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济南》系列作品
华不注文化气象之十五
康有为:移都会于华不注前
侯 环
济南,一座享有盛誉的山水名城、文化名城,然在众多描述济南的作品中,真正从审美的立场和角度,对其山水、人文进行分析、把握的却所见不多。许多年里,笔者沉潜于济南文献之中,每坐雨煮茶、窗绿正午,于桑梓之独特美质,辄有相顾、会心之处,不觉将辑成《审美济南》一书,今在《风香历下》将其中篇什与读者诸君共享之。
从清末到民初,对华不注倾注深情且诉诸文章的名流,要数康有为了。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清光绪进士,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康有为像
1923年6月17日,康有为以年近七十之龄,攀上华山之巅,其后把对华山的赞美和设想具体地写进了他的《新济南记》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康有为说:“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若华不注也。”
因此他指出:“诚宜移都会于华不注前。”也就是说,康有为认为华山山前是建立都会城市的理想位置,所以应该把省会济南迁移到这儿。
康有为的这一主张,当然主要源自华山一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同时也与他笃信“堪舆”之学即讲究风水有关。他把华山在平原地带的突起,视为泰山支脉北走至此而在平原地带加以集结的结果;言外之意,华山,是泰山向北延伸的集结点。华山既然与泰山连在一起,自然是块“风水宝地”。所以他才提出“诚宜移都会于华不注前”。

华山二仙石 王琴 摄影
但他也知道“移都会”是不现实的,在华山之阳开建新城则是可行的,于是他指出:“然今亦不必移也,但开一新济南,尤美善矣……”意思是说,迁移就不必了,只要辟建一个新济南,便特别完美了。
那么,如何建设“新济南”呢?康有为提出:“今驰道已至黄台山,黄台桥有农林学校在焉,诚宜从黄台桥通驰道于华山前,以华山为公园,稍缀亭台,循花木,先移各学校于山前。”
同时,康有为还建议在华山前新建园林式住宅区时,要仿照青岛汇泉湾畔别墅群的样子:“宅必楼,瓦必红,宅式不得同”,“红瓦,绿树,青山”……认为这样做,“不十年,新济南必雄冠中国都会。”
康有为的这一设想虽然未能实现,但他在八十多年以前提出的这一建设思路,可谓独具匠心,与当今济南的华山新城规划不谋而合;而他在《新济南记》一文中所提出的“以华山为公园”的设想,也即将变为现实。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