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雎》与《蒹葭》诗歌时,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已明确指出了《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并且还进行了解释: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笔者认为,除了带领学生充分认识感受并体会这种写法特点外,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指导学生进行背诵,这样会更能提高记忆效率与记忆效果。
这里以第一首《关雎》为例予以说明。本诗共十行,为了方便记忆,每两行一节,那么本诗共有五节。除了第一,第三节不规则需要特别记忆外,这里的第二,第四,第五节都非常规整,是典型的重章叠句表现。
于是,这三节的首行都有“参差荇菜,左右O之”的字眼,只是划“O”处更换了不同的一个字,学生只需在熟读每句句式“参差荇菜,左右O之”,再把这三节的三个字“流〞“采”“芼”记下并依次替换即可。这是这三节的首行记忆。
对于这三节的末行,我们通过比较可看出,都有“窈窕淑女,XXX之〞的句式。只是后半句前三字略有不同,依次是“寤寐求”、“琴瑟友〞、“钟鼓乐”。同上,在熟读“窈窕淑女,XXX之〞句式后,在相应位置可替换上面三个词即可。
运用重章叠句可以方便学生准确记忆,提高记忆与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结合其它有这样写法的诗歌进一步指导学生感受这种特点,引导学生记忆,并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更大效果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