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至14日,检测核酸标本22.7万人次......
单日最多时,检测标本10万人次......
3月15日,记者从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获悉,随着防控压力的加大,该院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标本量也较以往呈现明显递增态势。在这背后,检验人员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来到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探访了这些“猎毒者”们的工作日常。

秩序井然
“嘴巴张开,啊……”3月14日晚上,记者在聊城市东昌妇幼看到,前来检测的市民排起了长队。采集的样品标本很快被送至检验科核酸检测实验室,检测小组的成员们马上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负责对每一份样品进行提取、仪器检测、数据分析……每批样品检测完毕,还要对仪器和环境进行日常清洁、维护管理。
核酸检测团队采样组工作人员按照生物安全规范,穿上一次洗手衣、防护服、一次性手术衣密不透风的三层个人防护装置,戴着N95防护口罩、防护面屏、双层手套。为了减少防护服的浪费,提高采集效率,标本采集小组第一天晚上晚餐后就不再喝水。

一丝不苟
“核酸检测几乎是与病毒‘零距离’接触,检测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将核酸成倍的复制扩增,将少量核酸拷贝出上百万甚至千万个才能作出鉴定,以便给临床医生做出诊断意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样本的开盖,核酸提取的震荡、离心都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实验室人员感染。所以说,这里是他们医院里距离病毒最近,也是最危险的诊疗工作之一。
密闭的负压环境、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注意力高度集中......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发现,不到1个小时时间,检测人员就汗流浃背,呼吸防护面罩也是一层水汽;漫长等待,不能吃东西、喝水、上厕所,这些对于检验者的体力耐力无疑是多重考验。
配试剂、核对、拧开盖、加样、拧上盖、加试剂、混匀、提取,这些重复动作不仅考验着检验人员的眼力、脑力,更考验他们的手力,一个都不能错、也不能漏。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每天这样重复的动作就有成千上万次,磨破外层手套、手抽筋、手指麻木更是常态。完成一天工作后,还要按照要求进行消毒、摘下防护装置、脱去防护服,这群幕后人终于可以坐下来喘口气、喝口水。一天工作下来,他们经常是筋疲力尽,负压密闭的环境常常会累到把所有的食物都吐出来。

胜利“成果”
“标本量大时,我们每天检测标本最多时能达10万人次。为第一时间发出报告,检验科接收到标本后,立即投入检测。为确保报告能在24小时内发出,加班加点就成为了工作常态。”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医技部部长孙雪晶说,标本量最大的那天一直加班到第二天九点,虽然辛苦,看到22.7万例的标本无一例核酸阳性时,大家心里都十分欣慰。
据悉,多年来,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在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医院领导的带领下,一直致力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坚持检验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中,基因扩增实验室于2011年首次通过山东省临床试验中心验收,2018年通过ISO15189国际实验室认可,同时坚持不懈的以“持续改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技术能力”作为质量安全管理目标,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检测服务。
(记者 柴士增 通讯员 陈双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