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樊诗莹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
作者简介
张莹,民进会员,上海图书馆馆员,“微阅读·行走”系列阅读推广项目执行人。
樊诗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探索城市空间、阅读城市底色的大众读物。作者以其负责的“微阅读·行走”项目为基础,将城市行走活动中的点点滴滴手写成文,汇编成书。有三千多片茶叶收藏的茶书房,情牵三代人的温馨“柠檬攀”,会为流浪猫狗寻找主人的酒吧,做过游轮摄影师的咖啡馆店主,玄武湖畔“流浪”的诗歌书店……在作者笔下,人与空间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城市的脉动。
全书按地域分为八个部分,涉及城市中各式各样的人与事、情与景,书后附有相应的文化地图,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在探索中享受“阅读”城市的乐趣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派文化之旅。
本书目录
慢记一
红砖墙内的白色空间
山房里面有时光
阁楼上的那只橘猫
穿旗袍的女人很“嗲”
淮海路上“做个头”
粉红色的“饨门”
有一种文学叫“思南”
“M”女士的时尚经
慢记二
一片叶子的异,茶书房里的天地
理想的阳光院子
都市市集的生命体
三只老鼠的故事
弄堂里的JZ
桂花树下的流光漫影
无用的1984
慢记三
第一百货里的光之海
今日,只谈风月
三代人的“东海”
红砖楼里的“自然之美”
“文创里”:流动的集市摊
慢记四
钟书阁的“镜厅”
我们的常德“三分钟”
这个买手,不太冷
忘不了那一笼“市井”味
隐藏在闹市的伊甸园
在眼前的“远方”
慢记五
竹林深处的“鹿鸣”
当LI遇到HER
HOMELESS,已经流浪了七年
那幢心中永远牵挂的“绿瓦”
慢记六
言几又的湖滨时光
“靓爷”的生活哲学
长乐路上的经常“快乐”
“钲”一个上海给大家看
玛赫告诉我们的事
慢记七
“建投”的那一片江景
在“白马”喝一杯咖啡
水和天空变奏的油罐
在安藤的座位上,看流动的外滩
作为艺术品的“艺仓”
慢记八 特别推荐
有个女儿叫钟书
守护艺术的独角兽
女孩和巴尼熊的故事
有一种生活,叫作“苏州慢”
找浪的“诗歌”
附录:文化地图
后记
本书前言
2015年12月12日开始,我接手了一个项目:微阅读•行走。它是一个结合了上海图书馆电子书平台上电子书的线下阅读推广项目。自此之后直到现在,每年我们都会借由图书内容出发,带领读者领略上海城市的变化、文化的融合、探索阅读的各种方式。在这五年的过程中,这个项目也由我一个人发展成了目前由学生和朋友门参与拍摄、制作等的拍摄志愿者团队,现在我的两位很年轻而有活力的同事也加入到了这个小项目中,我们将继续行走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用将书籍中的内容映衬着城市的呼吸,观察城市中的每一个细小而生动的瞬间。
很巧合地是,在微阅读·行走第四个年头,交大出版社的两位年轻编辑找到了我,希望我来写一本关于书与城市的小书,我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拍摄志愿者胡德鑫,他很开心,我们计划一起完成这本小书,他拍摄,我写作。不久后,另外一位志愿者,有绘画与设计能力的陈智琦加入了我们,他用自己的绘画展示了这五年微阅读·行走在这座城市中的轨迹,在这些轨迹上我们曾带着读者走过,我们也因此认识了不少朋友,有的是在这些区域生活的人,有些是在这些区域的典型的文化机构与书店。这些人与机构组成了城市的一种影像,这种影像应该被更多的人所知晓,而这几年因为项目的推广我自己偶得的一些感受也希望可以成为参与过这个阅读推广小项目的朋友们与志愿者们的一个小小的记忆与记录。
现在,微阅读·行走项目的第一位志愿者胡德鑫已经完成了本科阶段的学业,即将远赴英国继续他的研究生学业。在这本小书中也是微阅读·行走项目五年的积累,现在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这些积累也被越来越多热爱上海的读者与老师们所宣传着,我不禁在想是不是可以结合这样的线路来记录一些人与空间,空间与时间之间的对话。在我看来,城市是一个生命体,任何一种建筑或者空间的出现亦或者消失都伴随着一个城市呼吸的脉动。阅读城市的脉动,也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在不同的场域内通过不同的元素来进行思维与内心情感的交汇,这样的交汇也使得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
在小书即将完成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了,这些我们曾经记录的空间与人群中,有一些已经不复存在,有一些也已经离开这座城市。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是很伤感也很留恋,但城市的运行依旧。因为人的来来往往,带动了城市的呼吸,因为人群的居住,形成了城市新的影像,城市在旧影像的基础上孕育在这本小书中也能记录下它们生命中的一些美好,也希望借由这本书为微阅读·行走的第一个五年送上一份来自我们这些参与者的礼物,并期待这个小项目能够继续做下去,走向下一个五年。
张莹
精彩书摘
第一百货里的光之海
书店 | 光海书局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830号第一百货商业中心A馆8F
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洒在地板上,抬头望去,会看到中式门廊、中式围栏,还有不远处的人民广场——这里是南京路步行街的最西端,在这幢建筑里有一家书店叫作光海书局。这里摩登的装饰艺术风格,加上拱状的窗格,形成了一种旧景换新颜的感觉。
拱形的光投射到了这里的任何一个地方,不管你在哪个角落,都可以瞥见光的轮廓。而有些地方钨丝灯的光照又将复古光线再度演绎成另一种颇具现代感的美丽,这里原本就有着老上海的风情,摇曳着的灯光将这个特别的舞台烘托出来。
不管是在这里做香气沙龙,或是在弧形区域举行分享活动,场景中的那些人都仿佛在上演一场年代戏。
有人说上海是个充满了美妙矛盾和奇异反差的地方:它有时很大气,有时很虚荣,却时不时流露出高雅。在这一幅广阔壮丽而又斑驳陆离的长卷里,中国与外国的礼仪和道德相互碰撞,东西方各自最好的与最坏的都会在这里交融。
这样的交融变幻出两种不同的空间来,让城市具有一种举世无双的“兼容”。每当我们想起上海五彩斑斓的生活场景时,南京路总是一个不能绕开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许多人心中的绝对经典,也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商业街。
在“南京路”这一字眼的背后,很多时候还能体味出上海人传统的优点:做事细致敬业,遵守规则,公共和私有界限清楚以及长久以来被西方都市生活所影响而滋生的对时尚的追求,同时又精打细算,讲究高品质、好“卖相”。久而久之,这里引领了全国的时尚潮流。
很少人知道,这里最初不过是黄浦江边一条东西向的田间小径,因为是外滩航运贸易区和花园赛马休闲区的主要交通便道,1862年起被称为“南京路”。这一称呼背后有着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也有着近代上海商业发展的缩影。当时几乎上海所有最主要的百货都选择在这里开业。这里也从原来的一条仅用来为邻近小河浜停泊小船、装卸生活物资的田间通路,演变成了当时英租界的中心。
……
历经了金属、日用品、浴堂等的退出之后,南京路逐渐变成了一种注重装饰、现代时尚的代名词,而这种风气的养成让它逐步拥有了都会商业的影子,也逐渐开始缔造城市的商业文化和氛围。
南京路的繁华从华丽的百货公司陆续开张开始,20世纪10年代中后期先施、永安公司先后开业,从此百货业成为南京路的具体代表。1936年,大新公司在南京路的最西端正式开张。作为老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大新公司由澳大利亚华侨蔡昌创办,这里有国内第一部自动扶梯,在当时,这样的电子机器引发了轰动,大新也变得名声大噪。其后,大新公司改为上海第一百货商店。
现在这里依旧保留着大新公司的外貌,它在开张后就有展厅举办艺术展览。在这个展厅里举办过350场艺术展和义卖会,诞生不到5年的光海书局也延续着曾经“大新书画厅”的艺术追求。光海书局重视文化与经营,它用一种自己的方式将沉浸式的体验,从静止的物件延续到走动的人、流动的音符以及飘香的气味上。
这里依旧是“十里洋场”的南京路,经历了东西方之间在社会和空间上接触与竞争的长期适应过程后,成为闻名的商业街。虽然这里曾经是租界,但在这里的国人从未丧失过自己的主体意识。
南京路上的建筑有很多是洋人建造的,但中国人在这里也有不少的杰作,正如眼前的第一百货这样的建筑,就能够表现国人对西方文化从鄙夷和好奇,到欣赏与模仿,再到提炼和融合的态度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土化的文化,也形成了如今人们对这里的观感。
光海书局的阳光与灯光中,有位分享者在诉说外滩的历史。在听众中有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她诉说着自己原来就住在这一带,每次来这里都会想起儿时的日子来。也有来上海学习的年轻人,他们说自己也看过老上海题材的电影,听过那些风花雪月的事。当然最让人铭记的那些场景都还在,但人的记忆使这里有了不一样的风景。窗外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了进来,随着时间而流动的光影,再次将这种记忆变成了另一种节奏。
--相关阅读--
《行走中的阅读》:在城市行走中邂逅人与风景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6月20日下午,《行走中的阅读——城市慢行记》的新书首发会在光海书局举行。本书作者张莹邀请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周力及书中提到的几位嘉宾到场,与读者分享“邂逅”之奇妙,体会城市行走之乐趣。
分享会现场
《行走中的阅读——城市慢行记》是一部探索城市空间、阅读城市底色的读物。作者在她的城市散步中走进有三千多片茶叶收藏的茶书房、情牵三代人的温馨咖啡馆、会为流浪猫狗寻找主人的酒吧,邂逅了在城市中追寻“远方”的书屋主人、“拆家什”起家的乐器维修师、做过邮轮摄影师的咖啡馆店主……在作者笔下,人与空间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城市的脉动。
光海书局位于南京路步行街最西端的第一百货商业中心8楼,书店里摩登的装饰艺术风格,加上拱状的窗格,形成了一种旧景换新颜的感觉。 周莹介绍:“有人说上海是个充满了美妙矛盾和奇异反差的地方,它有时很大气,有时很虚荣,却时不时流露出高雅。在这一幅广阔壮丽而又斑驳陆离的长卷里,中国与外国的礼仪和道德相互碰撞,东西方各自最好的与最坏的都会在这里交融。 这样的交融变幻出两种不同的空间来,让城市具有一种举世无双的‘兼容’。每当我们想起上海五彩斑斓的生活场景时,南京路总是一个不能绕开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许多人心中的绝对经典,也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商业街。 ”
南京路的繁华从华丽的百货公司陆续开张开始,20世纪10年代中后期先施、永安公司先后开业,从此百货业成为南京路的具体代表。1936年,大新公司在南京路的最西端正式开张。作为老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大新公司由澳大利亚华侨蔡昌创办,这里有国内第一部自动扶梯,在当时,这样的电子机器引发了轰动,大新也变得名声大噪。其后,大新公司改为上海第一百货商店。
“这里依旧是‘十里洋场’的南京路,经历了东西方之间在社会和空间上接触与竞争的长期适应过程后,成为中国第一商业街。虽然这里曾经是租界,但在这里的国人从未丧失过自己的主体意识。南京路上的建筑有很多是洋人建造的,但中国人在这里也有不少的杰作,正如眼前的第一百货这样的建筑,就能够表现国人对西方文化从鄙夷和好奇,到欣赏与模仿,再到提炼和融合的态度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土化的文化,也形成了如今人们对这里的观感。”周莹说。
《行走中的阅读——城市慢行记》
新书分享现场,《行走中的阅读——城市慢行记》中这几位“在城市中追寻‘远方’的书屋主人、‘拆家什’起家的乐器维修师、做过邮轮摄影师的咖啡馆店主”也都来到了活动现场,与读者分享他们在城市中的奇妙经历。
周迎是远方书屋的主人。这家书屋开在一个园区的二楼,有着自成一派的气质,周迎表示,自己想要为那些视文学、阅读为生命的人留一扇门。她每年都会去全国各地走走,在追寻远方归来后,仍有一处书屋可以停留,是这座城市给予她的慰藉。
冯顺成,人称“小广东”,“小广东乐器修理铺”店主。他是上海顶尖的修琴师,众多名贵难修的琴都指名找他修,被沪上媒体誉为“海上修琴师”“上海流行音乐扫地僧”。在书中,作者亲切地称他为“靓爷”。提到自己与那英、刘欢等歌手同台演出,年轻时组建乐队进行全国巡演的传奇经历,“靓爷”开怀地表示,音乐是自己的爱好,如今这种爱好被寄托在琴弦上。他为附近的居民、乐手修琴,不求速度,却有“修旧如旧”的好手艺。“靓爷”还在现场表演了一段弹唱,令观众大饱眼福。
冯佳艺是巴尼咖啡馆的店主。她曾在国际邮轮上从事过半年摄影师的工作,之后带着游客送的泰迪熊巴尼,一路飞回了上海,开办了这家特别的咖啡馆。咖啡馆会定期举办读书会、旅行分享会、音乐会、油画课等,慢慢成了附近学生、居民常光顾的“文化客厅”。她也在这里找到了与这座城市、这片街区联结的新方式。
几位嘉宾分享过后,张莹表示,与这些有趣的人的邂逅,是城市行走的主要乐趣之一。在执行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微阅读·行走”的五年多来,自己带领读者走进了形形色色的街区、大大小小的店铺,也因此邂逅了各式各样的建筑,以及建筑中富有个性的人。他们构成了城市生态的一部分,使整座城市焕发活力与生机。“在我看来,城市是一个生命体,任何一种建筑或者空间的出现或消失都伴随着一个城市呼吸的脉动。阅读城市的脉动,也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周力也提到,感受一座城市,就是要走街串巷,看看隐藏在繁华都市背后的建筑与街角的沉淀和生活气息,才能对一座城市有更深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