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上“议论文”这一单元的课。我告诉学生,历来高考作文中,最容易得分的是议论文。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一位名师有一张明确得分表,这位老师从评卷人的角度出发,把这类作文评分标准划分得更加清楚了。他说,评卷人从以下四个维度看一篇作文:
一是文笔。看词汇量,语感,修辞手法。
二是结构。看文章总体结构清晰,比如总分总,总分,或者倒叙,插叙等。
三是逻辑。看例子是否能支撑观点。
四是深度。看能否体现积累、阅读面和思考深度,比如例子的独特性等。
这四个维度不需要都达到,只要把其中一项做到极致,其他几个维度没有明显缺陷,表现中上,基本就能得到高分,甚至是满分。
每当新生开学之时,我则先给学生讲中考与高考满分作文的三个评判标准:
一是字、词、句、标点无误;
二是有名言锦句、故事的引用;
三是有一定的思想境界。
我一直施行“德学并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每次课前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我还要求学生每堂课前进行3分钟演讲,或讲述一个故事,或分享一段美文,或解说一条成语,并板书一句名言。要求全体学生记下名言并能复述故事,为作文积累素材。
我特别强调第二点“故事的引用”,其作用非常大:一是故事的可读性能吸睛;二是故事本身凑了字数;三是好的故事自然而然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境界”
今天上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课时,我给学生们讲了如下这个故事《一切都会过去》。
公元三世纪时,在古希腊流域 ,有一个叫马其顿的小国家,国王叫亚历山大。他在很年轻时就立下鸿鹄之志:要让他的国家兵强马壮、要让他的国家国富民强,要把他的领域扩大一倍……光阴似箭,转眼间他已人到中年。“有志者,事竟成”,这时候亚历山大已经达到了所有的奋斗目标,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亚历山大把他的小国家扩大了N倍,马其顿在鼎盛时期的疆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
话说亚历山大实现了他所有的理想之后,却变得很不快乐。他不明白自己为何不快乐,于是向文武大臣们征集“天下最智慧的一句话”,以解开他的心结。大臣们纷纷进言,可是没有一句让他满意。于是他下令:大臣们集体放假公费带薪旅游半个月去民间寻访一句话。大臣们半个月后准时回到朝堂再次献言,可是仍然没有一句话让他满意。
这天下朝后,他闷闷不乐的向后花园走去。后花园很大,但他已经很久没去过了。走着走着,他听到了一阵飘渺的歌声。他遁着歌声慢慢走近,远远的他看见一位老园丁一边打理花草,一边唱着快乐的歌谣。他为此停驻了好一会儿,但他不舍得打扰老园丁。轻轻的,他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
第二天下朝后,他情不自禁的走向后花园,看到老园丁仍然在一边干活一边唱着快乐的歌,他还是没有打扰老人。悄悄的,他走了,正如他悄悄的来。
第三天下朝后,他迫不及待的向后花园走去,老园丁还是在那里边做事边唱着快乐的歌。亚历山大走近老人,并与老人攀谈起来。他问老人:“您家里最近有什么喜事吗?” 答曰:“没有”。他又说:“我已经观察您三天了,发现您每天都在唱着快乐的歌谣。那您为什么这么快乐呢?”老人回答说:“因为一切都会过去”!
老园丁的回答,让亚历山大如醍醐灌顶,心情豁然开朗,心结打开了。他认定,“一切都会过去”是天下最智慧的一句话。他回去命工匠到国库里取黄金打造了一颗巨大的戒指,并把这句话刻在戒指上。烦恼纠结时他就看看手上的戒指,然后心情就开朗起来,心绪平和下来。现在,这颗戒指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
故事讲述完毕,我又问学生:“这枚戒指价值如何?为什么?”
学生争相回答:“希腊时期的古董值钱”“黄金本就值钱”“帝王用过的东西值钱”。
我告诉学生:“你们刚才说的这三者合在一起,让这枚戒指价值连城;但是刻在戒指上的这句话,让这枚戒指有了灵魂,让它成为无价之宝!”
我由此导入新课:“戒指有了灵魂让它身价倍增,如果人有了灵魂呢?我们今天就上《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课。”
我接着又说:“我今天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出现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请大家马上去看看,亚历山大大帝在课文中是怎样一个存在?”
这堂课上,学生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去朗读课文,去寻找亚历山大大帝的影子……
读完课文后,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说:“老师,亚历山大在课文中只是作者举的一个事例。在哲学家第殴根尼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
我告诉学生:文中的事例,并不影响“一切都会过去”这句话的智慧性。而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并非真的无足轻重,这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也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因此,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人世繁华,弹指刹那。无论喜乐平安,无论雪雨风霜,一切都会过去。我充分相信,《一切都会过去》这个故事会启迪很多人!
临湘市职业中专 廖亚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