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述说《峭壁上那棵酸枣树》(六)
《峭壁上,那棵酸枣树》
张庆和 /文
是为摆脱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那悬崖?是为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历史感怀着你,岁月铭记着你。
那一天,你确真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那只雄鹰,像划破静寂的那颗流星。
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下来了,长大起来了,一直长成了一簇令人刮目相看的风景。
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一棵摇曳在我记忆里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一棵在夹缝中生存,在磨难中挣扎,在逆境中巍峨的酸枣树。
那是一棵怎样的树呵!
它高不足尺,阔不盈怀;干细枝弱,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风摧它,雨抽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大自然中的所有强者,几乎都在歧视它,虐待它。仿佛只有立刻把它从这世界上除掉才肯罢休。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它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像大山的一名哨兵,时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它像一位忠诚的使者,及时报告着八方信息;它是一面飘扬的旗帜,召唤着,引导着,冲锋着,战斗着,率领着大山里所有的草草木木们,从一个春夏秋冬奔向又一个春夏秋冬……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着;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它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地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甩脸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而酸枣树,却默默地兀立着,不鄙己位卑,不薄己弱小,不惧己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了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妒忌,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招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似乎是它的天职。
那是我亲眼看见的: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是的,只有一粒,而且小的几乎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云霓。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
当初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还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棵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道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了!
转眼远离故乡三十年,我再没有见到过那棵酸枣树。不过我想,眼下风光正好,它生长得一定会很茁壮,很茂盛,一定是干粗枝旺,叶郁果丰。长成了一个典型的男子汉形象,再也没有谁歧视它,再也没有谁欺辱它了。并且有很多小鸟常去它那里做客,和它一起歌唱。那歌声清韵悠扬,荡漾山谷……
张庆和简介
原籍山东肥城,生于1949年10月,部队转业后定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曾为首届鲁迅文学奖初评组成员,多届中国作协会员咨询组成员,第三届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一直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其诗文与儿童诗等在国内百余家报刊发表或被转载,多篇作品入选中高考语文试卷和模拟试卷,以及“年选”、教辅、课外读物等不同版本图书300余种;儿歌《娃娃.西瓜》获“全国第七届优秀童谣推荐作品优秀奖”(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七部委主办);出版诗集、散文集《好人总在心里》《漂泊的心灵》《记忆不敢褪色》《哄哄自己》《灵笛》《娃娃成长歌谣》等十余部。
《“酸枣树精神”的文化符号》
——读 张庆和《峭壁上那棵酸枣树》
粱 牧 /文
仔细读完《文情墨缘片片心——张庆和其文其人之四》,我非常激动。意想不到的原因有二:一是激动于张庆和的诗文引起的感动与共鸣仍是如此之多(已经是第4本了),这在当代中国文坛并不多见。二是被人多次剽窃的《峭壁上那棵酸枣树》的共鸣余波仍然不减。作为一种弱小生命,在峭壁上仍能抗风击霜顽强生存,且长久引起如此大的社会群体赞美与情感共鸣,与陶铸“松树的风格”、茅盾“白杨礼赞”、雷抒雁“小草”等一样,这“酸枣树精神”的文化符号命名应该被确认和进一步甚至深层次地借用和激励。
为此我们不妨与茅盾的“白杨礼赞”、 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简单作比,就可明白“酸枣树精神”的特有文化符号意义了。
先看白杨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引自茅盾《白杨礼赞》)。
再看陶铸的“松树”:“我对松树怀有敬佩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松树风格的写照。自然,松树的风格中还包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你看它无论在严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忧郁和畏惧。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引自陶铸《松树的风格》)。
然而峭壁上的酸枣树与高大的白杨树、松树相较仍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它高不足尺,阔不盈怀;干细枝弱,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风摧它,雨抽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大自然中的所有强者,几乎都在歧视它,虐待它。仿佛只有立刻把它从这世界上除掉才肯罢休。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它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它像大山的一名哨兵,时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它像一位忠诚的使者,及时报告着八方信息;它像一面飘扬的旗帜,召唤着,引领着,冲锋着,战斗着,率领着大山里所有的草草木木们,从一个春夏秋冬奔向又一个春夏秋冬……”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着;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它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地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甩脸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而酸枣树,却默默地兀立着,不鄙己位卑,不薄己弱小,不惧己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了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招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似乎是它的天职。”(引自散文集《哄哄自己》第009-010页,《峭壁上那棵酸枣树》)。
与白杨树、松树相比,峭壁上的酸枣树更象征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及那些默默无闻、辛辛苦苦常年奋斗在基层的劳动者、社会工作者。
在这里还想多说几句。汪曾祺说:“人生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刘震云说:作家能“在书里和电影里永远地活下去”,但这需要艺术家们的超常智慧,能够创造出特异并属于自己的新型艺术标志物,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张庆和创造的“酸枣树精神”,既不同于陶铸的“松树”、茅盾的“白杨树”以及雷抒雁的“小草”,即是特立独行,也是一种发现与创造。作家铁凝说:“一个艺术家,如果能在传统中加进一点儿确属自己的新东西,已是成就斐然!”(引自《大浴女》146页,铁凝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由此我感到,张庆和所创造的“酸枣树精神”极有可能会与上面这些文化符号一样优秀,进而为社会广泛关注和应用。
( 选自互联网)
《做一棵峭壁上的酸枣树》
作者: 雪恋谦
峭壁上酸枣树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在贫瘠的土地中,在风霜雨雪的摧残下,顽强地摇曳在峭壁上,在寂寞中开花结果,成为一簇动人的风景。面对这棵坚韧的小树我不禁肃然起敬。
感动于酸枣树的顽强毅力。云雾迷惑不了,风雨摧残不了,雷电轰击不了。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才刚刚信誓旦旦,豪气冲天,一遇到小小的挫折,便如临大敌,不战而败,更别提屡败屡战的悲壮了。现代人在丰富物质的滋养下,已经忘却了什么是坚强。自认为可以主宰这个星球的人,在这棵微不足道的小树,也应该肃然起敬。
感动于酸枣树的不妄自菲薄。弱小如峭壁上的一棵小树,不自怨自艾,不愤世嫉俗,而是挺起胸膛,抬头做一棵堂堂正正的树。最大的对手其实是自己,自我,这个无形却强大的影子,可以将一个英雄改变成为不可一世的狂妄之徒,也可以将一个弱小者贬踏得永不翻身。其实,作为个体的人都只是渺小的沧海一粟,正确的态度是不将自己放大成巨人,也不把自己小化成蝼蚁,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正看待自己的焦距,你就是一个直立着的人——如《峭壁上那棵酸枣树》。
( 选自互联网)
《故乡是一棵酸枣树》
来源:短文学
作者:雾吟风啸
编辑荐:那棵酸枣树,是否,如我的乡愁一样。只要春雨一过,就滋生出来,发出一身油油的绿,缀满嫩嫩的新叶,换上春天的新妆,静待花开,俨然成一道风景。
故乡的印象,我以为,我已经把它藏好,藏在我深不可测的心底。可是,只要一闭上眼睛,一棵酸枣树就在我的睡梦里枝横桠伸,蔓延开来,与记忆缠绵。
离开故乡三十多年,我以为,只要我绝口不提,那棵酸枣树,就会消失,成为一个秘密。昨天母亲的一个电话,说家里的酸枣熟了。又勾起我无穷无尽的思念。
一个人,怅望故乡,而故乡,仿佛如那棵酸枣树,兀立悬崖峭壁,正向远方的我招手呢。此时,月色恰好的柔,又恰好的清,夜色正浓,母亲或许端坐老宅前望月。月亮踩着一片薄薄的云絮,轻轻滑过母亲的门前,被一棵酸枣树挂起。那是母亲点亮的一盏心灯,照亮我回家的门。灯下的母亲,应是霜发如雪,额前布满沧桑的山川,曾经的青春火热早已熄灭。
云絮好象被月亮踩疼了,躲藏开来。天空是片寂静的蓝,就在人们不经意间,狡猾的月亮悄悄地溜走了。今夜,无法入眠,夜仍旧那么长。异乡的我,无法返回母亲的怀抱,我将怅望一一收拢,卷起,一切与清愁有关的词语,装订成册,存放心底一隅。
那棵酸枣树,是否,如我的乡愁一样。只要春雨一过,就滋生出来,发出一身油油的绿,缀满嫩嫩的新叶,换上春天的新妆,静待花开,俨然成一道风景。
当初,是怎样的缘故,它投身这片悬崖峭壁,已无从考究。或许是一只苍鹰从千里衔来,它不甘坠入鹰的腹中,于是,奋然一跃。或许是一阵狂风从山外挟来,它不甘坠入长河,于是,拚死一挣。一道悬崖峭壁救助了它,一捧贫瘠泥土养育了它,在这里生根、发芽,长叶……
最初的发现,是随母亲收拾这片果园,旁边的峭壁一丛杂草小树遮住了果园的阳光,母亲准备挖掉它们。我正挥舞柴刀,也许是它不甘身死根绝,也许是它不甘烈火焚身,才忍无可忍,用坚硬的刺向我猛刺。母亲说:这是棵酸枣树,留下来吧,来年或许有果子吃。于是,这棵酸枣树逃过一劫。
那年的冬天,风雪很猛很烈,足足下了三天,以严寒来摧折它乖乖就范,以凛冽来逼迫它低头折腰,以雷霆来驱逐它逃逸远遁。果园里许多果树倍受摧残,没有熬到春天。当第一缕春风吹来的时候,酸枣树竟奇迹地活下来了。先是睁开松醒的睡眼,接着羞羞答答捧出黄茸茸的小尖芽,像触角一样,试探春天的信息。晨风中,阳光侧着身漏了进来,摸过树影下的脚趾。躺在叶片上的露珠,阳光下一闪一闪,玲珑可爱,象一颗颗翡翠珍珠。
在狭缝中生存,在磨难中挣扎的酸枣树,终究,高不过及米,阔不足盈怀,干细枝弱,叶疏花迟。母亲说:要想吃枣子很难,必须堆土施肥。于是,在母亲的带领下,我捡来石片,围着酸枣树筑起一道石墙,一担担肥泥沃土,在母亲的接引下,堆叠起一棵树的家园。从此,一棵酸枣树,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不为雾迷,不惧雨抽,不畏霜欺,不稍风摧,安然成长。
一个春夏秋冬奔向又一个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轮回,重复无数次新生。酸枣树终于顽强地活下来,长大起来,茁壮成为一树参天的风景。上演自己生命的美丽,点缀季节的变化。春来,换上翠绿的新妆,清婉的容颜,玲珑如少女。初夏,酸枣树挂起了无数含苞欲放的花苞,那黄黄的、米粒般大小的酸枣花,在绿叶的映衬下,像深蓝色的天空缀满了小星星。一颗颗小酸枣,由青变绿,由小变大,晶莹如玉。孩子们的期望也一天天膨胀起来。
到了深秋,枝头上一颗颗熟透了的酸枣,红红的,亮亮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一片浓缩的丹霞云霓。母亲用她的小竹筐一颗颗拾起,一片片裁剪回家,吃着母亲洗过的酸枣,酸酸甜甜,清凉的滋味,至今不忍触碰。那是故乡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那是母亲倚门眺望凝泪的结晶。
( 选自互联网)
《一棵酸枣树》
作者:许建英
一日,约友人外出散步。我们一起爬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感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
我们纵情于山水,徜徉于深谷幽涧。虽没有欧阳修的洒脱,但是也可以体会到《醉翁亭记》里的意境。
“你看,一棵枣树”!
我顺着友人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峭壁之上,岩石荒凉而坚硬,却傲然挺立着一棵酸枣树。远远望去,只有黑乎乎的一小簇,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一点也不起眼!
但是,它却生长在崖巅之上,兀立于悬崖峭壁,稀疏的叶子绽放出几丝翠绿。虽然没有鲜艳的色彩,它却展示着自己生命的顽强。
这是一个贫瘠的环境,它能扎根峭壁已属不易;对水的渴望,也只能是奢求。但它却在顽石之间,迎着风雨,傲然成长。我们被这顽强的生命征服了,没有坚韧的毅力,难以存活在这峭壁之上。
我们颇感好奇,便顺着山藤攀至崖巅,感悟这生命的坚强。
近前以观,它不是一个脆弱的生命!它的根系早已嵌进岩缝,紧紧地抱着岩石,与岩石浑然一体,看不出一丝痕迹。
瞧,它还结出了几颗酸枣!
虽然小小的,酸酸的,但是这也是它孕育的新的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开花结果,它要承受多大的磨难!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之材,却还是努力的生长着;它也很清楚自己不可能荫蔽四邻,却也要顽强的绽放生命的绿色。
就是它,峭壁上那棵酸枣树!
由此我想到了人的一生。茫茫人海中的我们,也不过是这沧海一粟,转眼即逝。生命可贵而又艰难,确实令人惋惜。可是,我们都应该像这酸枣树一样,不管生长环境多么恶劣,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那一点绿色,就要傲视一切艰辛和磨难,栉风沐雨,迎着阳光,吮吸营养,在那绝境之中顽强生长。
酸枣树,我敬佩你!是你让我从迷茫中看到了希望,在挫折中学会了坚强,于艰难中找到了快乐,在失败中倔强地成长。每当我遇到困难畏缩不前时,就想起了你,峭壁上那棵酸枣树!
酸枣树,感谢有你,你是我生命中的良师益友,我生长中的力量源泉,你是我的榜样,是我灵魂深处神圣的信仰。
( 选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