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边,地头,一农家院颇具特色:半亩大小的院内有路有屋也有亭,有山有水也有桥,有鱼有鹅还有花草……路是碎石路,屋是石头屋,屋内石凳、石几,几上有石砚、石缸;石桥爬在石渠上,桥下鱼儿闲游;石山立在石墙下,石上流水汩汨,云山雾水,水轮缓转;池内白鹅昂首池边青石侧卧……
屋和亭遥遥相对,苫盖稻草,风吹籁籁作响,似有穿越时空之感;一南一北,亭边齿轮飞转,块块顽石变奇石,屋边棚内展台,件件根雕形态各异,盆盆花草竞相绽放……



这就是洛宁网红打卡地一一底张乡中高村的半亩花田,院内的石屋水亭、奇石花木和院外的绵绵青山交相映辉,体现着兼容并包涵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置身其中,使您不禁认为,主人定是位超脱世俗的高雅之士!

您错了,主人是个中等个头,肤色黝黑,头发蓬乱的乡间农民,完全和温文尔雅的高雅之士不相搭!
李金良,是红色沃土中高村的一位热血青年,他出生于1974年。1993年高中毕业后到洛阳务工,在王城公园附近学做石艺,那些山里常见的石头,经专业加工竟成了工艺品,卖价连他都想不到,学石艺期间,因同乡关系,又接触到郭朝卿、卫刚民等书画名家,也开始接触书画艺术。
1995年,因机遇,他成为洛阳市吉利区粮食局的一名工作人员,成了“公家人”,也娶到了漂亮的妻子,有了温馨的小家。工作之余,他坚持自学书画艺术,钻研奇石根雕技能,也因此结交了很多圈内人士。
然而,命运常常捉弄人,工作十多年之后,在粮食系统改革大潮中,他下了岗回了家,需要面对人均不足一亩田的现实来过日子……那时,他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先种药后养鸡,但不是缺技术就是没市场,不仅没挣来钱,反而将老本赔了个净光。
残酷的现实使他明白,别人能挣的钱自己也不一定能挣到!无论干什么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人,不能打无把握之仗!自己何不凭着兴趣和爱好来做点事呢?一番思索之后,他萌发了石艺和根雕的想法。
得知他的念头,老父亲第一个反对,石头不能吃也不能喝呀,苦劝他回心转意种好地,妻子也和他赌气,警告他别折腾了,否则,日子都过不下去了……
但金良相信自己的眼光,他软磨硬泡做通了家里人的工作,并保证:如若势头不好及早收手!

2015年,李金良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他将目光转向了山里的石头,捡回了大量的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的山石,并广泛收集,特别是在邻乡修建公路时,他发现了被人丢弃的梅花石、荷花石等,他如获至宝,带回家中反复琢磨,依照天然纹理图案精心加工打造,遇到疑难问题时,金良就从数字书屋中寻找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收获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当时,全国范围内的脱贫攻坚战已打响,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支持乡村脱贫,在历史的机遇面前,他仔细研读了相关政策,思索着如何壮大自己的产业,思索着如何为贫困户提供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思索着如何为脱贫攻坚助力,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村里来,2017年,他开始谋划并筹建半亩花田,按照自己的理念自制建设方案,自己投资,以奇石根雕和老桩盆景为主,兼以出售花卉、制作水景。投资20多万元,经过几个月建设,半亩花田对外开放,开门迎客,免费赏景!
顷刻间,半亩花田成了远近闻名的人造美景,常常是这拔没走那拔就来,人们在陶醉的同时,个个奇石、件件根雕也成了游客纪念美好生活的纪念品被抢购,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巧的是,当年中高村又荣获市级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称号,到村里参观学习的外地社团及游客不断,慕名而来的社团和游客,在接受红色洗涤后再顺道欣赏一下乡村奇景几乎成了“标配”动作……

目前,半亩花田的奇石和盆景已经实现了网上直播销售,有许多人通过网络选购和联系,就连当初极力反对他的妻子也成为一名职业主播,定时进行网上直播,在半亩花田务工的贫困户也有了稳定的收入,如期脱了贫。半亩花田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网红打卡地。
今后,我还要再租些地建一个鱼塘,加工生产花卉苗木,推出特色水景,把石屋改为漪澜山房,造一个依山书屋,做一个大石书桌,再配以石凳,为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金良信心满满地道来,因为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底张乡/刘丰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