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宗耀家客厅中悬挂的那幅书法对联,让我 凝望了足足二十年!
每次去到他家,我都会盯着这幅对联出神好长一段时间。我本不谙书法,那小篆体的文字,看过后好几年了,我仍不能完全辨认出来;我又缺乏古诗文的涵养,这出自古诗文中的名句,我从前似乎也不曾读到过。直到很多年以后,通过查阅书籍,我才弄明白,这对联上写的是: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虽仅是寥寥十个字,可诗情画意却一下子涌入了我的脑海,多么优美的意境啊!

再以后,找来原诗仔细品读,自认为我的某些人生态度正好吻合了作者当时的微妙心理。现不妨再找出这首诗作加以鉴赏,并与志趣相投者共勉。这副有名的对联,出自宋朝人魏野的《书逸人俞太中屋壁》一诗,全诗内容如下: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娴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不慕名利,独居幽处的闲适心情。他以极潇洒的笔触,写出了极幽静之情趣,所写意象可谓清奇,所展示的境界可谓高远,读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联“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两句,写的是友人远离喧嚣尘世,在林泉处过着隐居悠闲的生活。要知道,在历朝历代,大多数的读书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禄。这位叫俞太中的读书人却是一个另类,他视功名利禄如草芥,远离官场,遁迹山林。他把自己的房舍,抑或自己的家,建在有林有泉的所在,过着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这里没有车马喧闹的骚扰,没有汲汲于富贵的苦恼,有的是寄情林泉的洒脱,有的是曲径通幽的安适。 
颔联“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两句,可以说是对上两句诗所概括生活和心境的具体描绘:你看,主人公把鱼鹤当作了自己的好朋友。他侍弄砚墨,赋诗作画著文章;他烧沸泉水,品茗饮茶拨琴弦。想一想,这该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这两句诗其实还写出了俞太中的刻苦与自律,它虽遁迹山林,却并不沉沦。只因他天天在池水里清洗砚台,致使一大池的清水全变成了墨汁。读至此,自然会使人想起晋代的王右军,还有他的墨池来。人且笔耕不辍, “吞墨”便成了池中鱼的“家常便饭”。宋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鼎盛繁荣时期,那时的文人是很讲究茶道的,每次沏茶时,要用刚烧开的三滚之水去清洗冲泡茶叶,名曰烹茶。在那时,鹤犹如现在的鸡、鸭、鹅等家禽,时常傍依在人的身旁,甚或寸步不离。仙鹤是有灵性的禽类,它总是洁身自好。为避免烟火熏黑了羽毛,每当主人烧水烹茶时,它们就主动跑开了。仙鹤尚且知道自重羽毛,那么主人的高雅情操自然不难想象。俞太中傍林泉而居,生活闲散自由,心境更是闲逸安宁,令他忘却了尘世中的一切。诗人魏野又是怎样把自己和俞太中联系起来的呢?

颈联“娴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两句是关键。让我们再放眼那个大的时代背景吧!北宋初年,天下初定,思贤若渴,朝廷对这些清雅隐士颇为爱赏,常有征召。不赴召的人,则予以殷勤劳问,比较有名的例子,诗人林逋便曾受宋真宗诏“长吏岁时劳问”。魏野此人,也曾被真宗召过,不过他却选择了“抱琴逾垣而走”。俞太中同样也有过此种美好的际遇。故而,不少读书之人都不吝笔墨,作诗吟咏大宋的皇恩浩荡。
尾联“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两句,魏野把自己也拉入诗中,他从自身措辞,代为友人设想:静着的时候,想想那些有闲暇而来的人,还应当算我最心境偏远了。这种把自己拉入诗中,从自身出发,代友人设想的写法,更突出了自己与友人的志同道合。他们都不好名利,喜欢脱离世俗,过隐逸的生活。
读至此,自然让人又联想到苏轼和张怀民,想起《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许多年里,此诗对我的世界观影响颇深。我也是一个不计名利之人,甚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我常希冀过一种与自然为伴、安闲淡定的生活。年轻时既有是心也,而今年过半百此心尤甚。我常登高山叩巨石与其对话,我常临深渊击碧水与其私语。我也常常为自己设想,找一处林溪地,筑庐建屋,在那里耕云种月,过一种行云流水般、自由自在的生活吧!在当今这个大开放的时代,既非圣贤的我,这样的愿望想来不难实现吧?
在结束此文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宗耀家里的那幅篆书对联。其实,它的真正主人,是离世了多年的蔡老伯。想一想,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们那一代人更看重的是一种精神的生活,琴棋书画,寄情山水,皆为所爱,相反他们却把物质生活看得很轻很轻。这幅对联,是他人生追求的写照,更是启迪后人的至理名言。
过一种寻鱼觅鹤的生活,这是我向往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 刘志敏,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人,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发表网络作品50余篇,创建有微信公众号“乡土文学 白乡礼赞”。

主播简介:玉华,本名郝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爱好广泛,尤喜播音、唱歌、旅游等,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好河山。
(责任编辑:逊志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