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笔在心 德者有得——走近韩德广
文/邢云 诵/文嘉
墨海扬波,德者有得。
人如其名,字如其人。牛城内外,韩德广书名日胜,门楣楹联,中堂条幅,会馆题词……见笔见墨,常见常新。

韩德广是清河人,生于、长于一农家,“种在犁上,收在锄上”,打小便在垄沟间摸爬,春耕、夏种、秋收、冬储,各种农活儿没有不熟悉的。
闲暇时,父亲会随手捡一根小树枝,面朝大地写上几笔。韩德广守在一旁,无声无息,有样学样。家里有一管毛笔,父亲写一手好字,手把手相授,幼时德广因此启蒙,日课百字。提笔、蘸墨,手腕转动,一个个字在纸上游动,便觉得快意在胸,惬意盎然。

韩德广说,父亲对他练字要求极严,家里藏有一本柳公权字帖,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都要临摹几页。他从没觉得这是一件苦差事,反倒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常常忘食忘忧,像是遇到了知音一样喜不自胜。
因字写得棒,韩德广十来岁便成了四里八乡的名人。逢年过节,街坊邻居排队找他写春联,写福字。初中一年级,他试将一幅书法作品投稿,不久刊载在《少年文史报》。一字一世界,韩德广走进书法殿堂,领略万千气象。

在邢台地区财贸学校就读时,韩德广与几位同学首创书法社,一到自习课,读贴、临帖、背贴、核贴、用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临摹比较,勤练苦学,相互切磋。他觉得,一幅书法精品,就是一曲优美的旋律,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个中精妙,唯有执笔在手方能参悟。
参加工作后,韩德广依然勤耕不辍,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搞展览,洗耳聆听书家评析,用心铭记各方建议,揣摩消化。

或是与生俱来的灵性和悟性,抑或是皇天不负有心人,韩德广多次在全国书画大赛荣获大奖,书法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等展出,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刻入十余家碑林。
一次,韩德广展出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金凯先生远远瞧见,随即驻足品赏,赞曰:“一眼看去,功力深厚,没几十年功夫下不来……”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月卯先生,也对韩德广的书法赞赏有加,称其篆隶楷行草皆擅。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祁海峰先生评价其大字书法作品有气势。

或篆,或隶,或楷,或行,或草,韩德广五体皆学,博取众家之长,个性卓然,意蕴悠长,尤擅行草、隶书,奔放而不失俊秀,凝重而不失规整,干而不枯,紧劲连绵。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书法亦然。面对赞誉,韩德广自称为“书法爱好者”,从不敢、不愿以“家”自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书法,其实更是一种悟道。在韩德广看来,书法不止是笔墨技术,说到底,是关于人的修行,什么人写什么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下诱惑多多,韩德广心如止水,对于慕名求字者,尽己所能,倾力满足。也曾有人劝说他不要轻易许人以墨宝。他倒不以为意:“咱给人写字,其实也是交卷,大庭广众之下晾一晾、评一评,对自己是惊醒,也是激励。”
明代项穆《书法雅言·资学》说:“资分高下,学别浅深。资学兼长,神融笔畅。”这些年来,韩德广临帖、创作、读书,都一如既往地宁静心情,去尽杂念,天天研墨,日日挥毫,苦心造诣。他说,书法创作不是短跑,也不是百米跨栏,需要恒心,需要定力,需要韧劲儿。

流水无声,笔墨有情;一点一拂,皆含气韵。
对于邢襄大地,对于喜其书者,对于书法界同仁,韩德广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也怀着深深的爱。
前不久,他积极响应邢台市“书画之城”建设,率先成立了个人书法艺术馆,墨香氤氲,观者众多。闹市取静,犹如清风一缕。他说,这是“引玉之砖”,希望激发更多名家和书法爱好者的书写热情。

另外,韩德广乐于慈善公益,时时解囊助困,并多次参加市文联组织的书法下基层活动。
他不止一次地给我说:扎根大地,俯瞰大地。一高一低,俯仰之间,既要有传承,有生活,有激情,又要有思想,有情怀,有洞见,有历史责任感。
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韩德广说得虔诚:我当终生如一,努力如此。
主播简介:文嘉,朗诵爱好者,朗诵作品席慕容的《点着灯的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曾经的羊倌儿,军官,税官。朗诵定位:传承优秀文化,激发向上力量,赞颂幸福生活,芬芳美丽世界。在《乡读》《清风诗歌网》等多家公众平台发布朗诵作品数千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