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春风来,立春后的时节,虽然天气依然有点寒冷,但是茫茫的田野中早已经充满春的气息,碧空下,风和日丽,明媚的阳光变得如此的温暖和灿烂,柳树的枝头也已经蒙上了一层浅浅的嫩黄色,放眼远望,满眼春光,广阔大地上绿油油的麦苗一望无际,苍茫一片。清风晓晓,早已没有了那严冬时节的酷寒,人们已经深深感觉到春天的来临。
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在这生机盎然的无限春光中,驱车赶往周集东北的商丘灵台寺,去感受汉梁文化下的佛禅之风,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然而走到的时候,却出现了让人失望的一幕。只见灵台寺大门紧闭,门前冷冷清清,一张疫情期间停止对外开放的公告把我阻隔在门外,让我和寺内成为两个世界。身后是无限春光,清风缭绕,吹拂着碧绿的原野,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却充满着深深的遗憾。
虽然这次我怅然而归,但是,以前我曾经多次来到这里。金碧辉煌,端庄大气的灵台寺,以它自身厚重的那千年文化魅力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历经千年历史沧桑的灵台寺在商丘大地上焕发出它独有的文化感染力,也彰显着灵台寺在商丘文化史上的珍贵文化价值。
一、从宋国灵台到梁园百灵山
商丘灵台寺又称龙台寺,春秋称仪台,灵台寺为龙山晚期文化遗址,现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台寺位于商丘市梁园区周集乡苑庄村西200米,大沙河之北。其遗址为一圆形土堆,南北约32米,东西约31米,高约2米,由夯土筑成。
清康熙《商丘县志·古迹》记载:“灵台:在城东,梁惠王六年,取宋仪台。郭象曰:‘仪台,灵台也。’虞城县亦有灵台。”
灵台是自西周时期古代天子祭祀、朝聘诸侯之所。《晋书·天文志上》就记载说:“明堂西三星曰灵台,观台也,主观云物、察福瑞、候灾变也。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今天商丘灵台所在地是一个“土山”,诸侯病薨,大夫卒亡,多葬于此。后来各诸侯国纷纷建立自己国家的灵台,于是,宋国也在此处建立自己国家的灵台。对于各诸侯国来说,灵台除了天文观测,还是行礼仪之台。当年,宋国国君就在这里朝聘大臣、举行祭祀仪式。因此灵台又称仪台。
公元前364年,魏国国君罃伐取宋国的仪台,自此仪台以西宋国国土皆归魏国。而灵台也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宋国灭亡后,灵台也随之逐渐荒废。到西汉时期,宋国灵台早已经荒废很多年,仅存遗址残迹,其余的地表建筑景观完全毁灭。
西汉初年,宋国灵台所在地的商丘成为汉文帝的小儿子刘武所封梁国的属地。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繁荣与强盛的封建王朝,而刘武治下的梁国“北界泰山,西至高阳(今杞县),四十余城,皆大县”。疆域广大,是当时最大的诸候国。居腰膂之地,位膏腴之乡,富桑麻之利,通渔盐之货,当时的梁国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极为发达,而作为汉梁国都的商丘睢阳城,文化昌盛,经济繁荣,是天下最为富庶繁华的城市之一。
由于梁孝王刘武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有大功,又倍受其母亲窦太后和哥哥汉景帝的恩宠。其本人真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于是乎,就修建起三百里梁园,其中宫观相连,亭台楼阁,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堪称当时天下第一园林,于是,梁孝王在宋国所留灵台遗址基础上,堆土筑高叠以奇石构建百灵山,成为梁园胜景之一,这就是梁园百灵山。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54年,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室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始建灵台,名曰:百灵山。”晋葛洪《西京杂记》中也“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和“苑中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雁池、鹤洲等。”
此时宋国灵台成为三百里梁园美景的一部分,其历史变迁见证了商丘宋国文化和汉梁文化的辉煌,有多少文人雅士留恋梁园美景不肯离去,又有多少诗人骚客面对这三百里锦绣画卷纵情山水,吹来弹奏,吟诗作赋,写下了辉煌诗篇,这里见证了历史,也创造出辉煌的汉梁文化,更留下历史的点点滴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过去漫长历史的经历者,灵台就是这千年历史的见证,它是商丘辉煌文化历史上一篇丰富多彩的绚丽华章。
二、千年古刹灵台寺
如果历史是一段用文字记述的时间记忆,那么地上保存下来的历史痕迹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大书。
商丘灵台寺位于今天梁园区周集东,苑庄之西200米,大沙河之北的一片土地上。
清康熙《商丘县•志寺观》记载:“灵台寺:在城东灵台寺,隋开皇二年建。”
另据寺内的碑碣记载,寺院自隋开皇二年(582年)建成后,香火旺盛。唐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拨银万两扩建寺院,寺院占地285亩,殿堂楼阁金碧辉煌,蔚为壮观。至宋代开始衰败,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1958年“破四旧”,灵台寺被毁,仅存几个明正德年间的石柱柱头。
遥想当年的灵台寺,金碧辉煌,气势恢宏,香火旺盛,晨钟暮钟警醒多少梦中客,经声佛号唤回无数迷路人。也可谓僧众云集,佛法兴旺,盛极一时矣!
1998年,灵台寺得以重建,其占地16亩,有坐北朝南的大殿,有东西侧殿,要雄伟壮观宫殿式的山门,有高大庄严的佛像,寺院后面还有三座纪念故去高僧大德的佛塔。整个院内种满了松柏,梧桐,翠竹,郁郁葱葱,苍松碧翠,整个院内充满着祥和的安静感,让人身在其中,内心深处的狂躁不安顿时无影无踪,内心感觉到安静和自然。
寺院的匾牌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灵台寺又称龙台寺,也因此出现“一寺两匾”的奇观,即寺门外侧挂着“灵台寺”匾牌,而门头内侧则挂“龙台寺”匾额。这是灵台寺有别于其他寺院独有奇观,堪称独有特色。
今天的灵台寺西邻京九铁路,北倚木兰大道,沙河静静地在寺前流过,寺院内翠竹松柏郁郁葱葱,走进寺中,瞬间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宏伟庄严和博大精深,以及寺院之内的清净整洁,安静祥和。
寺院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却有着一种让人赏心悦目,心态平静的祥和感。寺院内几座高大巍峨的佛菩萨塑像,很多焚香膜拜的善男信女正在闭目祈祷,以及香炉内那一缕缕清香,让人感觉到佛教文化的冲击力,更让感受到那世外修行的淡然和从容。也许每天为生活奔波的我们应该让自己的身心休息一下,放松一下。放下心中那沉重感情的包袱,我们才能真正的面对人生,才能够淡然面对未来的一切,这样心中就少了一份烦恼,多了一份从容,也许能够在心中真正的放下,这才是人生升华的开始。虽然今天的寺院早已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和繁华,但是我们能够在寺里的建筑内,寻察到历史年轮中的岁月沧桑。其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也是历经了岁月沧桑的漫漫时光,更是经历了岁月长河的洗礼和沉淀,而我们能够深深体会觉察到的,那就其历经千年的文化魅力和那侵入骨髓的文化传承,这些无疑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之根。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灵台寺古庙会,仍然能寻到当年香火鼎盛时期的影子。灵台寺古庙会由来已久,据说从灵台寺建立之时就开始了。至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都会有5至10天的庙会,庙会期间,四面八方的人群纷纷而至,熙熙攘攘,人声鼎沸,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既有戏曲演出、杂技表演等,还有来自豫鲁苏皖的商人来此进行贸易,更有磕头烧香、顶礼膜拜的香客。现在流行着一句话叫做“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而这种古老庙会的形式难道不是一种另外形式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吗?由此看来,这个道理我们古人早已明白,我们先人的智慧一点也不逊于现代人。
东风浩荡,鸟语花香,春风又绿灵台寺,无限春光中的灵台寺在绿色田野的映衬中更加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作者刘金芳系网商社科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