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开展“绿满盐湖”纵深推进战中,席张乡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生态修复与村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方式,实现生态修复、经济发展双赢。

【现场音】
我这个树种的时候,挖树窝这个深度大概是30公分,完了以后把这个树葆放下去以后,保证这个树葆在这个平面。

记者 郭尧杰
正在向大家讲解种植技术的是黄花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胡晓波,在今天的植树造林活动中,他们选择种植的苗木有些特殊,就是我手中的巴旦木,为什么会选择巴旦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巴旦木是耐旱耐贫瘠的树木,80%的巴旦木产于美国加州,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一带,生长环境与中条山地形地貌极其相似。在今年的春季植树造林工作中,黄花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胡晓波就决定利用村里的废弃砂石厂,大面积种植巴旦木,在增绿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
盐湖区席张乡黄花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胡晓波
第一个是考虑到巴旦木这个树比较耐旱,因为山上浇水比较麻烦,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浇,还有一个是树龄特别长,它一般正常情况下是120年到150年之间,所以种上以后,生态修复效果时间持续比较长。第二个是选用巴旦木,巴旦木本身是一种坚果,还是比较昂贵一点的坚果,经济价值也比较好。
席张乡黄花峪村属于中条山沿山乡村,因为多年前的不当开采,导致村里遗留了多处植被难以恢复的废弃砂石厂,胡晓波也试图寻找解决办法,但是一直没有效果。
盐湖区席张乡黄花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胡晓波
以前也探索过,想把这个矿坑整个生态恢复过来,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后来也尝试过种植经济作物,红枣、核桃,可能是红枣、核桃不太适宜我们这个环境生长吧,所以这几年经济效益也特别6低。

巴旦木的出现让胡晓波看到了希望。通过两年的不断试种,巴旦木已经在黄花峪村砂石地成功种植。村“两委”干部经过商议,决定以闲置土地入股的形式,发展巴旦木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解决农民增收致富和生态修复这两大难题。
盐湖区席张乡黄花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胡晓波
我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个巴旦木的产业做起来,增加村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
黄花峪村发展种植巴旦木只是席张乡探索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席张乡不断创新绿化方式,把植树造林与生态修复紧密结合,把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与治理荒山荒坡同步推进,在全乡上下形成生态经济两手抓的浓厚氛围。

盐湖区席张乡乡长 高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种植花椒、猕猴桃等经济林,在“绿满席张”的同时,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真正实现增绿又增收。
记者丨冯晓辉 吕希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