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初
红旗的一角飘扬在我
文:王海军
又恰逢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正是麦香杏黄之时,我和二十多名泉城影友,有幸参加了商河县殷巷镇为部分留守儿童捐赠书包文具的公益活动。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刚满六周岁。因不到入学年龄,不能到辖区的济南英雄山小学就读。于是,就辗转到了我家宿舍后面的济南砖瓦一厂子弟小学,成为了一年级的小学生。那时候,正值“文革”后期,大兴政治挂帅,“全国山河一片红”。工厂、农村和街道学“红宝书”、跳“忠”字舞、戴主席像章,成为一种社会生活和信仰的主流。当时,中学里加入“红卫兵”是大孩子们心驰神往的追求;而小学中加入“红小兵”(即现在的少先队)戴上红领巾,则是每一个孩子们最渴望的事情!一条鲜艳的红领巾能够戴在自己的胸前,在那个年月是何等的光荣和骄傲啊。
我们学校是一所厂办小学,绝大部分是工厂子弟,像我这样“蹭”进学校的外来户学生是凤毛麟角。那时候的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有限,但是,班级选拔加入红小兵队伍却是严格有加,每个学期能够加入红小兵的孩子寥寥无几。第一学期只有我们班里的班长和几位学习骨干,荣幸地戴上了红领巾,其他穿着破衣烂衫,淌着鼻涕皴着脸的同学们,只有在稚嫩的小脸上写满了羡慕和无奈而望洋兴叹。
到了二年级,幸运之神终于垂青于我。作为“外来户”且年龄比同伴都小的我,也很荣幸地得到了老师和班级的青睐,戴上了红彤彤的红领巾,成为红小兵队伍的一员。当时,我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同学一起跟着老师面对伟人像宣誓的时候,并不知晓宣誓的意义所在,只知道是老师千挑万选的好孩子才能佩戴上红领巾,所以,幼小的心灵中也是充满了自豪的。回家后,我还一蹦三尺高地向家人和邻居报告这个好消息!
曾记得老师真挚的话语“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虽然,那时的红领巾是普普通通的布料制作的,但我们依然对红领巾倍加珍惜和爱护,也时时刻刻呵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从此以后,我加倍努力学习,上课间或者寒、暑假,我和同学们一起学雷锋、做好事,为自己的班级和红小兵队伍争得荣誉。小时候,我非常喜欢阅读一些姐姐带回家的小说和寓言故事类书籍,到了班里我就把自己阅读的知识
鲜艳的红领巾不单单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且,也是学校中能够参与一些重要活动的通行证。1972年暑假期间,学校接到了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就是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来济南访问。我们学校挑选出三十多名戴红领巾的红小兵,男孩子身着蓝裤、白衬衣,女孩子是花裙子和白上衣。每天都集中在学校教室外的空地上,一个学生一手持一个花环,集体做欢呼跳跃的动作,嘴里并且要喊出整齐的口号。犹记得当时我们呼喊的口号是: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西哈努克亲王万岁,毛主席万岁!
练了大约半个多月的时间,同学们练得动作娴熟,声音洪亮。1972年8月10日,上午九点许,在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徐向前的陪同下,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莫尼克公主及宾奴先生抵达济南。整个
后来,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全国上下正在兴起打乒乓球的热潮。课间教室外的一台水泥乒乓球台子,每每都被腰板粗、拳头硬的几位“学霸”占领,引发了很多争执和矛盾,甚至为了争抢打球同班同学大打出手!教语文的班主任席老师想出来一个好主意,那就是一个是戴红领巾的同学课间优先打乒乓球;二是同学们上语文课时“爬黑板”默写刚刚学习的成语,谁的成绩好谁就取得打球的优先权。那时我也是一个“乒乓球”热衷者,语文成绩也称得上是“名列前茅”,自然当仁不让,主动到讲台上一试身手!记得当时老师
整个小学阶段,红领巾都陪伴着我度过。后来我们才渐渐
2017年8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