车后我们即打车前往采访对象的住处。路上,健谈的“的哥”说,我们的目的地阳光舜城小区中有一部分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宿舍,那里住着很多名医。 “看来我们没找错地方,我们正是要去拜会一位名医。 ”我们笑着回应他。
我们此行的采访对象名叫郭洪志,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到达阳光舜城小区时,郭洪志已在楼下迎接,寒暄过后,双方便入书房交流。乍进书房,我们便被覆盖一整面墙的书柜所吸引——书柜里有一半空间放的是医学专著,另一半空间则被文学作品占据,尤其以各种版本的《大刀记》最为显眼。本次采访,就从《大刀记》说起。
父亲的教育影响一生
1956年10月,郭洪志出生在宁津县时集镇郭皋村一个不平凡的家庭,称其“不平凡”,是因为他父亲为著名作家郭澄清,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够熟悉,但提起《大刀记》就几乎无人不晓了。这部被多次改编成电影、连环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异常火爆的长篇小说便是郭澄清的代表作。郭洪志说,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自身的成长,他越发明白父亲的教育对他的意义。
郭洪志的小学、初中阶段都在农村老家度过。那时候的农村学校对学习的要求并不严格,但由于父亲爱读书且藏书众多,使他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郭洪志阅读的范围很广、很杂,文学、政治、哲学、军事等各方面的书,他都时常拿来翻翻。郭洪志回忆说,当时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大众哲学》,“那时候读这本书很痴迷,也很辛苦,因为年纪太小,很多内容看不懂,读几页就得琢磨好几天,但最终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对我影响很大”。
郭洪志说,较之文化知识,父亲更重视的是做人方面的教育。
郭洪志小时候,家中用水全部来源于院中的一口深井,受父亲“指派”,挑水的任务落在了年仅10岁的郭洪志身上。由于他年幼力小,父亲专门为他做了一个小号水桶。每天清晨的鸡鸣伴着扁担发出的“咯吱咯吱”声成了他对那个年代最清晰的回忆。冬天时,每天洒落的水在井边几米范围内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有一次,郭洪志在井边摔了一跤,险些掉进井里。受到惊吓的郭洪志回到家中哭闹着说再也不去挑水了。问明原因后,父亲没有批评他,而是拿起一块木板带他来到井边,将木板横放在井口后对他说,拉井绳时脚踩在木板上,这样脚下不会打滑,能使上力气,也能避免人掉进井里。 “那天回家后,父亲对我说,人得肯吃苦,遇到困难了不要逃避,而应该去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
郭洪志年幼时,郭澄清已是远近闻名的作家,并在山东省文化厅、省作协担任要职。但生活方面,郭澄清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郭洪志回忆说,每次有车送父亲回家,他总是在村头就下车步行回家。他经常说,在乡亲们面前咱没有资本搞特殊,我就是因为写他们的生活才出的名。郭澄清穿戴也很平民化,甚至还不如一个稍讲究的农民。他还认为既然自己写的都是农村题材,就不能离开农民,所以多年来,他一直住在农村老家……所有这些,都在郭洪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并让他受益终生。

2006年7月,郭洪志(左二)在郭澄清文学创作全国研讨会上
从工农兵大学生到名医
1970年,受文革风潮影响,初中毕业的郭洪志被分往当时的宁津县机械厂工作。年少的他一直担任翻砂工,每天的工作是将铁熔化成液体后倒入用耐火砂做的模具内,冷却后再将零件从模具中倒出。在机械厂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是最辛苦最危险的岗位——每天面对的是温度极高的铁水,酷热难忍不说,稍不留神便会烫伤。对此,郭洪志从没抱怨过,“那时候我就想起了几年前,每天清早挑水的自己,想起父亲说的那句人要肯吃苦。 ”在机械厂兢兢业业工作3年后,郭洪志又被分配到新华印刷厂工作了两年。
1975年,当了5年工人的郭洪志迎来了人生的转机。文革时期,高考制度荒废,读大学靠推荐。依靠年少时爱读书打下的基础及工作中的勤勉表现,郭洪志被推荐去大学读书。
此时,满怀欣喜的郭洪志在大学专业选择上与父亲产生了分歧:郭洪志想和父亲一样从文,父亲却希望他学医。 “我当时问他,你是觉得我写不了文章吗? ”对此,郭澄清回答说:“我只是想让你学一些能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地帮助到别人的东西,写文章做不到,行医却能做到。 ”最终,郭洪志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去往青岛医学院医疗系读书。
郭洪志说,大学阶段的学习,算是带他走进了医学的大门,以后的路,要长得多。大学毕业后,郭洪志被分配到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从此,这里便成为他从医和科研的阵地,也是从这里,他逐渐成长为名医。
郭洪志每每跟朋友讲述这段经历,对方都会露出讶异的神情。他们“顺理成章”地认为,如今在医学界颇有名望的郭洪志,怎么也得是名牌大学毕业且有留洋经历,完全不曾想他竟然是一名连高中也没读过的工农兵大学生。工农兵大学生与名医之间的鸿沟,郭洪志如何完成的“龙门一跃”,亦是接下来我们关心的话题。

1982年1月,郭洪志与夫人在长春
医学研究的三个“法宝”
翻开郭洪志的简历——齐鲁医院首届、第二届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华医学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山东省神经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内多本医学核心期刊、杂志编委等身份标注着他在医学界的地位。先后承担国家卫生部、省“九五”攻关、省科委和卫生厅课题9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七项,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六项,发表具有较大影响的论著、论文200余篇等记载着他在医学研究上的努力。 1991年在国内率先提出 “急性脑血管病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特点”,2003年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建立了 “脑缺血并发MODS的动物模型”,近年创新性地提出 “脑白质疏松症与Binswanger(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并被广泛引用,知网上其论文近万次的下载量,2000余次的引用量更是彰显着他在医学研究上的首创精神。
说起自己的医学研究之路,郭洪志第一个要感谢的,还是自己的父亲。 “当时我刚工作没几年,日子过得还算安稳。可有一天,父亲找我谈话,问我‘你是将医生仅仅当做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还是想在这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在郭洪志心中掀起波澜。 从此,立志在医学方面做出更大成绩的郭洪志走上了医学研究的道路,并圆满回应了父亲对他的期待。
面对我们 “为何您能在医学研究中取得如此成就”的问题,郭洪志谦虚地表示 “这点成绩不算什么,做得比我好的人有的是”,但他很乐于与年轻的医学研究者分享他的经验。
和郭洪志熟悉的朋友都知道,吃饭喝酒等应酬的场合,从来见不到他的身影。因为医学研究是件很耗费精力的事,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更多时间研究,郭洪志几乎推掉了所有的应酬。 “像我带的研究生,两年多的时间里,可能也就他们毕业的时候和他们吃顿饭。”郭洪志说。每天晚上7点到9点,可以说是他雷打不动的 “研究时间”,他的众多研究成果,靠的便是这每晚两小时的持续积累。
另外,郭洪志也尽量避免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论坛等等,对此,有人不解:通过学术会议可以提高自己在业界的知名度,不参加岂不很可惜?对于这种说法,郭洪志总是一笑而过,他说父亲曾教育他:实实在在做点儿事比提高所谓知名度重要得多。在郭洪志看来,既然想做研究,就必须撇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以郭洪志目前在神经内科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想在一些期刊上发表文章或拿一些奖项很容易,可他从来不会 “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为了拿奖而拿奖”。 “有些事,自己做好了,对医学发展有贡献就够了,名利和 ‘帽子’只会让人离科学越来越远。”身为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的他经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
用一句话总结郭洪志的上述经验, “耐得住寂寞”或许最合适了吧。
郭洪志说,从事医学研究,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他认为,正确的思维方法才是医学研究的“真核”。
专业方面,郭洪志是学西医出身,然而通过对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他形成了独到的 “中西结合、辩证考量”的思维方法。面对病症,郭洪志总会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其主要矛盾在哪儿、次要矛盾在哪儿、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影响是什么,以此找到最佳切入点。然后利用西医技术进入疾病的微观、细节。 “西医具有机械化和形而上思维,这是其缺陷;中医则更加辩证,善于从整体的角度考量,而中医的缺陷在于不能进入疾病的微观、细节。”郭洪志说,若能把中西医的优势结合起来,对疾病、对医学的认识会提高一个层次。
在郭洪志的书柜里,一本名为 《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 “大部头”格外显眼。在这本由郭洪志主编的医学专著的序言里,王士雯院士、李春岩院士等医学界泰斗称其研究 “具有非常难得的独创性”, “填补了国内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研究的空白”。而这一切与他敢于独创的做法不无关系,这也是他要分享的第三条经验。郭洪志坦言,目前国内的医学研究体制过于重视国外研究基础,若一个课题没有国外研究基础,立项都很困难。面对这样的难题,郭洪志仍然坚持自己的独创研究并积极寻求克服困难的方法,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独创性成果。郭洪志说,很多人理解的独创性就是在某个热点的研究上开启一个新的窗口,其实这是错误的,真正的独创性应该能够开辟新的领域或补充某项空白, “很多人搞研究喜欢跟着西方走,跟着热门走,可说实际的,西方医学界对一些热门领域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若想赶超很难,要是跟在他们后面走,则得到的不可能是精华。进行独创性的研究一定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但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进行独创性研究,医学才会真正进步”。
可以说, “耐得住寂寞”、“正确的思维方法”、 “敢于独创”是郭洪志医学研究的三件“法宝”,在某种程度上,这三件“法宝”成就了今天的郭洪志,并可为其他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借鉴。

2011年10月,全国轻度认知障碍诊断与干预研究中期协调会后,郭洪志(前排左四)同与会专家合影。
医生是个行善的职业
这次采访之前,我曾听过关于郭洪志的一个故事。大约3年前的一天,郭洪志回家乡参加朋友的婚礼,席间,有位老乡听说他来自齐鲁医院,便对他说,“我有个亲戚重病好多年,就是在齐鲁医院治好的,主治医生好像叫郭洪志。”在得知自己对面的人正是郭洪志时,这位不曾谋面的老乡紧紧握着他的手不住地感谢。
作为省内知名的神经内科专家,每天来自各个地市找郭洪志看病的人络绎不绝。郭洪志说,大多数人是靠口耳相传找到的他。比如有一位来自泰安的乡村医生,他们同村好几个人的病都是郭洪志治好的,所以每次遇到类似的病人,他就推荐病人去齐鲁医院找 “郭主任”。
郭洪志之所以能积累起这样的口碑,除医术精湛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真诚为病人着想的心。郭洪志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 “学医怕的不是技能的欠缺,技能的欠缺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弥补,怕的是没有一颗医者仁心。因为医生是个行善的职业,这一点若不能高高挂在心头,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每次给人看病,郭洪志都会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耐心地跟病人交流;每次开药,他都会仔细斟酌,避免不必要的花费;下班后,他习惯性地把诊疗记录带回家,经常在吃饭或散步时思考病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每每有了主意,他总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他们……
作为知名专家,经常有医院或个人高薪酬邀请他赴外地会诊,对于这些邀请,郭洪志持“能拒绝就拒绝”的态度。他觉得,去外地会诊一天,最多只能为三四个人看病;而在门诊一天,能为三四十个人看病。 “虽然会诊一个病人能拿一两千薪酬,还比较轻松;在门诊看一个病人只收几块钱挂号费,一天下来累得话都说不出来。但哪个价值更大?我觉得还是在门诊,因为这样我能用己所学帮助更多的人。”郭洪志说。
眼下,郭洪志快到退休的年龄。对于退休后的生活,郭洪志说: “那时候我就不用参加一些会议和行政工作了,但我还可以给人看病,那时候我就有更多时间做一个纯粹为人看病的医生了。”眼前的郭洪志,对自己的病人满怀不舍。这让我们恍若看到同样离不开乡亲们的郭澄清……
愿有更多机会回报家乡
由于身兼主任医生、科研人员、教授多重身份,郭洪志并无太多闲暇时间返乡。这次采访持续了近两个小时,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很久没和别人聊这么多了,今天见到家乡媒体是格外亲切。
虽不常返乡,但郭洪志一直心系家乡的发展。 2010年底,郭洪志和兄弟将父亲作品 《大刀记》的各种版本、连环画、影视资料、照片等百余件珍贵文物资料,捐献给了新建成的宁津县“大刀记博物馆”。如今,郭洪志仍在进行搜集整理郭澄清相关资料的工作,准备日后捐给家乡,他希望父亲的作品和精神能够影响更多的家乡人。
从医生涯中,郭洪志多次与家乡的医生、医疗机构交流,将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与家乡人分享。平日里,经常有家乡人找他看病,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不仅会尽作为医生的责任,还会以一个老乡的身份去关心对方饮食起居等 “分外”的事儿。郭洪志对记者说: “每当有老乡找到我,我都感觉无比的亲切与荣幸,眼下我就要退休了,等到那时候我就有更多时间回家,也有更多机会回报家乡父老乡亲了。”
采访结束时,面对我们为家乡题词的邀请,郭洪志包含深情的写下: “感谢家乡养育恩,足行天下不忘根。”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本报记者 周坤张晓航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